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道教與佛教的文獻和考古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2025年8月19至20日,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古道教與佛教的文獻和考古研究」學術研討會於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學術交流中心A座若愚廳舉行。本次會議共計23位中外學者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廣州美術學院、上海師範大學、西華師範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日本明星大學在內的多所海內外高校師生參與其中。
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胡紅副院長主持。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羅妍妍同志為會議致辭。羅妍妍指出,本次會議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搭建了學術研究互通互動平臺。文獻是思想的載體,考古是歷史的實證,二者的結合不僅從不同層面折射出中古時期政治生態、社會結構與普通人的思想變遷,更是中古時期佛道教研究突破瓶頸、開拓新局的關鍵路徑之一。我們將珍惜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努力為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貢獻更多、更新的學術智慧與力量。
之後,與會師生集體合影。
合影後,美國著名漢學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學院學監教授柏夷(Stephen Bokenkamp)先生作《中古早期(2至6世紀)道教中的佛教因素及其意義》主題發言,指出在這一時期,儘管佛道二教各自獨立,但它們實際上是相伴共生、共同發展的。目前相關研究鮮少從這個角度展開,柏夷教授強調,僅關注道教中的佛教因素還不夠,需重新審視道教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場專家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現場氣氛熱烈。
主題報告
會議為期兩天,發表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8月19日為報告第一至第五場,8月20日為第六至第十場。
第一場
報告第一場,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趙益教授主持。
日本明星大學教育學部廣瀨直記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嶽帝稱號中所反映的江南道士自我定位——以與天師道道士的比較為中心》。論文圍繞「為何道士的本命會被分配至五嶽五帝,並形成如嶽帝稱號般的稱謂」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內容包括六朝時期江南道士所使用的“嶽帝稱號”的起源、意義及與天師道儀式之間的關係。
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張晨坤報告的題目是《〈太元真人茅君內傳〉所見五種「洞天」考論》。報告指出,《茅君內傳》最早記載了「洞天」的分類,最早洞天說除「三十六洞天」外還包括其他五種「洞天」類型。論文整理、考釋了這五種洞天的關鍵材料,並在此基礎上探討道教洞天說的早期歷史和演變,提出一系列不同於先賢時哲的新說。
第二場
第二場,由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白彬教授主持。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呂鵬志教授報告的是待刊專著《中古道教儀式研究》中的第一章《中古道教朝儀源流考》,主要探討中古時期道教朝儀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儒、佛禮儀體系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對儀式類型、儀式等級、儀式交流的研究,指出朝儀雖後來被齋醮儀式邊緣化,但其模仿世俗朝禮的結構奠定了道教儀式的基本格局,影響深遠。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吳楊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古道教法位起源新論》(The Prior-borns of the Marchmounts and the Origin of Medieval Daoist Fawei [Ritual Position] System)。論文探討了「某嶽先生」作為中古時期道教法位體系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性角色之一,如何構建最早的法位系統,並在靈寶經的傳播和促進道教教派之間的融合與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第三場
第三場,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侯沖教授主持。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董華鋒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新都正因寺「大同六年」銘造像碑考辨》。造像碑是一種主要流行於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造像形式,主要分佈在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南方地區少見。四川是南方地區造像碑的重要分佈區域,新都正因寺千佛碑是其中一件重要標本。論文對四川新都正因寺千佛碑的雕刻年代、內容、次第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考證。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鄧玲報告的題目是《堪輿風水與中古時期道教經典初探》。報告以《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基礎,梳理、發掘道教經典中和堪輿風水相關的內容,深入分析了道教史、堪輿風水形成演變史以及二者的文化內涵,指出堪輿風水和道教文化同源,在歷史上互動頻繁。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後張媛媛報告的題目是《柳趙教派護法神造像新論》。論文指出柳趙教派在南宋晚期通過石窟造像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護法神體系,該體系不僅繼承了佛教傳統護法神像,更融合了民間信仰和密教經典的內容,既反映了柳趙教派的宗教教義,也體現了南宋晚期地方教派在社會結構中的實際需求和生存策略。
第四場
第四場,報告由西華師範大學蜀道研究院講師楊金麗主持。
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副主任、儒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孫齊報告的題目是《早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刻石及相關問題》。論文對目前所知開元十年之前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相關石刻做了全面搜集和考察,尤其是將志靜《序》和蔡家鎮經幢本《序》這兩種不同的序文對比分析,揭示了該經早期傳播的歷史脈絡和石刻形式的演變過程,以及序文文本的源流關係。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曹淩報告的題目是《中古論義儀式的復原——以敦煌論義文獻為中心》。論文以敦煌文獻為核心材料,通過細緻梳理,系統復原了中古時期「論義儀式」的程序結構,並深入探討其準備過程、儀式環節、辯論規則,以及在文化傳播、學術交流中的多重功能。
第五場
