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紀要(1—6講)

来源:趙允嘉 閆瑞 趙光偉 王蔚林 时间:2021-09-06

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紀要(1—6講)

趙允嘉 趙光偉 王蔚林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2020-2021學年春季學期,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於202133日晚正式開課。本門課程依託ZOOM平台於每週三晚8:20在線上開展,因報名參與人數超過會議室承載上限,中心決定於每週六晚同一時間進行重播。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道教儀式」課程首次以國際研討班的形式在線上開展,[1]講授道教儀式的歷史與現狀,培養研究生閱讀儀式文獻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對儀式研究的問題意識,受到海內外多所高校師生和道長們的一致好評。本學期課程以此國際研討班的教學錄像為主要教學內容,錄像播放完畢後,由主講人就錄像內容引導學生討論,回答相關問題並對疑難詞句進行解釋。課後預習人在主講人的指導下撰寫課程紀要,登載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學術網站及中心電子通訊《神州研究》「教學活動」欄目上,並正式發表於香港道教學院主辦期刊《弘道》,以供海內外師生瀏覽學習。本文為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一至六講紀要匯總,內容主要是介紹東漢末至唐五代時期道教儀式發展的歷史,也記錄了課堂內外師生及道教界人士討論交流的各種相關問題。

 

第一講 課程導論暨道教正一科儀紀錄片放映會

33日晚,「道教儀式」課程第一講——「課程導論暨道教正一科儀紀錄片放映會」準時開始。導論課由西南交通大學呂鵬志教授與吳楊老師主講,特邀國際道教儀式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勞格文(John Lagerwey)作開課致辭。勞格文教授首先講宗教的「中西二元論」,對比了中國和西方宗教的異同,由此引入儀式在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勞教授認為儀式也是一種語言,是對中國思想的自然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需要依附在一個活的主體上來將其延續發展下去,也就是說中國思想的深層結構深深嵌入在儀式和語言中。

image.png

呂鵬志教授用精煉的語言勾勒出道教儀式研究的框架,講明道教儀式的定義、文獻、源流、分類,指出研究道教儀式的意義、方法、內容,並逐一介紹課程大綱設置的十六講課程的課題、主講人與預習人。呂教授表示,道教儀式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思想和意識,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傳統中國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同時,道教儀式自中古時期就大量採納漢傳佛教元素,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廣程度和當前中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它們提供不同角度的文化依據和支撐。最後,呂鵬志教授明確要求,各講主講人和預習人不得無故缺席或遲到,所有參與者不得在課堂上傳播宗教信仰,不得發表任何不當言論。

image.png

吳楊老師則對「儀式研究」、「儀式與佛道交涉」兩個主題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綜述,介紹了儀式研究的起源與發展、研究流派與研究新趨勢以及中國宗教研究者的理論回應,梳理了百年來海內外學者對「佛道交涉」特別是「儀式研究與佛道交流」這一主題的研究視角的轉向。

image.png

為了使同學們對道教儀式有更直觀的瞭解和認識,此次課程播放了正一科儀紀錄片供大家學習交流。呂鵬志教授分別介紹了《百解符》、《普濟道院經籙科儀》和《陳榮盛生命史暨科儀展演介紹》這三部所播放影片的背景和內容。影片播放結束後,勞格文教授針對「符」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符」是形而上的字,通常與「諱」聯繫,代表看不見的「神」。此外,勞教授提到中西宗教的差異,即基督教是一個重視傳教的宗教,而道教作法事時則不會向旁人講授所進行的儀式活動的意義和方法。

image.png

在接下來的討論環節中,吳楊老師針對紀錄片的內容,分別向勞格文教授和臺灣政治大學林振源教授提出「學界與宗教界的互動關係」以及「臺灣道派在地域上的區分」兩個問題。勞教授認為學者與道長更多的是合作交流、互相學習的關係,他認為田野調查的主要內容就是向道長學習現存道教儀式的內容和方法,這也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林教授從儀式細節上對臺灣道派進行區分,地域的區別主要是「南靈寶、北正一」。

