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晚20時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十講“宋元全真道科儀及佛教禪宗清規對全真道制度和儀式的影響”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威尼斯大學兼任教授甘雪松(Jacopo Scarin )博士和西南交通大學講師甘沁鑫博士主講,三位預習人分別是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劉傲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楊金麗和趙允嘉,海內外近百位師生觀看了課程直播。
本講前半部分,由甘雪松老師講授宋元全真道科儀的內容。甘雪松老師通過道書、碑刻、史籍等文獻,介紹了宋元全真道科儀的發展。甘老師首先援引了《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論述過往人們認知中對全真道重自身修煉而輕科儀的成見,引出對全真道是否舉行道教科儀的思考。通過對《重陽立教十五論》的闡發,沿著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本人的思想脈絡,甘雪松老師開始了對宋元全真道儀式的講解。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但是仍以道為尊,兼採儒佛,因此必然接納、舉行道教儀式。
隨後,在宋元全真道儀式部分的講解中,甘老師通過對《敕建普天黃籙大醮碑》、《玄門掌教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碑銘並序》、《終南劉蔣姚二宮設教》等宋元全真道科儀活動碑刻、詩作文獻的講解,論證全真道以王重陽與全真七子爲代表的全真道創始人物受北宋新符籙道派的影響,強調以內煉為基礎,內丹外法,在創立伊始就將道教儀式納入了自己的修行體系並列為制度,積極參加、舉行道教儀式。重陽祖師本人就曾經參與齋醮法事,兼用畫符、符水等方式為信眾服務,還留下了很多涉及其參與齋醮法事的詩,如《道友做醮籙符簡》等。
其次,全真道這種注重內煉的思想也對其儀式特點造成一定影響,對儀式的表面做法不甚追求,丘處機直言“天人自然感應,不尚神通”。
此外,甘老師指出,與唐宋時期國家齋醮活動不同的是,金元全真道在朝廷的鼎力支持下,與當時的太一道、正一道、玄教等教派的法師相聯合,開創了各派同壇舉行齋醮科儀的先例;在規模上,相對於前代,這種由全真道主持舉行的金籙大齋、周天大醮等法會參與的高功法師動輒上千人,規模空前。
最後,甘老師通過對全真道所授上清、正一經籙的講解,結合《正統道藏》中對全真清規相關文獻的收入,闡述了全真道在發展過程中對正一、上清等過往道教教派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全真道以道為本,又宣導三教平等,多是取已有的儀式成法,比方說正一、靈寶、太乙道以及北宋時期興起的新符籙道派的道法儀式。如金元時期全真教主辦的齋醮法事以祈禱雨晴、濟度亡靈、驅蝗等法事為主,其中濟度亡靈的施食法主要是對出自靈寶派的“葛仙翁祭鬼之法”,(也稱仙翁煉度)的繼承。同時,從重陽祖師《贈任法師講懺》、馬鈺等人詩集《洞玄金玉集》中《五台月老來點茶》等文獻資料來看,至少在全真道早期,常與佛教共同舉行儀式、齋懺等,表明全真科儀亦受到佛教的影響,存在與佛教互相吸收的情況。
本講後半部分則由甘沁鑫老師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孔雁博士合作,共同講授了關於《禪苑清規》的內容。甘老師首先簡要介紹了《禪苑清規》的研究史,並以尉遲酣(Holmes Welch)《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和印順《泛論中國佛教制度》中關於佛教寺院制度的論述正式引入了關於禪宗清規的討論。禪宗清規除了作為禪宗特有的制度,也影響到佛教律宗、天台宗清規,儒家書院學規和道教全真派清規,甚至廣泛影響了東亞社會的日常生活。甘老師還提到,對《禪苑清規》的研究可以引入“比較宗教學”的視角,如可將《禪苑清規》與天主教聖本篤會規相比較,可能會讓我們對《禪苑清規》有更深入的認識。
接下來,甘老師先簡述《禪苑清規》出現前的佛教戒律和中國僧團管理制度的發展概況,再分別講授了《禪苑清規》的編纂者宗賾及版本。據侯沖教授考證,宗賾為洺州永年縣人,其生卒年則有近十種說法,楊珺認為宗賾生於1037年,卒於1106年。宗賾撰寫或編纂的著作有《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禪苑清規》《慈覺禪師勸化集》《慈覺禪師語錄》等。宗賾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既是北宋雲門宗鼎盛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淨土宗六祖或八祖。其編纂的《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是現存四種水陸儀文之一,侯沖教授對此有深入的研究。《禪苑清規》是現存最早的佛教清規,除此之外,南宋及元代還各有三種禪宗清規,其中又以元代東陽德煇《敕修百丈清規》最為重要。《禪苑清規》共有來自四種不同系統的六個版本,分別是①高麗本、②五山本(現大東急紀念文庫藏)與舊岩崎文庫本(現東洋文庫藏)、③金澤文庫本、④寶永本與寬政本。高麗本是北宋政和元年(1111)本的重雕本,刊刻於南宋寶佑二年(1254),後三系統(現行本)都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重雕補注禪苑清規》的重雕本,高麗本要更接近原本。二者在文字、卷目、內容上均有差異,高麗本無《坐禪儀》《自警文》《一百二十問》《勸檀信》《齋僧儀》等,但考察二者卷目,高麗本更優。
在這之後,因甘沁鑫老師的網絡出現故障,改由原預習人孔雁老師代其講授《禪苑清規》選讀的部分。在這一部分,孔雁老師先帶領同學們閱讀了《禪苑清規》選段及數種論及清規的佛教文獻,並從爭議、性質、作用等多方面向同學們講解了《禪苑清規》的特點和重要性。通過孔雁老師的講解,同學們瞭解到清規剛出現的時候,在佛教內部也具有一定爭議;《禪苑清規》的性質並非某一叢林獨有的制度,而是一套寺院制度的彙編;禪寺清規在一定程度上如同儒教的禮經,也因此受道當時儒家士大夫的推崇。接著,孔雁老師又結合文獻,逐卷介紹了《禪苑清規》的具體內容。《禪苑清規》所規定的的內容涉及到了禪宗叢林的方方面面,從進入叢林和叢林的飲食生活、修行生活、叢林中的僧職、茶湯禮,到叢林日常生活、住持制度、龜鏡文、濾水法、百丈規繩頌等。但相比後世禪宗清規,《禪院清規》中沒有涉及“坐禪”的內容,可能當時並無相關規定。
在課程最後,孔雁老師與同學們閱讀了甘沁鑫老師在《儒林外史》中選取的“海月禪林二百餘僧人分吃郭孝子兩個梨”的故事,這則材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禪宗清規平等、井然有序、大公無私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禪宗叢林得以結成一個理想的修行共同體,共同體成員在其中專心修行,各有所得。這一共同體為世俗“點頭歎息”,肅然起敬,成為其他共同體所模仿的典範。
在提問與討論環節,兩位主講人甘雪松、甘沁鑫與呂鵬志教授為考核預習情況,向三位預習人提出了以下問題:在道教儀式史上,齋儀與醮儀的區別;全真教儀式活動“黃籙醮”的含義;全真教儀式的來源;《禪苑清規》中“五觀偈”的含義;黃籙齋、黃籙醮與水陸醮的異同等問題。呂鵬志教授又與兩位主講老師、孔雁博士等共同探討了度牒與戒牒間的異同、“赴粥飯”是否設供齋等問題。課後,課程微信群內的各位師友也繼續討論了這些問題,並提供了“齋條”等物的圖像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