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Research Output
著作 論文 通訊

勞格文、呂鵬志主編《道教儀式叢書》第四種—— 巫能昌著《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出版

勞格文、呂鵬志主編《道教儀式叢書》第四種—— 巫能昌著《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 出版

image.png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9年

     


      作者簡介

    巫能昌,一九八四年生,福建上杭人,廈門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宗教系博士,自二〇一六年迄今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研究領域爲宋以降道教史、明清史和民間文化,曾在《世界宗教研究》《民俗曲藝》《遠東亞洲叢刊》(Cahiers d’Extrême-Asie)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若干。


摘要

閩西上杭的道壇覺真觀靈應堂開創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靈應堂的歷史雖不過百年,但其師承兩個分別擅長正一科法和驅邪法師儀式的老道壇,自其創始之初便已成爲上杭北部和長汀南部最負盛名的道壇之一。壇班成員均爲民間火居道士,能舉行大小法事十餘種。本書主要考察靈應堂的驅邪法師儀式傳統,兼及正一科法傳統。上編研究篇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梳理閩西宗教文化背景和道教傳統,以及靈應堂道壇概況。第二部分對靈應堂驅邪法師傳統的儀式和神譜作全面記錄和分析。第三部分以靈應堂爲中心,著眼於儀式傳統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係,考察道教驅邪法師的傳統對地方社會文化的意義。下編資料篇爲靈應堂科儀本選編,以及田野照片補錄。


    Abstract

   The Lingying Tang (Hall of Numinous Response) of the Juezhen Guan(Temple of Awakening to Perfection) is a Daoist altar founded in the 1920s in Shanghang county, western Fujian province. Although it has a history of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Lingying Tang inherited the ritual traditions of two older Daoist altars, respectively specializing in Zhengyi(Orthodox Unity) liturgies whose specialists are called “Daoist priests”(daoshi) and exorcist rituals whose specialists are called “ritual masters”(fashi). Soon after its foundation, it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Daoist altars in northern Shanghang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y of Changting. The members of the altar are all householder priests who can perform more than ten kinds of rituals. This book mainly examines the exorcist tradition as seen at the Lingying Tang, but it also discusses some aspects related to the rituals of the Zhengyi tradition.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presenting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has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of western Fujian, reconstructs the development of Daoist religion in the region, and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ngying Tang altar.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ituals and pantheon of the ritual master tradition as seen at the Lingying Tang. The last section, again focusing on the same alta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tual traditions and local society and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aoist exorcist tradition to local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is an anthology of ritual texts of the Lingying Tang, most of which are manuscripts; and also provides photos taken during the author’s fieldwork. 

   

  前言

  本書修訂自筆者於二〇一五年七月在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通過答辯的同題博士論文,是筆者多年來關注閩西宗教和社會文化的成果。回國工作後,筆者參加了呂鵬志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組織的幾次道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謝世維和林振源教授主持的「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計劃,並申請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的「宋元以來閩粵贛客家地區道教發展研究」計劃。期間,惠蒙林振源師兄的引薦和呂鵬志教授的大力支持,書稿得以忝列呂鵬志教授執行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正式出版。

 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得益於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和劉永華教授的指導。前者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勞師不僅熟諳中國宗教史,亦曾在筆者田野點所在的区域進行過系統的實地考察,儘管他在筆者留學第二年開始的大部分時間都身在香港,並未影響對本人學業的指導,郵件往來,以及每年暑假和聖誕回法期間的交流,總能提出切中要害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後者是我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導師,當初選擇宗教文化作為歷史研究的切入點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說是受到他的影響。劉師時常提醒我,在考察宗教時需注重歷史脈絡,回到歷史過程的問題。儘管此路漫漫,多年來和他的交流卻總能給我極大的啟發。他還幫忙潤飾了本書的英文摘要。其次要感謝的是華瀾(Alain Arrault)、貝桂菊(Brigitte Baptandier)和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諸教授。他們都是中國宗教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是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對本研究提出了富有見地的建議。此外,華瀾邀請我參加了他主持的湖南神像數據庫項目,其中很多神像的原型均為本書所關注的驅邪法師。貝桂菊在巴黎第十大學組織了中國研究工作坊(Atelier Chine)。高萬桑先後在社會·宗教·政教關係研究所(GSRL)和高等研究實踐學院開設了道教史研討班。這些活動同樣讓我收穫良多。