最後,臺南陳榮盛道長的「潁川道壇」再次引起了師生們的討論。在去年的「道教儀式」課程上,許多師生就曾討論過這個主題。薛聰同學轉述了去年呂鵬志教授的觀點:江西戴禮輝道長的「顯應雷壇」亦屬於「潁川道派」,戴家是懷遠人,祖上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遷居贛西北,與福建遷臺的陳榮盛道教世家都以穎川郡望作為道派名稱。因此,臺南與江西穎川道派同源異流,可謂「山川異域,文化同根」。上海師範大學侯沖教授對這個觀點持不同看法:「潁川」應是以郡望代指姓氏,即陳姓,似不存在所謂的穎川道派。不論是哪裡的穎川傳承譜,所記當只是該陳姓傳承而已。相互之間未必有直接關係。呂教授則據顯應雷壇藏秘訣抄本《正一填籙秘訣》中首列的「西河道派」、「潁川道派」字譜以及戴禮輝道長的奏名「戴化吉」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課程第一講前後共計178人參與,獲得了海內外師生的一致好評。

 

第二講 ‌東漢六朝天師道儀式

 2021310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二講‌「東漢六朝天師道儀式」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吳楊老師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聆聽課程直播和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視頻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

image.png

此次課程主要內容分為‌「東漢六朝天師道歷史與儀式」以及‌「文獻導讀」兩部分,課程結束後設有討論環節,供師生交流互動。吳楊老師指出,道教學界普遍認為天師道的產生是道教史的起源。為此,吳楊老師援引學界多位著名學者對道教的定義來說明天師道的重要性,如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教授1977年對「Taoist」的定義:承認張道陵歷史地位,崇拜大道而非俗神,並且進行秘傳實踐的人可以被視作天師道及其追隨者。

image.png

為全面把握早期道教發展的背景及其在世俗社會中的地位,吳楊老師分別從教內文獻和教外文獻兩個方面來進行介紹。吳老師指出,天師道規劃了主要分佈在成都平原和漢中盆地的二十四治,加之其完備的教階制度以及相匹配的受籙儀式,這些因素共同維持著天師道教團內部的穩定。

其後,吳楊老師介紹了天師道的發展特點。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大批教徒南遷,與江南方士傳統交流融合,產生了上清派、靈寶派等新道派。與此同時,北方天師道在北魏寇謙之的改革下逐漸與上層社會產生交流並隨之發展壯大。雖然天師道在南北朝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儀式實踐仍然延續了東漢以來的傳統。這與天師道的基本信仰有關,天師道認為‌「天、地、人、神皆一氣變化而成」,這說明天師道所信奉的神靈是由氣化而來,因而造就了天師道儀式革新。南朝劉宋天師道經典《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明確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的口號。吳楊老師認為天師道儀式革新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取消了祭祀或血祭,代之以書面文字的方式與鬼神交流,這是對傳統中國宗教(包括儒教、民間宗教、方士傳統)的重大改革,也是天師道的重大創新。其次,氣化神靈的思想也影響到教衆與神靈的交流方式,其儀式的基本邏輯是模仿世俗官僚體系的溝通機制,以書面文字為人、神交流的手段。

第二部分是重要文獻導讀,為使同學們直觀感受早期天師道儀式流程及特點,這一環節以預習人朗讀原典,授課教師提問的互動模式進行。吳楊老師帶領預習人朗讀《三國志·張魯傳》註引曹魏史官魚豢《典略》、《登真隱訣》、敦煌寫本S203《度仙靈籙儀》、《赤松子章曆》、《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等教內外文獻選段,並和預習人翻譯、解讀重點字詞及段落。其中,吳老師通過《三國志·張魯傳》註引曹魏史官魚豢《典略》區分了天師道儀式與傳統宗教祭祀儀式的異同。接著,吳老師以敦煌寫本S203《度仙靈籙儀》為例,介紹了天師道的上章儀式的流程和章文格式,通過對《登真隱訣》及《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相關段落的解讀,介紹了上章的不同功能和特點。最後,吳老師又將《赤松子章曆》與當代道教儀式田野資料結合,介紹了存思上章過程等。

image.png

授課內容結束後,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點評道,天師道祭祀的神靈與中國上古傳統宗教所祭祀的神靈明顯不同。首先,天師道信仰的鬼神是道氣化身而來的,基於此,天師道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的口號,即神不飲酒食肉,這就與傳統宗教的‌「血祭」區別開來,这也是天師道儀式的重大創新和改革。其次,天師道的神靈具有文化修養。對比中國上古宗教的鬼神喜愛‌「吃燒烤」,天師道的鬼神则喜愛‌「咬文嚼字」,教徒通過上呈符籙章表來祈福消災。

