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假期間,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順利地舉辦了四場讀書會。讀書會由中心主任呂鵬志教授負責組織,參與者主要是中心師生(包括即將入學的2021級新生)及個別校外研究生。中心舉辦暑期讀書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同學們閱讀、校勘、註釋、翻譯道教文獻的能力,进而掌握研究道教文獻的基本方法。
細讀高明《帛書老子校注》
2021年7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在Zoom會議室舉辦了第一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本場讀書會由呂鵬志教授指導,2019級碩士研究生薛聰同學主讀,即將入學的2021級碩士研究生廖文麗、王盛維同學跟讀,閱讀的主要文獻是高明撰寫的《帛書老子校注》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章。
20時20分讀書會準時開始。三位同學分別閱讀了帛書甲本、乙本、王弼本經文以及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的校勘記和注釋。呂教授則結合所閱讀的內容,為兩位新同學講解校勘學中的校勘方法、文字錯誤類型以及致誤原因。如高明所寫的校勘記中,對比帛書本及各個傳世本文字異同的部分採用的就是對校法。又如帛書《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王弼本則作“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兩者相校,王弼本多“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一句。高明指出,帛書本“上德”“上仁”“上義”“上禮”四者的遞降關係非常明確,而王弼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與“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完全重複,導致整句邏輯關係混亂,加之《韓非子·解老篇》亦只引“上德……”“上仁……”“上義……”“上禮……”四句,無“下德……”一句,故高明斷定王弼本“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乃衍文。呂教授指出,這裡高明所運用的就是本校法和他校法,其文字錯誤為“訛、脫、衍、倒”四類錯誤中的“衍文”,致誤原因是涉上文“下德不失德”一句而衍。
除了校勘方法,呂教授也結合經文內容為同學們講授了注釋古書的方法。如第三十八章“上德”一詞,高明雖然引《韓非子·解老篇》以“得”釋“德”,但呂教授認為我們還可以引用更多的材料來補充高明的注釋。如《老子》其他章節中出現的“玄德”“廣德”“常德”“恆德”等都可與之互釋,這就是引本書來注釋。此外,《莊子》《文子》《淮南子》等書中提到的“玄德”“至德”“天德”“神德”等詞也可與《老子》中的“德”相互闡發,這是引他書來注釋。另外,第三十九章的“得一”也可以搜集本書和他書材料來注釋。
帛書《老子》第四十章有“上士聞道,堇能行之”,王弼本作“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呂教授與薛聰同學曾在合撰文章《帛書<老子>第四十章“堇”字兩種訓釋評析》(載《哲學與文化》2021年第2期)中指出“堇”字不能讀作“勤”,而應當讀作“僅”,義為少,整句大意為:上士聽聞了大道,[卻]很少能夠實行。呂教授在本場讀書會上引用了新材料對之前的結論進行了修正。《太平經·丙部》卷四十九云:“故夫上士忿然惡死樂生,往學仙,勤能得壽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學壽,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堅志士也。……下士自力,勤能不失法,所以大舉天民。”俞理明《<太平經>正讀》:“勤,通僅。而,通能。”據此,呂教授指出,“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的“堇”字當讀作“僅”,但王弼本的“勤”不是錯字,而是“僅”之借字。
(圖片來自:俞理明《<太平經>正讀》,巴蜀書社,2001年,第138、140頁)
最後,在呂教授的指導下,薛聰同學和廖文麗同學白話翻譯了《老子》第三十八章至四十章的經文。呂教授指出,要讀懂古代文獻,需要熟練掌握文獻學的方法,同時也要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必要時,要搜集本書和他書材料對關鍵詞進行考釋,並在此基礎上對全文進行白話翻譯。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才能吃透文獻,為我們的研究打下基礎。
本場讀書會進行了約三個小時,共計十三位師生參與。
《真誥》選讀
2021年7月21日,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在Zoom會議室舉辦了第二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本場讀書會由呂鵬志教授指導,2020級碩士研究生趙允嘉同學主讀,即將入學的2021級碩士研究生廖文麗、王盛維同學跟讀,閱讀的主要文獻是南朝齊梁間高道陶弘景整理的《真誥》卷一、卷三、卷十九及卷二十。
