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川大佛學專家妙解《壇經》 我院師生獲益匪淺

来源: 时间:2018-11-20

2018年11月20日,四川大學佛學專家哈磊教授在我校犀浦校區圖書館A區206會議室做了一場題為“《六祖壇經》的人生智慧”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創新團隊建設專案2682018WCX04)贊助。中心主任呂鵬志教授擔任主持,人文學院向仲敏書記、沈如泉副院長、趙川老師、唐麗娟老師、圖書館洪閆華老師、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張守帥老師以及校內外一些師生出席了講座。


image.png


哈磊教授首先從《壇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開始講起,他提到,《壇經》作為佛教東傳漢地之後在中土產生的唯一一部以“經”命名的佛學要典,不僅精闢地概括了大乘佛教思想中最精髓的理念,也充分融入了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思想內涵,因而是佛教漢化的一項標誌性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部經書不僅在漢傳佛教內部受到極高的尊崇,而且對中華文化的其他主要方面,如儒道兩家的思想,也都有深刻的影響,因此是一部非常值得鑽研的佛教經典,而且其中不僅涵容著深刻的佛學旨教,也包含著許多破解生活迷惘的道理。

其後,哈磊教授通過禪宗六祖的法脈傳承,簡要介紹了禪宗在中土傳播和弘揚的過程,並通過“受想行識”“心識”“住處”等重要的佛教概念,講解了禪宗思想的主要理念。他強調,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在於,它是一種“教化之教”而不完全是“宗教之教”,它比較強調對人的實際生活的指引,比如“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淨則國土淨,心惱則眾生惱”等,引導人們將佛法的學習與修行立足於現世的日常生活,克服妄念,發明心性,最終達到“見性成佛”的境界。哈磊教授還通過對六祖生平及其開悟歷程的介紹,展示禪宗特有的“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教法,並以六祖傳世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指出這種宗教注重心性的真正發覺,而不注重形式上的義理考究的突出特點。

哈磊教授的講解充分立足於文本,通過大量的原文解讀,闡明了許多理解《壇經》以及禪法的關鍵要點。比如他提到,壇經中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就是提醒人們,成佛之事本不假徒勞外求,而要在自己的日常實踐中洞見萬物萬法的空寂本性,從而實現頓悟。所謂的“見性”,具體地說就是要“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但哈磊教授同時強調,不能因此認為“煩惱”與“菩提”的完全對立的,因為兩者其實從本質上是一回事,正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往往是開啟求取菩提之路的重要契機,正如“佛”與“眾生”從本質上也並非二物,正因為如此,《壇經》特別強調“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所以,哈磊教授最後強調,人之所以有煩惱,乃是因為貪欲太重,“我執”太深,故而《壇經》才提出“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欲,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

哈磊教授講授完畢,師生們提出“搶奪六祖袈裟的惠明為什麼提不動袈裟”等問題,哈教授作了精彩的解答。

本次講座內容豐富,說理深刻,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受到了參與講座活動的師生的一致好評。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