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鍛煉學生閱讀文獻的能力,2021年7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在Zoom會議室]舉辦了第一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本場讀書會由呂鵬志教授指導,2019級碩士研究生薛聰同學主讀,即將入學的2021級碩士研究生廖文麗、王盛維同學跟讀,閱讀的主要文獻是高明撰寫的《帛書老子校注》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章。
20時20分讀書會準時開始。三位同學分別閱讀了帛書甲本、乙本、王弼本經文以及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的校勘記和注釋。呂教授則結合所閱讀的內容,為兩位新同學講解校勘學中的校勘方法、文字錯誤類型以及致誤原因。如高明所寫的校勘記中,對比帛書本及各個傳世本文字異同的部分採用的就是對校法。又如帛書《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王弼本則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兩者相校,王弼本多“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一句。高明指出,帛書本“上德”“上仁”“上義”“上禮”四者的遞降關係非常明確,而王弼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與“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完全重複,導致整句邏輯關係混亂,加之《韓非子·解老篇》亦只引“上德……”“上仁……”“上義……”“上禮……”四句,無“下德……”一句,故高明斷定王弼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乃衍文。呂教授指出,這裡高明所運用的就是本校法和他校法,其文字錯誤為“訛、脫、衍、倒”四類錯誤中的“衍文”,致誤原因是涉上文“下德不失德”一句而衍。
除了校勘方法,呂教授也結合經文內容為同學們講授了注釋古書的方法。如第三十八章“上德”一詞,高明雖然引《韓非子·解老篇》以“得”釋“德”,但呂教授認為我們還可以引用更多的材料來補充高明的注釋。如《老子》其他章節中出現的“玄德”“廣德”“常德”“恆德”等都可與之互釋,這就是引本書來注釋。此外,《莊子》《文子》《淮南子》等書中提到的“玄德”“至德”“天德”“神德”等詞也可與《老子》中的“德”相互闡發,這是引他書來注釋。另外,第三十九章的“得一”也可以搜集本書和他書材料來注釋。
帛書《老子》第四十章有“上士聞道,堇能行之”,王弼本作“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呂教授與薛聰同學曾在合撰文章《帛書<老子>第四十章“堇”字兩種訓釋評析》(載《哲學與文化》2021年第2期)中指出“堇”字不能讀作“勤”,而應當讀作“僅”,義為少,整句大意為:上士聽聞了大道,[卻]很少能夠實行。呂教授在本場讀書會上引用了新材料對之前的結論進行了修正。《太平經·丙部》卷四十九云:“故夫上士忿然惡死樂生,往學仙,勤能得壽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學壽,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堅志士也。……下士自力,勤能不失法,所以大舉天民。”俞理明《<太平經>正讀》:“勤,通僅。而,通能。”據此,呂教授指出,“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的“堇”字當讀作“僅”,但王弼本的“勤”不是錯字,而是“僅”之借字。
(圖片來自:俞理明《<太平經>正讀》,巴蜀書社,2001年,第138、140頁)
最後,在呂教授的指導下,薛聰同學和廖文麗同學白話翻譯了《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四十章的經文。呂教授指出,要讀懂古代文獻,需要熟練掌握文獻學的方法,同時也要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必要時,要搜集本書和他書材料對關鍵詞進行考釋,並在此基礎上對全文進行白話翻譯。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才能吃透文獻,為我們的研究打下基礎。
本場讀書會進行了約三個小時,共計十三位師生參與。第二場讀書會將於7月21日20點20分在Zoom會議室舉行,閱讀的文獻是《真誥》卷一、卷三、卷十九、卷二十。
(來源:薛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