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

Training
推薦課程 專業課程 通識課程 歷届研究生及學術成果

中國宗教文獻

課程安排
上課時間: 2021-2022 學年第一學期,每週三第 12-13 節(20:20-21:55)第一次上課日期:9 月 16 日
上課地點: Zoom視頻會議室
任課教師:

呂鵬志 甘沁鑫 趙川 吳楊

柏夷 張曉宇 王家葵 紀贇 李薇 李猛 侯沖 王招國

課程助教: 趙允嘉(zhao.yunjia@foxmail.com )廖文麗
※旁聽人員請聯繫助教登記注冊(Sitter-in hearers are requested to contact the TA for registration)
課程内容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文獻”課題研討大綱 

【時間】2021-2022學年秋季學期,每週三第12-13節(20:20-21:55

    第一次上課日期:202198日(暫定)

【地點】Zoom視頻會議室

【教師】校內:呂鵬志,甘沁鑫,吳楊,趙川;

     校外:張曉宇,王家葵,紀贇,李薇,李猛,侯沖,王招國。

【助教】趙允嘉zhao.yunjia@foxmail.com )廖文麗

【簡介】2020年秋季學期,為培養研究生閱讀早期中國宗教文獻、三教文獻和其他不同類型宗教文獻的能力,使研究生盡快掌握文獻學、話語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本中心開設了“中國宗教文獻”線上課程。此次課程邀請了十一位在各類宗教文獻上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擔任主講人,吸引了近三百位來自海內外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的學者和碩、博士研究生參與旁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和較大的學術影響。課程紀要先後發表在本中心通訊《神州研究》第二、三、四期,旁聽課程的劉政寧同學撰寫的《“中國宗教文獻”在線課程印象記》已發表在《弘道》第84期。

2021年,我校開始研究生教學改革,減少必修課程,轉而在課外增加各類課題研討。本學期“中國宗教文獻”課題研討即以前次線上課程的教學錄像為主要學習內容,但形式略有調整:

a)本次課題研討不再大範圍接受旁聽申請;

b)時間調整為每週三20:20-21:55,除第一講課程導論及第十七講課程總結外,再於22:00後增加3060分鐘的討論環節,邀請相應主講人與參課師生交流討論;

c)第二至第十六講將重新安排預習人;

d)每講錄像播放完畢後的討論環節,首先由主講人向預習人提問,以考察其預習情況;預習人回答完畢後,應向主講教師請教一至兩個相關問題;最後為自由討論時間,全體参課師友可就課程內容同主講人交流;

e主講人與預習人應提前將所擬問題發送給助教,以便預先製作PPT;問題涵蓋文字內容(如疑難詞句)、文獻考訂(包括題名、著者、年代、存佚、篇卷、版本、真偽、目錄著錄、他書徵引及互見或類似文句、內容提要、源流、評價、參考文獻等)和其它問題;

[提問示例]《史·封禪書》所載周代及以前的內容是否為信史?《史·封禪書》中“郊社所從來尚矣”是什麼意思?

f)課後,預習人應在主講人指導下撰寫讀書札記或相關論文,達到發表水平者,將推薦至相關學術期刊正式發表,並登載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通訊《神州研究》(詳見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官方網站https://cscr.swjtu.edu.cn )及微信公眾號《神州文化研究》。

 

 

壹、課程安排

 

1             課程導論:"中國宗教文獻"課程的內容、目的和方法——以論文《敦煌寫本P. 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校補解題》為例(開課致辭:柏夷;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趙允嘉,楊金麗;日期:98日)

閱讀文獻:

ž   敦煌寫本P. 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載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第14冊,頁38-50

ž   《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DZ 671),載《道藏》第11冊。

參考論著:

ž   呂鵬志,《敦煌寫本P. 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校補解題》,收入鄭煒明執行主編,《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頁402-431

 

2             早期中國宗教文獻:《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後漢書·祭祀志》(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廖文麗,王盛維;日期:915

閱讀文獻:

ž   《史記·封禪書》,載[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4冊。

ž   《漢書·郊祀志》,載[漢]班固撰,《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4冊。

ž   《後漢書· 祭祀志》,載[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第11冊。

參考論著:

ž   [漢]司馬遷撰,[日]泷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叁冊,頁1571-1647

ž   王叔岷撰,《史記斠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第2冊,頁1161-1217

ž   Edouard Chavannes, Le traité sur les sacrifices Fong et Chan (traduit en français, Extrait du Journal of the Peking Oriental Society) (Péking: Typographie du Pei-T’ang, 1890), Introduction, p. III-XXXI.