當晚20時20分,讀書會準時開始。首先由趙允嘉同學閱讀了呂鵬志教授撰寫的《真誥》引言,介紹了上清經的出世及經、傳、誥三大組成部分,重點敘述了《真誥》的內容、體例及其在道教史上的重要意義和極高的文學價值。
接著,繼續由趙允嘉同學閱讀《真誥》卷二十中“真胄世譜”的主要內容,介紹了許氏家族的主要成員,並補充了部分人物在上清經派構建的死後世界中的經歷和影響。呂鵬志教授結合所讀內容,講解了《真誥》所載的修煉思想和晚出上清經的出現。
隨後,趙允嘉同學閱讀了《真誥》卷一中男女真人座次的內容,簡要介紹了在上清經和《真誥》中多次出現的部分真人。呂教授在趙同學發言的基礎上作了補正,詳細講解了青童君、王子登、王子喬、三茅君、周季通、裴玄人、紫微左宮王夫人、雲林右英夫人、南嶽夫人魏華存、九華安妃等真人在《真誥》及上清諸真傳中的相關事跡。
接下來,2019級博士研究生張晨坤同學先後閱讀並翻譯了卷十九“真誥敘錄”開篇闡述《真誥》各卷主旨及卷一愕綠華詩,期間王盛維同學閱讀了卷十九中“真經始末”的首部分。張晨坤同學分享了其據《雲笈七籖》卷九十七《萼綠華贈羊權詩三首並序》與《太平廣記》卷五十七補充的今本《真誥》卷一中愕綠華簡介的脫文。呂鵬志教授在兩位同學的閱讀過程中,進一步講解了《真誥》的體例和內容,並強調了針對上清經的研究要注意參考法國漢學家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的精深研究。
讀書會的最後部分,呂鵬志教授分享了與廖文麗同學合作翻譯的《真誥》卷三中數位真人就右英夫人與許謐間“神婚”進行討論的“有待無待”玄言詩十一首。此新譯修正了柯睿(Paul W. Kroll)、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等學者的失誤和不足,在理解上更符合道家、道教哲學與魏晉玄學的意旨,並在校勘上補正了前人的研究。
本次讀書會共進行兩小時四十七分鐘,共十三位師生參加。
細讀《莊子·逍遙遊》
2021年7月28日20時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三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正式開始。本場讀書會由呂鵬志教授指導,2019級碩士研究生薛聰同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廖文麗、王盛維同學閱讀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逍遙遊》一節。此外,本次讀書會亦參考了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近人劉文典撰《莊子補正》、王叔岷撰《莊子校詮》等重要著作。
在正式閱讀之前,呂教授參考前人的研究,從思想史和文獻學兩個角度對《莊子》一書進行了介紹。呂教授指出,莊子是宋人,宋人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氣質在莊子身上亦有體現。《莊子·天下》篇曾將莊子的思想概括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即“逍遙”和“齊物”。“逍遙”即“無待”,是莊子的人生境界;“齊物”則是“逍遙”的理論依據,因為“齊物”要求消除物與物之間的差別,去掉區別之心,如此則可以避免“有待”的產生,進而達到“無待”逍遙的自由境界。另一方面,呂教授指出我們今天讀到的《莊子》並不是完整的《莊子》。《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共五十二篇,而今本《莊子》只有三十三篇,說明已經亡佚了十九篇。在這三十三篇中,內七篇一般被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則可能是莊子後學所作。本場讀書會主讀的《逍遙遊》為內篇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著,薛聰、王盛維、廖文麗三位同學依次閱讀了《莊子集釋》中《逍遙遊》一節的原文及注釋。呂教授就其中的關鍵字詞進行了講解。如《逍遙遊》首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中的“鯤”字,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將“鯤”理解為大魚,如晉代崔譔註:“鯤當爲鯨,簡文同。”另一種則認為“鯤”乃小魚,如清人郭慶藩引明人方以智曰:“鯤本小魚之名,莊子用爲大魚之名。其說是也。”呂教授和廖同學同意後一種看法,因為將“鯤”釋為小魚符合古訓,如《爾雅·釋魚》云:“鯤,魚子。”更為重要的是,“鯤”本為小魚苗,莊子卻說“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可見在《逍遙遊》一開篇就已經隱含了《齊物論》中“齊大小”的思想了。下文“湯之問棘”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釋文(簡文云:一曰:湯,廣大也,棘,狹小也。),湯為大,棘為小,大的反而問小的,也是說明大與小沒有界限的齊物思想。
