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我院呂鵬志教授赴港參加“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

来源: 时间:2017-12-16

2017年12月15-16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總結與前瞻(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Conference: Conclusion and New Beginnings)”在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太古堂順利召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的八十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我院哲學與歷史研究所呂鵬志教授應邀與會。

此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計畫第五輪“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以下簡稱“AoE計畫”)的總結大會。該計畫總共獲得2344.7萬港元資助,先後歷時八年(2010-2017),主要任務是以歷史文獻和田野研究為依據,復原中國各地參與大一統的歷史。隸屬計畫的十多個分支研究團隊做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出產了一大批成果。呂鵬志教授參與了香港中文大學勞格文(John Lagerwey)、譚偉倫教授負責領導的“地域宗教”研究團隊,他與勞格文教授合作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及《“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AoE計畫的部分成果。

除了開幕致辭、特別議程和圓桌總結之外,本次會議總共安排了12場發言。呂教授在第8場“專案成員叢書系列”中發言,簡要介紹了《道教儀式叢書》。這套叢書主要出版有關中國和海外各個地方現存道教儀式的資料彙編、調查報告或研究著作,目的是接續臺灣清華大學王秋桂教授主編《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的事業,用現代學術的方法搶救和保護道教文化遺產。叢書首批擬出版15種,迄今已出版3種,包括:(一)戴禮輝口述,藍松炎、呂鵬志編著,《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顯應雷壇道教科儀》;(二)呂永昇、李新吾編著,《師道合一:湘中梅山楊源張壇的科儀與傳承》;(三)葉明生著,《閩西南永福閭山教傳度儀式研究》。

這三種書都是上、下兩大冊,篇幅從1200多頁到1600多頁不等。它們表明中國現存地方道教儀式至少有三種模式。一是相對純粹的正一派道教,如贛西北道教;二是正一派道教與民間宗教(巫教)的結合,如湖南梅山教和福建閭山教;三是正一派道教與佛教的結合,如福建閭山教融合了正一教、巫教和瑜伽教。

呂教授還指出,因為道教儀式自古以來就是秘傳,所以要徹底完整收集田野資料很不容易。以上三種書從田野調查到編輯出版均耗時甚久,少則幾年,多則二、三十年。他在會上感慨與勞格文合作從事大型研究計畫很有意義,但是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它們會使人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勞格文主編的博睿(Brill)中國宗教史叢書(八卷)歷時12年(2002-2014)才告完成,呂教授參與這項寫作計畫時曾是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最年青的學者,宗教史叢書最終完成時他發現自己已變成了中年學者。他現在已經預感到,編完全部《道教儀式叢書》之後,他將很可能變成了“老頭”。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