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十四講紀要

来源:趙允嘉、閆瑞 时间:2021-08-19


202162日晚2020分,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十四講現存正一科儀之三:濟生教學錄像在ZOOM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林振源、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副研究員羅丹、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助理教授徐天基三位老師合作講授,預習人為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呂燁及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閆瑞、趙允嘉。

image.png          

本講主要以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地方道教醮儀為例介紹了當代地方醮儀。林老師首先介紹了醮儀的定義和歷史流變。醮儀是道教的主要儀式類型之一,源於南方方士醮祭(多與傳授儀式相關),六朝時期先後與天師道章儀和靈寶科儀交融,產生了章醮和獨立醮儀。唐代以來的醮儀多採用靈寶齋的程序和節次,並出現了潔壇解穢的新儀節(也稱禁壇)。自宋代以降,醮儀成為最流行的道教儀式,至今仍是地方社會中最隆重的宗教儀式。當代地方社會中的醮儀在道教儀式傳統之外,廣泛結合了包括佛教、地方法派、民俗和地方宗教等在內的多種不同傳統的儀式專家與儀式元素。

接下來,在當代醮儀多樣性的部分,羅丹老師分享了她與徐天基老師對廣宗及其周邊地區的地方道教儀式的調查和研究。在當代地方宗教研究中,學界的目光主要聚焦在中國南方,僅少數學者對中國北方的宗教生活和村落生活、廟會等地方宗教組織、民俗信仰、秘密宗教等問題展開田野調查研究。最早對華北道教科儀進行實地調查的是民族音樂學者,此後,鍾思第(Stephen Jones)的研究填補了華北民間道教儀式研究的空白,根據其田野調查的結果可知,華北民間道教儀式與閩臺、江西等地流行的民間道教儀式有顯著區別。

image.png

廣宗縣地處華北腹地,是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邢臺市東八縣打醮的傳統,至今廣宗、任縣、威縣、巨鹿、平鄉五個縣仍進行打醮。當地打醮儀式需要道士和另一種當地的地方儀式專家——表功師傅合作完成。在一場醮儀中,道士在醮場中行科、轉供;表功師傅在神桌旁通過唱誦經文的形式幫助信眾實現行好和功德積累間的轉換,也會為信徒看事、求子。兩種儀式專家在打醮期間各司其職,缺一不可。此外,當地還有一種由家庭婦女組成的民間信仰組織神明會,神明會的成員在打醮儀式中負責跑花、誦經等娛神工作。在接三寶等儀節中,道士也需要和神明會的成員進行配合。不同於南方常見的道壇或家壇,廣宗及其周邊縣市的地方道士多在本村或周邊村落間以師徒形式傳承。當地習慣要求父不傳子,亦無授籙概念。主要為全真龍門派(邱祖派)、榔梅仙派(孫祖派)和華山派(郝祖派),其中又以前兩派為主。當地道士或為農民,或為工人,或為商人,在舉行儀式時組成臨時性的道班(半壇十二人或全壇二十四人)。當地道士在醮儀中分為文場道士和武場道士,文場道士為高功(大法師)、提科(木魚子)和表白(搖鈴子),武場道士主要負責奏樂。當地的太平道樂作為區別於全真正韻的另一種道教儀式音樂,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遺產。

image.png

根據儀式類型劃分,廣宗當地的道教儀式主要有打醮和度亡道場(白事)兩種,兩位老師在當地收集到《靈寶修醮開經借地》、《靈寶修醮禁風取水請太陽》、《靈寶渡橋全科》、《靈寶施食真經》等二十餘種科本,多冠以靈寶之名,其中大部分為打醮儀式所用。打醮儀式又可分為開光醮和村醮,開光醮指新廟落成後打醮三年,村醮則是規律進行的;以主神區分,村醮可分為玉皇醮(正月初九)、王母醮(三月初三)、地畝醮(十月十五)、冰雹龍王醮(夏至);以規模區分,可分為大醮小醮兩種,當地稱大醮為全壇,需二十四名道士,耗時五旦夕,請六十分位神;小醮為半壇,需十二名道士,耗時三旦夕,請三十六分位神;以組織類型區分,又分為聯村醮(五年一次)和單村教(三年一次)。

接下來,羅丹老師具體介紹了三天醮、五天醮的儀式程序及廣宗當地醮儀中的特色。無論五天醮還是三天醮,每天都分為旦、早、午、夕四個階段,每階段又有一個或多個儀式節次。相較小醮,大醮多出了立十方、上全朝、接太陰、大請十王、分班、九皇座、信禮、五品上香、請三代、嘟嚕上香、三皈依、渡橋等需要兩班道士(全壇)共同進行的儀節。其中有些節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在打醮儀式正式開始的前一天,由神明會的成員前往保存有神軸的村子請神箱,在這之後,神明會成員在道士指揮下將神圖安放在醮場各處,當夜由道士開經借地,向地畝爺借地,武場道士會進行十餘分鐘的樂器表演以娛神。當地醮壇與南方也有不同,三天醮的醮壇分五層,五天醮分七層,在醮壇之外另設天師府和三官殿,儀式正式開始的第一天中午,啟師環節需將張天師的神牌從天師府請至主壇鎮壇,當晚儀式最後還要將天師送回天師府,並將三官神圖請至壇上監壇,此後每天早、午、夕三個階段均要在開始時請天師送三官,結束時送天師請三官,最後一日的早階段則要先請天師送三官,結束時送天師,旦夕不再請送天師與三官。在啟師時,道士稱職皆自稱江西虎光福地敕奉龍虎僊山天師教主張大真人門下弟子,參受太上三五都功經籙以科,奉行科範,但在啟師之前或張天師神牌不在醮場內時,龍門派道士與榔梅仙派道士稱職不同,榔梅派自稱湖北武當山榔梅仙派,北極真武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振天尊,真武門下某代後學弟子,參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玉科,奉行科範,龍門派則自稱山東登州府栖霞縣龍門仙派長春老祖邱大真人門下弟子,參受太上三五都功經輅(籙)一科,奉行科範,但兩派道士會合作組建道班參與儀式。另外,兩派道士雖均稱參受(或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但當地並無授籙儀式,道士行科也不需受籙,甚至不清楚授籙的概念。壇場分為內壇和外壇,三天醮之內壇為三清殿、玉皇殿、南海殿及地藏王殿,外壇稱壇場;五天醮的內壇為三清殿、玉皇殿、關帝殿、菩薩殿、靈霄殿,外壇稱萬壽宮,在萬壽宮主壇中間設置龍簾(當今皇帝牌位),左右分別為玄武與真武像。道士行科的主要場所在外壇,但需進入內壇焚表。羅老師曾就此問題與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張超然老師交流,張老師認為壇場的設置可能在模仿道教宮觀的格局。隨後,羅丹老師分享了拜表儀式的田野錄像。