此外,天師道創造了新的與鬼神交流的方式。祭酒通過‌「上章」、‌「授籙」等以書面文字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形式與鬼神溝通,繼承發展了中國上古宗教以八卦、河圖、洛書、蓍草等為媒介的人神交流方式。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宗教與西方宗教的不同,即西方宗教人神交流方式以語言為主,主要是口頭啟示,反觀中國宗教則以文字為主,主要是書面啟示。

最後,呂鵬志教授通過‌「出官」這一儀式介紹了天師道最後一個特點,即天師道神職人員可以召役鬼神,這與民間宗教的‌「降神」不同。民間宗教的巫師降神是請神下降至巫師的身體,鬼神佔據巫師的身體和意志,將巫師的身體作為傀儡來傳達旨意。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精闢地將其總結為:巫師被鬼神控制(controlled by spirits)與道士控制鬼神(control spirits)。

image.png

在討論環節,為考察預習人對文獻和參考論著的閱讀情況,主講人吳楊老師首先向兩位預習人提出五個問題:第一,上三官手書與祭祀禮儀有何異同?第二,《登真隱訣》卷下末尾題‌「右魏傳訣凡五事」如何理解?第三,天師道章文末尾‌「以聞」有何含義?第四,如何理解《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提到的‌「六天」、‌「清約」?第五,結合《太上宣慈助化章》中‌「道士天地水三官手書籙狀章」,討論三官手書、狀、牒、章的異同。在預習人回答問題後,吳楊老師和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接著,吳楊老師、呂鵬志教授與同學們探討了《大道家令戒》中‌「決氣」的含義及歐美學者的翻譯,福州厚山道院鄭三罡道長又提出了關於‌「太歲將軍」從早期天師道至當代道教中形象轉變的問題,呂教授給予了詳細解答。最後,呂鵬志教授根據《陸先生道門科略》總結了本講的重點,再次強調了天師道的三大特點,第一,天師道反對酒肉祭祀,主張書面交流;第二,反對吉凶占卜,主張‌「任心而行」;第三,反對受控鬼神,主張召役鬼神。這三點正是天師道與民間巫教最根本的區別。

課後,呂教授和吳楊老師在課程微信群中同與課師生繼續討論了‌東漢天師道與南北朝天師道史料辨析、‌天師道上章儀式中的「存思」是否受上清派影響、‌「六天」與「清約」的含義、‌道巫之別、‌朱衣玄冠、天師道‌「三官」信仰的源流和天師道‌「上章」的儀式創新及章文格式等問題。这种結合文獻提問,師生交流以及學界、教界互動的授课方式,極大開闊了與課師友的視野。

 

第三講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方士儀式

2021317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三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方士儀式」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晨坤、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

image.png

方士傳統是道教三大儀式傳統之一,主要由掌握方技術數的方士們舉行,包括傳授、醮祭、養生修仙、驅邪等儀式。呂鵬志教授選取最典型且與其他方士儀式相關的醮儀來作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把時間限定在文獻資料記載最多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呂教授首先從《史記·封禪書》中所記載的方士傳統引入,介紹了秦漢時期的方士活動。早期方士們的最終目的和信仰就是追求長生成仙,需要借助鬼神這一外部力量幫助實現,因此祭祀鬼神就是早期方士的重要儀式活動。道教醮儀就出自早期方士的祭祀,所以才有道書中「醮祭」的說法。呂教授講授了「醮」的含義,並區分了「醮」與「祭」的差異,即「醮」的主要特點是敬酒,「祭」的主要內容是向神敬肉。早期中國宗教文獻中,醮和祭常常不加區分,合稱「醮祭」,後來受佛教的影響,開始將二者區分開來。

image.png

由早期方士的宗教活動引入,呂鵬志教授隨後介紹早期方士醮儀是道教醮儀的來源,所謂正一天師立醮之說並不可信。最早的東漢天師道史料並沒有提出「靈寶立齋而正一有醮」的說法,這一說法來自晚出道書(DZ 1221《上清靈寶大法》)。呂教授旁徵博引,帶領預習人閱讀東漢天師道教內文獻《千二百官儀》及其南朝改編本《正一法文經章官品》中包含反祭祀的文字內容,有力地論證了道教醮儀並不源自東漢天師道。此外,呂教授還介紹了其他依據,如南朝劉宋天師道經典《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以及近幾十年的研究(如Cedzich)表明,上三官手書和上章只是由祭酒與神作書面交流,並不會向神獻酒肉一類的供品,本質上不是祭祀行為,不能由此推斷東漢天師道有祭祀之醮。