 本書的田野工作始於二〇〇七年,那幾年騎著摩托車像游方小販一般穿行於鄉野之間,在不同報告人家中蹭飯,以及跟隨道士前往村落或信眾家中「參與」各種法事等等場景至今記憶猶新。需要特別感謝的是閩西靈應堂的陳觀寶、陳呈祥、溫仁文、黃滿昌、黃桃標、曹榕珍、陳德鈞和黃福和等先生。尤其是陳觀寶先生,作為筆者最重要的報告人,他毫無保留地和我分享了其關於道教的知識及其人生閱歷。對他的感激是無以言表的。筆者的工作亦得到了陳觀寶先生的家人,特別是其子陳嘉祥等先生的鼎力支持。筆者在田野中還得到過福應堂曹永才、福春堂葉慶銀、集福堂楊松興、福清堂鍾清、臨城鎮張金長和張志和、新泉鎮楊福楨等先生,以及諸多其他道士和普通鄉民的幫助。此外,法國的東亞文明研究中心(CRCAO)資助了筆者田野的部分經費。

 以下前輩和師友對本研究亦有貢獻。他們是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呂鵬志、Marc Ricard、范華(Patrice Fava)、方玲、鄭振滿、黃向春、黃永鋒、魯西奇、饒偉新、張侃、陳進國、劉勁峰、林振源、潘君亮、謝世維、張超然、謝道琳(Adeline Herrou)、嘉志(Georges Favraud)、柯佩怡、陳貴明、姜金順、朱忠飛、董思思、岑詠芳、劉清華、黃建興、羅丹和徐天基。其中,呂鵬志通讀了書稿,並提出了細緻、寶貴的修訂意見。范華和我分享了他搜集到的一些文獻資料,及其關於法師儀式傳統的觀點。陳貴明提供了他在閩西田野調查過程中搜集到的各種文獻資料,及其撰寫的未刊研究報告。朱忠飛提供了兩份關於黃倖三仙師敕封的關鍵檔案。還必須感謝的是本書責任編輯曾小瓔女士專業、高效的工作。沒有以上諸位師友的支持和幫助,這本書是無法順利出版的。當然,書中如有謬誤之處,概由筆者負責。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第二章和附錄文章曾發表於《華人宗教研究》第八和第九期,第五章的部分內容曾發表於《世界宗教文化》二〇二〇年第二期,第六章曾發表於《世界宗教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一期,第七章的法文版曾發表於《遠東亞洲叢刊》(Cahiers d’Extrême-Asie)第二十六輯。这些文章在收入本書時作了細微的修訂和格式的統一。

 最後,謹藉此機會,向所有上述提及或未提及,曾給予我幫助的單位和個人,以及十年如一日給予筆者堅定支持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祖父巫志堂和內子劉曉蘭,致以衷心的謝意。


   致謝 

本書屬於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宋元以來閩粵贛客家地區道教發展研究」(18CZJ0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創新團隊建設項目(2682018WCX04)的部分成果,研究工作得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的支持。

本書由嗇色園黃大仙祠資助出版。

謹致謝忱。


    Acknowledgements 

This book is a partial output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Daoism among the Hakka i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sinc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18CZJ021) support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and th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Project on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2682018WCX04)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The work for this volume has been supported by the CUHK-SYSU Centre for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SWJTU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Publication was funded by the Sik Sik Yuen (Wong Tai Sin Temple), whose support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更多詳情

道教儀式IV_內容簡介+版權等基本信息頁 20200708.pdf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