此外,呂教授也從校勘學的角度提醒同學們應注意《逍遙遊》中的文字錯誤。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存在“訛”、“脫”兩種文字錯誤。“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王叔岷在《莊子校詮》中指出,此處“摶”字是“搏”的誤字。“摶”若理解為“圜”,即環繞,則難成文義。若作“搏”,義為拍擊,則切合文意。“去以六月息者矣”,前人指出,此處脫了“一”字,應為“去以六月[一]息者矣”,指飛行六個月休息一次。又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一句,可能存在“衍文”。此句中的“扶搖”是指上行的旋風,“羊角”是指形似羊角的旋風,兩者義相重合。“羊角”疑為前人對“扶搖”二字的注釋,後人在傳抄時誤抄入正文。
呂教授認為《莊子·逍遙遊》全文內容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大之辯”(“北冥有魚”至“此小大之辯也”),第二部分是“有待無待之辯”,(“故夫知效一官”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第三部分是“有用無用之辯”(“惠子謂莊子曰”至“安所困苦哉”)。呂教授指出,根據唐代成玄英對於第二部分開頭“故夫”二字的疏,(“‘故夫’,故是仍前之語,夫是生後之詞”),第二部分實際上是承上啟下的核心段落。呂教授和廖同學合作,嘗試用話語言學分析該段落內部句際關係和它與上下文句際關係及其連接手段。
呂教授指出,話語語言學是研究連貫性話語的句際關係和連接手段的語言學。其中,句際關係大致分為聯合、偏正、嵌插和省略四種;連接手段主要有詞彙鏈接和意合法兩種。根據話語語言學,可以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段文字分為A、B、C、D四個部分。首先,就本段內部關係而言,從A部分的“知效一官……”到B部分“猶有未樹的宋榮子”、C部分“猶有所待的列子”,再到D部分“無己的至人”、“無功的神人”和“無名的聖人”,四個部分的層次是逐漸遞昇的,越往後越接近“逍遙無待”,因此A、B、C、D四部分之間構成遞進關係。其次,從此段與上文的關係來看,A句中“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可以與上文“尺鴳”、“大鵬”相互比擬,故A句與上文亦構成比擬關係;又“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中的“此”字指代為上文中“尺鴳”譏笑“大鵬”的事件,表明此段與上文的連接手段是代詞兼意合法連接。最後,從此段與下文的關係來看,D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則分別與下文“堯讓天下於許由”、“藐姑射山之神人”[1]、“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三個譬喻故事對應,則此段又與下文構成比擬關係,其連接手段是同詞或近義詞復現。同詞復現如“名者實之賓”與“聖人無名”中的“名”字,“神人無功”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中的“神人”。近義詞復現,如“窅然喪其天下”的“喪”字與“至人無己”的“無”意思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藐姑射山之神人”與“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兩個故事之間還存在一則與上下文聯繫不暢的故事,即“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呂教授指出,此處可能存在錯簡。該故事前的“堯讓天下於許由”、“藐姑射山之神人”分別對應“聖人無名”、“神人無功”,其後的“堯見四子,窅然喪其天下”對應“至人無己”。而“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一段插入其中,非常突兀,致使此處文義不暢。但該句中“無所用之”與下文“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物無害者,無所可用”構成同詞復現的關係,故應把此句調整至“惠子謂莊子曰:……”之前,“窅然喪其天下焉”之後,作為有用無用之辯的系列故事之首。薛同學同意這一看法,并補充說明其他學者亦懷疑“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一段為錯簡。但其論證方法與呂教授不同,對相關段落的理解也存在出入。
在讀書會即將結束之時,呂教授強調,研究古代文獻,除了學習文獻學的知識,同學們也要掌握話語語言學的方法,因為話語語言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閱讀、理解文獻,更能夠實實在在地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
本場讀書會進行了約三個小時,共計十三位師生參與。
2021年8月4日,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在Zoom會議室舉辦了第四場暑期線上讀書會。本場讀書會閱讀的主要文獻是早期上清經《靈書紫文上經》,指導教師由吳楊老師擔任,廖文麗、王盛維、楊金麗、張晨坤、趙允嘉等同學負責閱讀,呂鵬志、甘沁鑫、趙川、張粲、王蔚林、薛聰、閆瑞、趙光偉等師生共計十五人參與了本次讀書會。