ž   Edouard Chavannes, 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 (Paris: Ernest Leroux, 1895-1905), tome III, p. 413-519.

ž   Marianne Bujard, Le sacrifice au Ciel dans la Chine ancienne: Théorie et pratique sous les Han Occidentaux (Paris: EFEO, 2000), p. 165-217.

ž   Edouard Chavannes, 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Paris: Ernest Leroux, 1910), p. 158-168, 308-314.

ž   Stephen Bokenkamp, “Record of the Feng and Shan Sacrifices,” in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 Donald S. Lopez, J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51-260.

 

3             儒教文獻:《周禮·春官宗伯第三》《禮記·祭統》《儀禮·士喪禮》主講人:張曉宇;預習人:薛聰,廖文麗;日期:923

閱讀文獻:

ž   《周禮》〈春官宗伯〉"司尊彝"條,《周禮》〈秋官司寇〉"大行人"條,中華書局影印《唐宋註疏十三經》本(《四部備要》本)。

ž   南梁崔靈恩《三禮義宗》"九獻"說,引自孔穎達《禮記正義》〈禮運〉義疏,中華書局影印《唐宋註疏十三經》本(《四部備要》本)。

ž   《儀禮經傳通解》楊復本《祭禮》論"九獻"部份,《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頁459-97

ž   《禮記·祭統》,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註疏》本。

ž   《儀禮·士喪禮》,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參考論著:

ž   楊天宇,《鄭玄三禮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通論編第五章,《三禮概述》。

ž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載氏著《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文章第一、二節,頁1–23

ž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第一、二章。

ž   工藤卓司,《近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6),〈序論〉,頁1–13

ž   Joseph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19.

 

4             道教文獻(之一):天師道經典《度仙靈籙儀》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趙允嘉,閆瑞,王盛維;日期:929

閱讀文獻:

ž   敦煌寫本S. 203《度仙靈籙儀》,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敦煌古文獻編輯委員會、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合編,《英藏敦煌文獻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頁81-84。 

參考論著:

ž   呂鵬志,《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一分(2006),頁79-166

 

5             道教文獻(之二):上清降誥《真誥》(主講人:王家葵;預習人:趙允嘉,廖文麗;日期:暫定10月8

閱讀文獻:

ž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卷一、十九、二十。

ž   [日] 由吉川忠夫、麥谷邦夫著,朱越利譯,《真誥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卷一、十九、二十。

參考論著:

ž   Miche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oung-pao 63 (1977): 1-64.

ž   Stephen Bokenkamp,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in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 Donald S. Lopez, J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66-179.

ž   王家葵,《陶弘景叢考》(濟南:齊魯書社,2003),第三章"《真誥》叢考"

ž   鍾來因,《長生不死的探求:道經<真誥>之謎》(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

 

6             道教文獻(之三):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楊金麗,王盛維;日期:1013

閱讀文獻:

ž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DZ 456),載《道藏》第6冊。

ž   《太上大道三元品誡謝罪上法》(DZ 417),載《道藏》第6冊。

參考論著:

ž   呂鵬志,《靈寶三元齋和道教中元節——〈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考論》,《文史》2013.1(總第102輯):151-174

ž   Lü Pengzhi, “The Lingbao Fast of the Three Primes and the Daoist Middle Prime Festival: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Taishang dongxuan lingbao sanyuan pinjie jing,” Cahiers d’Extrême-Asie 20 (2011): 35-61.

ž   呂鵬志,《中國中古時代的佛道混合儀式——道教中元節起源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20.2101-108

 

7             佛教文獻·漢譯佛經(之一):大乘經典《般若經》主講人:紀贇;預習人:廖文麗,趙允嘉;日期:1020

閱讀文獻:

ž   《心經》(整理本)選讀、《金剛經》(集成本)選讀

參考論著:

ž   Stefano Zacchetti, “Prajñāpāramita Sūtra”, in Brill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Vol.1, ed. Jonathan Silk (Leiden: Brill, 2015), pp.171-209.

