“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5日議程
第一場(20:20-21:20):
重慶江津區朝源觀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Ø 講者:郭振新(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牛英彬(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Ø 評論人:趙川(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Ø 主持人:白彬(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摘要:朝源觀遺址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四面山鎮,是一處清代道觀遺址。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試掘工作,相關材料目前正在整理中。朝源觀遺址保存較好,遺跡、遺物種類豐富,包括宮觀建築、石刻造像、道士墓葬、採石加工場所、引水工程等,各功能區分區明確,佈局清晰,完整呈現了西南地區晚期道教宮觀的選址、佈局結構、建造工藝、喪葬禮儀以及所蘊含的道教文化和風水理論,是研究明清時期道教宮觀形制佈局、造像製作及造像題材、宮觀與墓葬、宮觀與造像關係等難得的第一手資料。根據觀中現存銘刻材料,推斷朝源觀應屬全真龍門派道場,反映了明清時期全真龍門派在西南地區的傳播與流布;此外,該觀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也值得關注。朝源觀遺址的研究,對於認識清代川渝地區全真道活動有重要價值。
第二場(21:30-22:30):
道教造像起源新探
Ø 講者:趙川(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Ø 評論人:Gil Raz 李福(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宗教系)
Ø 主持人:白彬(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摘要:漢魏時期的重要道派天師道主張道無形象,對製作與使用血食祭祀神像持批評態度。漢魏六朝時期國家宗教和民間宗教中流行的祖先、聖賢、神仙的畫像、木像、畫像石與江南地區六朝時期的巫覡製作的神像,都不是真正的道教造像。漢代道書《太平經》中記錄了早期存思法所使用的身神圖,晉代南方地區道教的方士也使用神像作為存思的輔助。東晉末劉宋初融攝佛教、天師道和方士傳統的古靈寶經及其倡行的靈寶科儀問世,推動了道教造像的發展。至五世紀,道教進一步吸收佛教功德觀念,造像成為積累功德的途徑之一,宗教義理的轉變與信仰實踐的需要共同推動道教造像之風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