第五場,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羅寧教授主持。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曉雷報告的題目是《〈老子妙真經〉新考》。論文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文本比對,推翻了以往學界對《妙真經》成書時代,尤其是對「妙真偈」的斷代的錯誤認識,並深入探討了《妙真經》和《想爾注》《西昇經》的關係,以及它在南北朝道教判教理論中的地位和影響。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薛聰報告的題目是《〈無上秘要〉「御製新儀」所見符籙考論》。論文系統分析了《無上秘要》卷三七至四十「御製新儀」中各品盟文、上啟文及傳授內容,糾正了《隋書·經籍志》中關於「籙」的片面解讀,並進一步論證了「御製新儀」與北周武帝本人經歷的密切聯繫。
第六場
第六場,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薛聰主持。
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趙益教授報告的題目是《〈道藏〉所收〈通占大象曆星經〉文獻小考》。論文對《通占大象曆星經》進行了文獻學的梳理和考證,探討其版本源流、內容淵源、編纂時間和流傳情況,以及未刊書籍在明代的抄本流傳及叢書的編纂,指出該書可能具有古老的來源,即北周時期的《大象曆》所附天文占驗,與《開元占經》等保留的甘、石“星表”數據同源,因為道教的秘傳被收入《道藏》而部分保留至今。傳世《星經》諸本均出於《道藏》本。《通占大象曆星經》印證了《道藏》所收文獻的多樣性和古奧性。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嘉軒報告的題目是《四川安居千佛岩石窟新見「佛殿龕」及相關問題》。論文由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亮、碩士研究生趙嘉軒、程琳共同寫作,通過對四川安居千佛岩石窟中新發現的四例「佛殿龕」的系統研究,揭示其在唐代佛教藝術和建築史上的獨特價值,探討其圖樣來源、開鑿背景及與兩京佛寺的關聯,並進一步分析其反映的思想和社會風氣。
第七場
第七場,由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董華鋒教授主持。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嘉鑫報告的題目是《安岳玄妙觀道教碑文與造像再研究》。報告指出,玄妙觀造像是唐代道教實踐的重要實物證據,造像體系複雜、邏輯清晰。論文通過對碑文的細致研究,還原了碑文背後的故事,梳理了碑文的營建邏輯和社會背景,並對碑文進行了校訂和釋讀。
四川大學助理研究員鄧宏亞報告的題目是《巴蜀地區唐代佛道合龕摩崖造像與地方信仰研究》。論文通過對巴蜀地區唐代佛道合龕摩崖造像的系統調查和類型學分析,揭示其在造像組合、經典依據、信仰實踐等方面的獨特性和複雜性,指出這類造像是佛道融合、地方信仰與官方宗教政策互動的重要實物證據,尤其受到「老子化胡」思想和靈寶經的深刻影響。
第八場
第八場,由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副主任、儒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孫齊主持。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白彬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生墓、風水和道教:以貴州仁懷南宋王興、李氏八娘石室墓為例》。報告以貴州仁懷南宋時期王興與李氏八娘夫婦石室墓為例,探討了宋代流行的「生墓」葬俗及其文化內涵,主要從墓葬性質、墓室雕刻寓意以及生墓與風水、道教的關係三個方面展開。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李福(Gil Raz)教授報告的題目是《道迹:道教本生故事中的記憶與轉化》(Traces of the Way: Memory and Transformation in Daoist Jataka tales)。論文旨在探討《太上洞玄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如何創造性吸收佛教「前世記憶」觀念,並將其置於中國本土「迹」的觀念中重塑。與佛教將前世記憶視為輪回中不言自明的能力不同,道教通過「迹」來觸發、驗證並授權對過去的記憶。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趙川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揚州秋實路五代康周行墓再研究》。本文通過對揚州秋實路五代康周行墓出土的「都功版」進行釋文補正和內容考釋,揭示了該文物在唐代道教史上的重要價值。論文糾正了以往對羅真、劉得常兩位道士身份的誤解,並指出康周行墓的形制和隨葬品既有地域共性,又體現出道教喪葬儀式的特殊性。
第九場
第九場,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李福教授主持。
上海師範大學伍小劼副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如何得齋意?——陸修靜修齋理論的成立及其實踐》。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提出「齋法、齋體、齋義、齋意」四個概念,報告對這四個概念的內涵、理論結構、實踐方式及其在道教儀式史上的影響系統分析,指出修齋不僅要注重行齋的具體內容與方法(齋法),更要嚴守戒律威儀(齋體),理解行齋的實踐邏輯(齋義),最終回歸建齋的初心(齋意)。四個概念的提出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解,是對修齋活動發生及其展開的規律性認識,同時也對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思路,他們整體上構成了陸修靜的修齋理論,陸修靜的相關著述和修齋活動是其修齋理論的具體實踐。
西華師範大學蜀道研究院講師楊金麗報告的題目是《〈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校釋考論》,出自其博士論文《靈寶戒經校釋考論》第四章。報告對《本願大戒經》作了精密校勘、詳細解題和疑難詞考釋,並對此經涉及的四個重要問題——五十八願、道教願念觀、《禮經祝》三首以及《三徒五道苦痛歎》作了深入考論。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邱紹傑報告的題目是《〈太上洞玄靈實智慧定志通微經〉本生故事新探》。論文通過重新考察《定志通微經》中元始天尊本生故事的佛教原型,指出其並非源自此前學者普遍認為的須達拏太子本生,而是另有來源,並進一步分析道教在改編過程中如何有意吸收並轉化佛教相關觀念,融入道教教義。
第十場
第十場,由西南交通大學沈如泉教授主持。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羅寧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神僧、禪僧與懶和尚——唐宋文獻與文學中的懶殘》。論文梳理了懶殘形象的發展過程,從唐代的神僧、謫仙,到宋代的禪僧、懶和尚,再到文人筆下的文化符號,其演變過程不僅反映了佛教與道教的融合,也體現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理想,最終成為中國「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侯沖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南朝金陵的經師唱導——體系化的漢傳佛教音聲佛事》。報告提起此前論證過的“水陸法會創始於梁武帝”一說,進而提出金陵在漢傳佛教音聲佛事體系化過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並從漢傳佛教音聲佛事的體系化、如何理解漢傳佛教音聲佛事、南朝金陵的音聲佛事群體三個角度進行考論。
大會總結發言
大會的最後,柏夷教授、呂鵬志教授、薛聰同學、侯沖教授、孫齊副研究員、白彬教授依次對本次會議進行總結發言,共同展望下一屆學術研討會的重聚,「中古道教與佛教的文獻和考古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熱烈的討論和愉快的交流中結束。
(供稿人:朱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