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細讀《莊子·逍遙遊》——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2021年暑期讀書會紀要(三)

来源:廖文麗、薛聰 时间:2021-08-01

2021728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三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正式開始。本場讀書會由呂鵬志教授指導,2019級碩士研究生薛聰同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廖文麗、王盛維同學閱讀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逍遙遊》一節。此外,本次讀書會亦參考了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近人劉文典撰《莊子補正》、王叔岷撰《莊子校詮》等重要著作。

image.png

在正式閱讀之前,呂教授參考前人的研究,從思想史和文獻學兩個角度對《莊子》一書進行了介紹。呂教授指出,莊子是宋人,宋人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氣質在莊子身上亦有體現。《莊子·天下》篇曾將莊子的思想概括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即“逍遙”和“齊物”。“逍遙”即“無待”,是莊子的人生境界;“齊物”則是“逍遙”的理論依據,因為“齊物”要求消除物與物之間的差別,去掉區別之心,如此則可以避免“有待”的產生,進而達到“無待”逍遙的自由境界。另一方面,呂教授指出我們今天讀到的《莊子》並不是完整的《莊子》。《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共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只有三十三篇,說明已經亡佚了十九篇。在這三十三篇中,內七篇一般被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則可能是莊子後學所作。本場讀書會主讀的《逍遙遊》為內篇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image.png

接著,薛聰、王盛維、廖文麗三位同學依次閱讀了《莊子集釋》中《逍遙遊》一節的原文及注釋。呂教授就其中的關鍵字詞進行了講解。如《逍遙遊》首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中的“鯤”字,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將“鯤”理解為大魚,如晉代崔譔註:“鯤當爲鯨,簡文同。”另一種則認為“鯤”乃小魚,如清人郭慶藩引明人方以智曰:“鯤本小魚之名,莊子用爲大魚之名。其說是也。”呂教授和廖同學同意後一種看法,因為將“鯤”釋為小魚符合古訓,如《爾雅·釋魚》云:“鯤,魚子。”更為重要的是,“鯤”本為小魚苗,莊子卻說“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可見在《逍遙遊》一開篇就已經隱含了《齊物論》中“齊大小”的思想了。下文“湯之問棘”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釋文(簡文云:一曰:湯,廣大也,棘,狹小也。),湯為大,棘為小,大的反而問小的,也是說明大與小沒有界限的齊物思想。

此外,呂教授也從校勘學的角度提醒同學們應注意《逍遙遊》中的文字錯誤。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存在“訛”、“脫”兩種文字錯誤。“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王叔岷在《莊子校詮》中指出,此處“摶”字是“搏”的誤字。“摶”若理解為“圜”,即環繞,則難成文義。若作“搏”,義為拍擊,則切合文意。“去以六月息者矣”,前人指出,此處脫了“一”字,應為“去以六月[]息者矣”,指飛行六個月休息一次。又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一句,可能存在“衍文”。此句中的“扶搖”是指上行的旋風,“羊角”是指形似羊角的旋風,兩者義相重合。“羊角”疑為前人對“扶搖”二字的注釋,後人在傳抄時誤抄入正文。

呂教授認為《莊子·逍遙遊》全文內容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大之辯”(“北冥有魚”至“此小大之辯也”),第二部分是“有待無待之辯”(“故夫知效一官”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第三部分是“有用無用之辯”(“惠子謂莊子曰”至“安所困苦哉”)。呂教授指出,根據唐代成玄英對於第二部分開頭“故夫”二字的疏(“‘故夫’,故是仍前之語,夫是生後之詞”),第二部分實際上是承上啟下的核心段落。呂教授和廖同學合作,嘗試用話語言學分析該段落內部句際關係和它與上下文句際關係及其連接手段。

呂教授指出,話語語言學是研究連貫性話語的句際關係和連接手段的語言學。其中,句際關係大致分為聯合、偏正、嵌插和省略四種;連接手段主要有詞彙鏈接和意合法兩種。根據話語語言學,可以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段文字分為ABCD四個部分。首先,就本段內部關係而言,從A部分的“知效一官……”到B部分“猶有未樹的宋榮子”、C部分“猶有所待的列子”,再到D部分“無己的至人”、“無功的神人”和“無名的聖人”,四個部分的層次是逐漸遞升的,越往後越接近“逍遙無待”,因此ABCD四部分之間構成遞進關係。其次,從此段與上文的關係來看,A句中“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可以與上文“尺鴳”、“大鵬”相互比擬,故A句與上文亦構成比擬關係;又“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中的“此”字指代為上文中“尺鴳”譏笑“大鵬”的事件,表明此段與上文的連接手段是代詞兼意合法連接。最後,從此段與下文的關係來看,D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則分別與下文“堯讓天下於許由”、“藐姑射山之神人”[1]、“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三個譬喻故事對應,則此段又與下文構成比擬關係,其連接手段是同詞或近義詞復現。同詞復現如“名者實之賓”與“聖人無名”中的“名”字,“神人無功”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中的“神人”。近義詞復現,如“窅然喪其天下”的“喪”字與“至人無己”的“無”意思相近。

image.png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在“藐姑射山之神人”與“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兩個故事之間還存在一則與上下文聯繫不暢的故事,即“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呂教授指出,此處可能存在錯簡。該故事前的“堯讓天下於許由”、“藐姑射山之神人”分別對應“聖人無名”、“神人無功”,其後的“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對應“至人無己”。而“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一段插入其中,非常突兀,致使此處文義不暢。但該句中“無所用之”與下文“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物無害者,無所可用”構成同詞復現的關係,故應把此句調整至“惠子謂莊子曰:……”之前,“窅然喪其天下焉”之後,作為有用無用之辯的系列故事之首。薛同學同意這一看法,并補充說明其他學者亦懷疑“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一段為錯簡。但其論證方法與呂教授不同,對相關段落的理解也存在出入。

在讀書會即將結束之時,呂教授強調,研究古代文獻,除了學習文獻學的知識,同學們也要掌握話語語言學的方法,因為話語語言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閱讀、理解文獻,更能夠實實在在地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

本場讀書會進行了約三個小時,共計十三位師生參與。第四場讀書會將於842020分在Zoom會議室舉行,吳楊老師帶領張晨坤、廖文麗、王盛維三位同學閱讀道教經典《上清經·靈書紫文》。

(來源:廖文麗、薛聰)



[1],《莊子·逍遙遊》描述藐姑射山神人有云:“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呂鵬志教授和薛聰同學曾在合撰論文《<莊子·逍遙遊>中的“神人”新探》中指出,此 “使”字句與上文中“神人無功”的形象相齟齬,疑此句存在脫文,當據抄襲《莊子·逍遙遊》的《列子·黃帝》篇校補為:“其神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聖爲之臣;不畏不怒,愿慤爲之〕使;〔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不)疵癘,〔鬼無靈響焉;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穀〔常〕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