ž   Edward Conze, The Prajñaparamita literature (Tokyo: Reiyukai, 1978), Chapter 1.

ž   Stefano Zacchetti,    “Dharmaguptas unfinished translation of the Diamond-cleaver 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Toung Pao LXXXII 1996, pp. 137-152.

ž   紀贇,《心經疑偽問題再研究》,《福嚴佛學研究》2012.7115-182

ž   山口益著,肖平等譯,《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ž   姚衛群,《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ž   葉少勇,《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注》(上海:中西書局,2011)。

 

8             佛教文獻·漢譯佛經(之二):密教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主講人:吳楊;預習人:閆瑞,趙允嘉;日期:1027

閱讀文獻:

ž   善無畏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載《大正藏》第18冊。

ž   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載《大正藏》第18冊。

參考論著:

ž   Charles D Orzech et al ed. Esoteric Buddhism and the tantras in East Asia. Brill, 2011.

ž   Rolf W Giebel. The Vairocanābhisaṃbodhi sutra.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5.

ž   Rolf W Giebel. Two esoteric sutras: the Adamantine Pinnacle Sutra, the Susiddhikara Sutra.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1.

 

9             佛教文獻·漢譯佛經(之三):律部經典《四分律》主講人:李薇;預習人:楊金麗;日期:113

閱讀文獻:

ž   《四分律》,載《大正藏》第22

ž   《梵網經》,載《大正藏》第24

參考論著:

ž   々木閑,『出家とは何か』(东京:大蔵出版,1999),页29-79

ž   平川彰,『二百五十戒の研究』1(东京:春秋社,1993),页255-298

ž   平川彰,『律蔵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99),页121-162

ž   佐々木閑,『インド仏教変移論なぜ仏教は多様化したのか』,(东京:大蔵出版,2000)。

ž   佐藤密雄,『律蔵』(仏典講座4),(东京:大蔵出版,1972)。

ž   佐藤密雄,『原始仏教教団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仏書林,1993)。

ž   石田瑞麿,『梵網経』,(东京:大蔵出版,2002)。

ž   船山徹,『六朝隋唐仏教展開史』,(京都:法蔵館,2019)。 

 

10         佛教文獻·中土著述(之一):護法論集《廣弘明集》主講人:李猛;預習人:楊金麗;日期:1110

閱讀文獻:

ž   《廣弘明集》,載《大正藏》第52冊。

參考論著:

ž   劉林魁,《〈廣弘明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二章第二節"《廣弘明集》材料來源",第五章第三節"梁武帝舍道事佛考辨",第54-79頁,109-202頁。

ž   河上麻由子,《『広弘明集』卷一七について》,《日本古写経研究所研究纪要》第二号(平成29年);中譯本見《論日本古寫經中的〈廣弘明集〉——以卷二十二和卷三十為中心》,《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十五輯2017年。

ž   吉冈义丰,《漢法本内伝成立考》,《智山學報》第三輯,1955年。

ž   「六朝隋唐時代の道佛論爭」研究班,《笑道論譯注》之“解题”部分,《東方學報》1988. 60:481-495。

ž   李猛,《唐初抑佛政策之定型與鞏固——基於貞觀十一至十六年間的幾個佛教事件的考察》,《文史》2018. 3:151-186。

 

11         佛教文獻·中土著述(之二):華嚴宗典籍《華嚴五教章》主講人:甘沁鑫;預習人:趙允嘉,廖文麗;日期:1117

閱讀文獻:

ž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即《華嚴五教章》),載《大正藏》第45冊。

參考論著:

ž   石井公成,《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6),頁299-331

ž   大竹晋,《唯識說を中心とした初期華嚴敎學の硏究 ——智儼義湘から法藏へ》(东京:大藏出版,2007),頁264-293

ž   王頌,《華嚴之因果別義學說》,《中國哲學史》2016. 1:110-116。

 

12         佛教文獻·中土著述(之三):禪宗典籍《壇經》(主講人:侯沖;預習人:廖文麗;日期:1124日)

閱讀文獻:

ž   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三十七冊(臺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ž   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三十八冊(臺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參考論著:

ž   張曼濤主編,《六祖壇經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

ž   侯沖,《契嵩本<壇經>新發現》,《世界宗教研究》2018.454-66

 