在讀書會正式開始之前,呂鵬志、吳楊、張粲三位老師向同學們推薦、分享了法國漢學家賀碧來所著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與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的博士論文Le Taoïsme du Mao Chan: Chronique d'une révélation,兩書均是研究上清經派不可不讀的巨著,且前者之下編對包括《靈書紫文上經》在內的諸多上清經進行了精妙的解題,後者則有專章討論《後聖道君列紀》,此經是《靈書紫文上經》的一部分,均可幫助同學們更好理解本次讀書會的閱讀內容。
當晚20時20分,讀書會準時開始。吳楊老師首先分享了曾經參與讀書會的經歷,並介紹了今晚讀書會的主要內容。讀書會的第一部分,呂鵬志教授代未能及時上線的趙允嘉同學,與王盛維、廖文麗兩位同學一同閱讀並翻譯了美國著名漢學家柏夷在Early Daoist Scriptures中對《靈書紫文上經》撰寫的導言。柏夷在其導言中介紹了上清經出世的歷史,及上清經在道教經典三洞體系中的地位。此導言還從文獻來源、經文結構及具體內容等多方面介紹了《靈書紫文上經》。《靈書紫文上經》現被分為四部獨立經文,即《道藏》中《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太微靈書紫文瑯玕華丹神真上經》《上清後聖道君列紀》及《太微領書仙忌真記上經》,其中涉及到上清經派的存思術、身神觀念、脫胎於《九鼎神丹經》的琅玕華丹、上清經派的末世論及禁忌戒律。
柏夷導言中還介紹了《靈書紫文上經》的篇章結構,其開篇序文講述了“方諸東宮東海青童大君”從後聖帝君處求取此經的經歷。本次讀書會第二部分,即由楊金麗同學在賀碧來所作解題基礎上,講解了《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的題名、年代、版本及他書徵引情況。並簡要介紹了她對《靈書紫文上經》序文所做的校勘工作,如“寒首朝玉皇”一句,“寒首”文義不通,前人失校,應據《洞真上清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及《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十三“餐吸元和品”改作“稽首”。楊金麗同學還通過對比《靈書紫文上經》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以下簡稱《天書經》)二經序文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多處相似,以及《真誥》《登真隱訣》等上清經派文獻對《靈書紫文上經》序文的引用,認為《天書經》序文應是借鑒了《靈書紫文上經》之序,而非反之。
隨後,廖同學逐句朗讀了《靈書紫文上經》的序文,及其在呂教授指導下完成的白話翻譯。廖同學沒有簡單、機械地翻譯,而是將翻譯工作建立在可靠校勘的基礎之上,如“淵嚮啓靈扉”一句,若將“嚮”字簡單譯為方向、朝向之意,則文義欠安,據《洞真上清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九天太真道章第二”、《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二十三,改“嚮”作“響”,譯為“聲響”則文義切合;又如“遺界翳虛輪”一句,呂教授指出此處“界”疑為“累”之形近誤字,“界”字難通,可據《洞真上清神州七轉七變舞天經》改作“遺累翳虚空”,此處“累”應理解為“物累”。此外,呂鹏志教授还詳細講解了部分疑難詞句,如“龜母案筆”一句,“案筆”應理解為“執筆”。又如“擁机外化”,此處“机”應指“憑几”;“外化”則典出《莊子·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又見於《淮南子·人間訓》,“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為“隨外物之變化而變化”的意思。
讀書會最後部分,張晨坤同學詳細梳理了《後聖道君列紀》的內容,將此經分為四部分,首先是後聖道君靈跡,此部分又分為出生、修道昇仙、劫運度世、“聖君之道”及青童君補記,詳細記載了後聖道君的經歷;其次是聖君自述《列紀》之功用,並講解了傳授此《列紀》的要求,介紹了部分上清經的不同次第;再次是“一師四輔”,介紹了輔佐後聖帝君的五位真人,分別是太師太微左真保皇君彭廣淵、上相方諸宮青童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最後是青童君講解“仙相”的內容,介紹了可成上仙、次仙等仙人之相和學道之行,並強調無仙才之人只能“徒勞以終年”,難以成仙。
本次讀書會共進行3小時16分,是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2021年暑期線上讀書會最後一期。此次暑期讀書會活動中,同學們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仔細閱讀了《老子》《莊子》《真誥》《靈書紫文上經》等四部文獻的部分章節,對道家、道教文獻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相關學術問題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結語
暑期讀書會落幕後,參會師生紛紛表示收穫很大,不僅增長了專業知識,而且深刻體會了道家哲學和道教經典的深邃思想和人生境界。呂教授瞭解了師生們的反饋意見之後,對讀書會做了總結。要點如下——
一、暑期讀書會閱讀的道教文獻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道教。老莊和與老莊、玄學有密切聯繫的上清經都是收入《道藏》的重要道教經典,它們有力證明,道教是“中國非官方的高級宗教”(unofficial high religion of China),很多教外人士將道教視為“封建迷信”(feudal superstition),實在是對道教的嚴重誤解。
