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坊

来源: 时间:2018-06-02

2018年5月31日-6月2日,由香港中文大學禪與人類文明研究中心和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當代中國佛道教口述歷史暨地方佛道儀式比較研究工作坊”在港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順利召開。工作坊邀請了著名法國漢學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做主題演講,來自兩岸三地的14位學者參與了會議。本校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應邀出席,積極參與了這次學術活動。
    首先,呂教授在工作坊第一場宣讀發表了論文《中國中古時代的佛道混合儀式——道教中元節起源新探》。他在論文中指出,中國中古時代的道教以陰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地官校戒之日,規定是日信眾模仿諸神定期朝禮大羅天玉京山玄都宮三寶神經的做法,向十方聖眾和道士奉獻飲食及其它用品,憑藉十方聖眾和道士的集體力量拯濟祖先亡靈、地獄餓鬼。這就是早期道教中元節舉行的獻供儀式,稱為“玄都大獻”,其出典是西元624年之前問世的《大獻經》。唐代僧人曾揭發道士劉無待仿擬佛教盂蘭盆會偽造《大獻經》,指出中元節原非道家節日。近現代學者普遍都同意這個說法,只有個別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佛教盂蘭盆會模仿道教中元節。呂教授認為二說均未真正厘清道教中元節的來源。如果從儀式和日期兩個方面仔細考察,會發現道教中元節一方面的確仿效佛教盂蘭盆會,另一方面與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如天師道的三會日、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的三官主三元日之說)也不無關係。道教中元節其實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它是中古時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證。
    其次,呂教授擔任工作坊第五場的主持及評論人,評點了復旦大學巫能昌老師提交的論文《當代江蘇南通道士的釋教超度法事:以田野考察為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何建明教授提交的調查報告《民間社會中佛道交融與共存——湖南省平江縣個案》。

image.png

最後,呂教授在工作坊結束之前的綜合討論中發言,著重提出兩點意見。其一,比較並精准把握儒、釋、道三教儀式和民間宗教(尤其是巫教)儀式的特徵和演變,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現存地方宗教儀式。他認為,儒教儀式的特徵是祭祀鬼神並獲得神力或外力幫助,佛教儀式的特徵是功德法事(憑自力積功德並轉讓功德),道教儀式的特徵是與鬼神進行書面交流(如符籙、章奏等),民間宗教(尤其是巫教)儀式的特徵是降神或神靈附體,各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彼此影響、互動或交融的情況。其二,田野調查只有與《道藏》等文獻記載結合起來研究,才能達到歷史的深度,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各種儀式事象。他認為,田野調查收集的民間道教儀式抄本通常文字錯誤較多,須經校勘復原才能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