13         宗教傳記資料·道教傳記:上清諸真傳《茅君傳》(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張晨坤,趙允嘉;日期:121日)

閱讀文獻:

ž   《茅山志》(DZ 304)卷五《三神紀·茅君真胄》,載《道藏》第5冊。

ž   《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載《雲笈七籤》卷之一百四,參見[宋]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第5冊,頁2254-2261

ž   《太上玉珮金珰太極金書上經》(DZ 56),載《道藏》第1冊。

ž   《上清明堂元真經訣》(DZ 424),載《道藏》第6冊。

ž   《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DZ 889),載《道藏》第19冊。

參考論著:

ž   Isabelle Robinet, 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 (Paris: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984), tome II, p. 389-398.

 

14         宗教傳記資料·佛教傳記:《高僧傳》(主講人:王招國;預習人:趙允嘉;日期:128日)

閱讀文獻:

ž   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4)。

ž   吉川忠夫、船山徹譯,《高僧傳》(日文,4冊),(東京:岩波文庫,2009)。

ž   日本古寫經善本叢刊第九輯《高僧傳》卷五,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日本古寫經研究所文科省戰略プロジェクト實行委員會,2015

參考論著:

ž   岩井谛亮,《石山寺本梁高僧传と其の道安传校异》(《支那佛教史学》221938)。

ž   牧田谛亮,《高僧传の成立》,《中国佛教史研究》三(东京:大东出版社,1989年)。原載《東方學報》444819731975

ž   紀贇,《〈高僧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ž   張雪松,《略論梁〈高僧傳〉的編撰、版本及史料價值》,《國學學刊》,2019.290-102143

ž   定源,《佛教文獻論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日本古寫經<高僧傳>所見"釋法和傳"異文考辨》"

ž   定源,<高僧傳>テキストの變遷と流傳——日本古寫經による檢證》(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東アジア佛教寫本研究》,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日本古寫經研究所 文科省戰略プロジェクト實行委員會,2015)。

ž   定源,《日本古寫經〈高僧傳〉之文本系統——以興聖寺本為中心》,收入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

 

15         宗教考古資料:南朝唐宋墓出土道教鎮墓文石刻(主講人:趙川;預習人:趙光偉,王蔚林;日期:1215日)

閱讀文獻:

ž   [梁]陶弘景撰,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卷十。

ž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DZ 22),卷上,《道藏》第1冊。

ž   《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妙經》(DZ 369),《道藏》第6冊。

參考論著:

ž   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第三卷拾玖 江蘇、陝西、河南、川西南朝唐宋墓出土鎮墓文石刻之研究,頁1451-1609

ž   呂鵬志,《攝召北酆鬼魔赤書玉訣與靈寶五篇真文——〈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校讀拾遺》,《宗教學研究》2010. 4:20-30。

ž   王皓月,《基於秘篆文的〈靈寶五篇真文〉合校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編:《形象史學研究》(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頁169-191

ž   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成都東郊北宋張確夫婦墓》,《文物》1990. 3:1-13。

 

16         宗教田野資料:不足本五雷籙校讀(主講人:呂鵬志;預習人:閆瑞,廖文麗;日期:1222日)

閱讀文獻:

ž   江西省銅鼓縣戴禮輝道長藏《上清三洞五雷經籙》(購自戴祥柳道長的不足本),收入戴禮輝口述,藍松炎、呂鵬志編著,《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顯應雷壇道教科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第二章附件二。

參考論著:

ž   呂鵬志,《贛西北發現的天師經籙》,《世界宗教研究》2015.389-103

ž   呂鵬志,《道教抄本〈先天勘合玄秘並填籙填引〉初探》,《宗教學研究》2015.347-56

ž   呂鵬志,《贛西北流傳的正一籙》,《宗教學研究》2019.243-50

ž   丁煌,《<正一大黃預修延壽經籙>初研》,《道教學探索》1994. 8:373-430;1995. 9:199-380;1997.10:342-362。

 

17         文獻、考古和田野三類資料結合研究:有關酆都山真形圖的道書、墓葬石刻和田野資料(主講人:呂鵬志;日期:1229日)

閱讀文獻:

ž   《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關破獄燈用·酆都山真形",《藏外道書》第17冊,頁282-283