二、暑期讀書會提供的具體例證很好地說明了如何研究道教史上豐富而複雜的上清經。研究上清經既要懂道家哲學(呂教授建議閱讀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有關道家哲學的十多章),又要能用經、傳、誥三類資料互相比較、印證和解釋。如上清經崇尚莊子,《真誥·敘錄》稱莊子“義窮玄任之境”,《真誥》卷三收錄諸真應和酬唱的有待無待歌詩十一首,《靈書紫文上經》序文借用《莊子》外化、內化之辨,稱後聖“擁机外化”,《魏夫人傳》稱其“少學莊老”,《茅君傳》有齊物論色彩的詩歌“空同呈玄音”“豈悟少與多”,等等,皆可證。
三、暑期讀書會讓與會師生深刻認識到細讀原始文獻對於學術創新的重要性。呂鵬志教授曾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文獻”課程大綱中明確指出:“前輩學術大師的治學經驗告訴我們,精讀和透徹理解文言古籍等原始文獻資料,從中體會出的新東西遠比只看二手研究論著多得多。”讀書會期間各位預習同學均能按照呂教授的要求認真閱讀、抄錄或譯註原始文獻,所以讀書會上的表現比較精彩。教師指導同學們共同閱讀,往往有新的發現,可以補正前人的誤漏。師生討論熱烈,不時碰撞出火花。如《真誥》卷三所載諸真有待無待歌詩有曰“彼作有待來,我作無待親”,大家讀到此句都頗感費解。呂教授指導同學們利用法國學者賀碧來的《真誥》解題及學衡數據庫查檢異文,很快查出北周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仙歌品”所引《真跡經》“親”作“觀”,文通字順,且與上文偶句尾字“間”“津”“綿”“山”“緣”押韻,“親”乃“觀”之形近誤字明矣。研究《真誥》的前輩學者大都忽略了此詩的異文(也忽略了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所收此詩校勘記錄出的“仙歌品”異文“觀”字),日校、趙校《真誥》和柯睿、柏夷英譯《真誥》率皆失校。讀書會以他書引文將“親”校改為“觀”,即為學術創新實例之一。
四、暑期讀書會參考的外文論著讓大家深切體會到土洋結合是研究道教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呂鵬志教授根據自身的治學經驗,特別強調道教研究有必要參考一流外文學術論著。他為每場讀書會都指定了重要外文參考書,如閱讀《老子》參考的是劉殿爵(D. C. Lau)的王弼本和帛書本《老子》英譯(Tao Te Ching: A Bilingual Edition)、瓦格納(Rudolf G. Wagner)的《老子》王弼註英譯(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和陳張婉莘(Ellen M. Chen)的英譯《道德經》(The Tao Te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閱讀《真誥》參考的是柏夷的英譯第一卷(A Fourth Century Daoist Family,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Volume 1)、柯睿的《真誥》玄言詩英譯(參見其論文 “A Poetry Debate of the Perfected of Highest Clarity”);閱讀讀《靈書紫文上經》則參考了司馬虛、賀碧來和柏夷的相關著作及其中的《靈書紫文上經》法、英譯註。在此僅舉一例說明外文論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帛書《老子》開篇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根據上下文很容易知道此處“德”字與倫理道德無關,中文翻譯為“道德”並不明確,英譯為“virtue”也不妥。呂鵬志教授根據瓦格納的英譯“receipt/capacity”和陳張婉莘的英譯“nature”將其譯為“天賦”(natural endowments)或“天性”(real nature)。帛書《老子》首兩句白話譯為:上等天賦(德)的人無[意]獲得天賦,所以他才具有天賦;下等天賦的人不[想]失去天賦,所以他才不具有天賦。這兩句用通俗的話解釋即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參與讀書會的師生大都認為這樣翻譯易於接受,也有助於下文的理解。
作者姓名:廖文麗 薛聰 趙允嘉
[1] ,《莊子·逍遙遊》描述藐姑射山神人有云:“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呂鵬志教授和薛聰同學曾在合撰論文《<莊子·逍遙遊>中的“神人”新探》中指出,此 “使”字句與上文中“神人無功”的形象相齟齬,疑此句存在脫文,當據抄襲《莊子·逍遙遊》的《列子·黃帝》篇校補為:“其神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聖爲之臣;不畏不怒,愿慤爲之〕使;〔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不)疵癘,〔鬼無靈響焉;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穀〔常〕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