image.png

林振源老師最後做了本講課程總結,介紹了當代地方道教醮儀的三種常見類型,一種是明代以來的正一醮儀,混合了古典的正一、靈寶科儀與宋元新道法,形成了現存道教科儀結構,主要流行於臺北、臺南、閩南、蒼南、贛東北等地;第二種融合了正一醮儀與地方道法傳統,如閭山教、梅山教、瑜伽教等,多見於閩粵贛客家地區、浙南、贛東北、湘中等地;第三種則融合了正一醮儀與民間佛教傳統,如流行於福建、江西、廣東、湖南、雲南等地香花僧、釋教、普庵教、應教、阿吒力等。林老師又以臺北和閩南為例,比較了兩地正一三朝醮儀式的異同,特別介紹了同時與古典科儀及宋元新道法關係相當緊密的入戶儀節,並為與課師生播放了相應田野錄像。

image.png

在課堂提問與討論環節,呂鵬志老師首先與徐天基老師討論了廣宗醮儀中的信禮上香,徐老師解釋信禮上香的主要儀式活動是誦經文,不是特別大的環節,並且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根據當地道壇法事的需要決定是否安排這一節次。又解釋了嘟嚕上香這一節次名稱,由於上香時誦經文含糊不清,當地人或道士稱之為嘟嚕上香

接著,徐老師回答了同學們在聊天室中提出的問題。如儀式結束後,面牲(即用面做成豬、牛、羊等形狀的祭品)的處理。徐老師解答道,面牲一般在儀式結束後埋在土裡,類似於面牲一類的手工製品體現了民眾的虔誠和參與儀式的積極性。又如儀式文本中存在錯別字的問題,徐天基老師解釋,應該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待當地的道教法事儀式,還原當時當地最真實的情況,不能完全用經典主義或理念性的觀點評判地方的儀式。

因本講閱讀文獻和參考論著是《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顯應雷壇道教科儀》第四章<清平醮儀>,呂鵬志老師分別向兩位預習人提出銅鼓太平清醮使用的意、榜、帖、誥、表、詞、赦書等文書各有何含義或特徵、青詞與意文和表文的區別、以及銅鼓道壇舉行授籙、驅邪、清醮、度亡這四種法事時誦念的經懺的異同、經與懺的區別等四個問題。預習人回答完畢後,呂老師與主講人林振源老師、羅丹老師都分別進行了補充解釋。

關於意文與青詞的區別和含義這個問題,呂老師認為,意文就是儀式中表達意願、願望、目的的文書。意文和表文的差別還可從寫作主體來區分,即說話人的角度不同。青詞是從信徒的角度,表文則是以道士或高功法師的身份來書寫。林振源老師補充,意文又稱悃意或手疏,內容很接近,都是祈願文,但使用的場合和方式都不盡相同。意文在各個儀式節次或有出現。但青詞一般出現在朝科(朝禮高真)時,與青詞相比,心詞文字比較簡潔。關於帖和牒的差別,在臺灣牒經常用(如牒城隍),帖較少用。

呂鵬志老師又補充回答了經與懺的區別。唐宋以來,道門特別注重經,如三官經、玉皇經等,隨後發展出與每部經相應的懺。大都受佛教影響,目的是消除自己的罪惡,以經為主,以懺為輔。佛教認為許多法事(如誦經、抄經、懺悔等)行為都可以積累功德,是一種功德行為,不僅救己也可度人。道教吸收借鑒了這一思想,在道教儀式中有表功師父代信眾向神明表達所要上述的功德。林老師補充,在臺灣及閩南地區的度亡和度生儀式中,最基礎的為三經(三官、北斗、星辰)三懺(上元、中元、下元)。在此基礎上,較大型的度生科儀,會有與玉皇經搭配的紫微懺。度亡儀式中有常見的十王懺、血湖懺等,以及與度生儀式中十卷的朝天懺相對的九幽懺。羅丹老師解釋道,廣宗地區的醮儀以北斗經為主,在比較大型的醮儀,高功會在凌晨時誦玉皇經,在幽科度亡時以十王懺和北斗懺為主。

課後,在課程微信群裡,群內師友就全真道的授戒儀式及其師承關係、課上討論意、榜、帖、誥、表、詞、赦書等道教所使用文書等問題繼續展開討論。

(趙允嘉、閆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