ž   酆都羅山拔苦超生鎮鬼真形,見陳形一,《〈酆都羅山拔苦超生鎮鬼真形〉碑考析》,《江西文物》1989.385-89

ž   南昌受煉司酆都山真形,載戴禮輝口述,藍松炎、呂鵬志編著,《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顯應雷壇道教科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頁1242

參考論著:

ž   張勛燎,《江西高安出土南宋淳熙六年徐永墓酆都羅山拔苦超生鎮鬼真形石刻》,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00-311;又見《江西高安南宋淳熙六年徐永墓出土"酆都羅山拔苦超生鎮鬼真形"石刻》,收入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第4冊,頁1239-1250

ž   呂鵬志,《酆都山真形圖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17. 2:35-57。

 

 

貳、課程說明

 

一、內容

    1. 早期中國宗教文獻

擬閱讀《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後漢書·祭祀志》(錄自[]司馬彪《續漢書志》)三部史志。 這些史志基本上按時代順序概括敘述了先秦至後漢的中國宗教(周代以前的文字內容大抵是周代以降造構的傳說),其中《漢書·郊祀志》有關漢武帝統治時期及之前的文字內容基本上照抄《史記· 封禪書》。

    2. 三教文獻

儒教文獻擬讀《周禮·春官宗伯第三》《禮記·祭統》《儀禮·士喪禮》。 其中,《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和《禮記·祭統》講述儒教「五禮」中的「吉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儀禮·士喪禮》講述儒教「五禮」中的「兇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兇禮哀邦國之憂」。)。

道教文獻擬從早期三大道/經派——早期天師道經典、早期上清經、古靈寶經——中各選擇一部經典來讀,分別是天師道經典《度仙靈箓儀》、上清降誥《真誥》、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

佛教文獻擬從漢譯佛經和中土著述中各選擇數種閱讀。 漢譯佛經擬讀大乘經典《般若經》、密教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律部經典《四分律》,中土著述擬讀護法論集《廣弘明集》、華嚴宗典籍《華嚴五教章》、禪宗典籍《壇經》。

3. 其他不同類型的中國宗教文獻

擬閱讀的其它類型中國宗教文獻包括三類:道教傳記《茅君傳》和佛教傳記《高僧傳》屬於宗教傳記資料;南朝唐宋墓出土道教鎮墓文石刻屬於宗教考古資料;不足本五雷箓屬於宗教田野資料。

4. 文獻、考古和田野三類資料結合研究

擬讀有關酆都山真形圖的道書、墓葬石刻和田野資料,將提供文獻、考古和田野三類資料結合研究的範例。

 

二、目的

    1. 指導學生學會查詢、檢索研究中國宗教所需要讀的原始文獻資料,並能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資料。 課程大綱末尾附錄的參考書列出了檢索儒、釋、道三教文獻的目錄提要工具書與重要叢書、類書,沒有時間專門講,主要供學生課後參閱。

    2. 指導學生學會審查考訂、校勘復原中國宗教文獻,並能在撰寫學術論著時正確運用。 可以參考授課教師本人或其他學者的中國宗教文獻整理成果或研究論著,每講開頭以"前言"或導言的方式向學生概括介紹指定閱讀的文獻。

    3. 指導學生學會精細閱讀和透徹理解中國宗教原始文獻資料,並在此基礎上提升學術創新能力。 前輩學術大師的治學經驗告訴我們,精讀和透徹理解文言古籍等原始文獻資料,從中體會出的新東西遠比只看二手研究論著多得多。

 

三、方法

    為使中國宗教研究使用的文獻資料詳備、可靠、吃透,主要運用以下三門學科的方法:一是文獻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等分支,可參孫欽善著《中國古文獻學》、程千帆/徐有富著《校讎廣義》(版本編、校勘編、目錄編、典藏編)等;二是話語語言學,這是專門研究句際關係和連接手段的一門語言學,可參王福祥著《話語語言學概論》、沈開木《句段分析:超句體的探索》等;三是歷史學,此專指宗教史,可參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李申著《中國儒教史》等。

    具體方法如下:

    1. 要使文獻資料詳備,可以運用目錄學、輯佚學的方法進行搜集。

    2. 要使文獻資料可靠,可以運用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的方法進行考訂。

    3. 要吃透文獻資料,可以運用如下一些互有交叉的方法進行分析:

    a)運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方法,有助於理解單個字詞和句子;

    b)運用話語語言學的方法,有助於理解句際關係或篇章結構;

    c)運用目錄學的方法,有助於瞭解一部宗教典籍的基本事項(即目錄的著錄或敘錄事項,包括題名、著者、年代、存佚、篇卷、版本、真偽、目錄著錄、他書徵引及互見或類似文句、內容提要、源流、評價、參考文獻等)及關聯問題;

    d)運用宗教史的方法,有助於瞭解一部宗教典籍所載文字內容的源流演變及其它與歷史相關的基本事項(如著者、年代、存佚、真偽、目錄著錄、他書征引、評價等)。

 

四、考查

    1. 平時成績(佔總成績30%):每一講預先指定12名學生閱讀、研究相關文獻,上課時按授課教師要求用白話翻譯、講解重要段落,或回答相關問題。

    2. 期末成績(佔總成績70%):任選一題完成,(a)(b)(c)(d)四題答卷不少於2000字。

a)點校或校注一部中國宗教文獻的全文或部分,或對前人點校或校注予以補正。 

b)撰寫一部中國宗教文獻的提要,或對前人提要予以辨正。

c)針對一部或若干部互有關聯的中國宗教文獻,撰寫考證論文一篇。

d)翻譯海外漢學中有關中國宗教文獻的論文或著作(外文原文不少於3000字)

 

五、參考書

1. 目錄提要

ž   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ž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07)。

ž   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ž   Yves Hervouet, ed., initiated by Etienne Balazs, A Sung Bibliography (Bibliographie des Su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ž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ž   施廷鏞,《中國叢書綜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ž   王重民著,《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ž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6)。

ž   《大正新修大藏經索引》(東京:大正,1926-1985)。

ž   童瑋編,《二十二種大藏經通檢》(北京:中華書局,1997)。

ž   蔡運辰編,《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ž   小野玄妙編,《佛書解說大辭典》(縮刷版)(東京:大東出版社,1999)。

ž   鐮田茂雄、河村孝照、中尾良信等,《大藏經全解說大事典》(東京:雄山閣,1998)。

ž   陳士強,《大藏經總目提要》(經藏、律藏、文史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ž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2005)。

ž   宿白,《漢文佛籍目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ž   呂澂,《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濟南:齊魯書社,1980)。

ž   []施舟人原著、陳耀庭改編,《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上海:上海書店,1996)。

ž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ž   任繼愈、鍾肇鵬編,《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ž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道藏通考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ž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ž   Piet van der Loon, 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 宋代收藏道书考 (London: Ithaca Press, 1984). 

ž   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錄》(成都:巴蜀書社,2007)。

2. 叢書

ž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

ž   《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1983-1986)。

ž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5-1997)。

ž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ž   《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影印本)。

ž   《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本)。

ž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包括《出三藏記集》《高僧傳》《法苑珠林校注》等),中華書局。

ž   《中國禪宗典籍叢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ž   《歷代禪林清規集成》(北京:中國書店,2009)。

ž   《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本,1988)。

ž   李德範輯,《敦煌道藏》(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1999

ž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ž   《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1994)。

ž   《道教典籍選刊》(包括《真誥》《登真隱訣輯校》《無上秘要》等),中華書局。

ž   王秋桂,《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2008)。 

ž   勞格文、呂鵬志主編,《道教儀式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4-)。

3. 類書

ž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ž   []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ž   []李昉等,《太平禦覽》(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0)。

ž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ž   []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2003)。

ž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ž   []寶唱等集,《經律異相》(T53n2121),《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

ž   []道世集,《諸經要集》(T54n2123),《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

ž   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ž   []道誠集,《釋氏要覽》(T54n2127),《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

ž   周作明點校,《無上秘要》(北京:中華書局,2016)。

ž   《三洞珠囊》(DZ 1139),《道藏》第25冊。

ž   []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4. 附記:有關石刻史料、簡牘幟書、敦煌吐魯番文書、考古圖像資料的檢索,可參榮新江著,《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附主講人名單(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名

單位與職稱

1.     甘沁鑫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

2.     侯沖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3.     紀贇

新加坡佛學院副教授

4.     李猛

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

5.     李薇

蘇州大學哲學系

6.     呂鵬志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7.     王家葵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

8.     王招國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9.     吳楊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

10. 張曉宇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11. 趙川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課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