image.png

隨後,呂鵬志教授介紹南方方士醮儀是早期道教醮儀的主流,主要由《抱朴子內篇》、外丹經和三洞經(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經)這五類道書所記載。呂教授介紹了早期南方方士醮儀的特徵:一是醮、祭不分;二是絕大部分方士醮儀都是與傳授儀或煉丹等方術的實踐結合進行,未出現完全獨立的醮儀;三是醮儀的場地、神位和用品,呂教授將其列為一張表,以便同學們可以更直觀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道書中對醮儀的記載;四是早期南方方士醮儀一般須在醮前擇日並齋戒,而且一般都有完整的儀式程序結構,與中國上古祭祀儀式基本一致,分為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

image.png

最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早期方士醮儀的三大流變。流變之一是方士醮祭與天師道儀式的結合,西晉末天師道傳入江南,出現了方士醮祭與天師道上章相結合的儀式。如陶弘景《陶公傳授儀》「授受五嶽圖法」條記載了受五嶽圖的弟子每年舉行的醮祭山嶽之神的儀式,其中添加了天師道的上章儀式。流變之二是靈寶齋中之醮,早期方士之醮被靈寶科儀中的靈寶齋吸收,成為道教齋儀的一個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齋儀的第三個階段即結束部分,醮(答謝餞行)與言功拜表(論功行賞)、投龍簡(祈愿文)合併舉行,古代道士將其稱為「齋後醮」。流變之三是受靈寶科儀影響,大約在六朝後期出現了獨立的醮儀,到唐代逐漸增多,宋代以來尤其興盛,迄今仍然存續未衰。《正一法文經護國醮海品》《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斷殟儀》等書均是記載獨立醮儀的儀典。呂教授認為青城山2018年舉辦的羅天大醮就是受靈寶科儀影響的獨立醮儀,雖然參與演法的經師團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系,但若去除門戶之見,單從儀式的內容來看,羅天大醮的淵源並非來自二者,而是靈寶科儀。

image.png

在課後討論的主講人提問環節,三位預習人分別辨析了「祭」、「醮」、「齋」三種儀式的定義,其後,每人又解釋了五處道教儀式文獻中的疑難詞句(如《太清金液神丹經》中的「太清仙王」、《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中「服方寸匕於堂中」、《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齋集、先於私房,燒香束帶說之」等),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作了更正和補充。課程微信群中,呂鵬志教授再次強調課堂紀律及課程群規章。群內師友就佛道交涉、投龍簡的材質、天師道祭酒的來源、「王上」所指代的方位、「道士」與「方士」的定義及聯繫、天師道氣化神明觀念等近十個不同問題展開討論。

本講開始前,微信公眾號「佛研資訊」採訪了著名學者曹凌老師,曹老師在採訪中高度評價並推薦了本課程,他講道:「最近比較值得關注的則有西南交通大學所舉辦的一系列線上課程。這些課程由道教儀式史最頂尖的專家呂鵬志教授主持,請來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學有專長的學者講授自己最得意的研究內容。其範圍也並不限於道教,而是也包括佛教文獻以及佛教儀式等方面。同時它又有鮮明的專註於儀式研究的特色,可謂別開生面。我想這一系列的線上課程會為將來中國宗教史的研究,尤其儀式史的研究培養很多人才,打開新的局面。如果對佛道教儀式的歷史有興趣,從這一系列課程入手應當也可以事半功倍,較快地上手。」

參與本講課程直播和觀看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武漢大道觀組織道眾集體觀看了本講課程。

image.png

(武漢大道觀組織道眾觀看本講課程)

 

第四講 東晉末劉宋初融攝天師道、佛教和方士傳統的靈寶科儀

 2021324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四講「東晉末劉宋初融攝天師道、佛教和方士傳統的靈寶科儀」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楊金麗、趙允嘉、閆瑞,聆聽課程直播和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視頻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

呂鵬志教授首先糾正了學界和教界的一個錯誤認知,即靈寶科儀並非南朝劉宋高道陸修靜創造的,而是晉代高道葛洪的從孫葛巢甫在東晉隆安年間(397-402)「造構靈寶」時一起創立的。陸修靜整理了葛巢甫所編撰的靈寶經,於元嘉十四年(437)編成《靈寶經目》。日本學者大淵忍爾首先將《靈寶經目》中著錄的經文稱為「古靈寶經」。古靈寶經分為「元始舊經」(簡稱「舊經」,即元始天尊演繹出來的天文或天書)和「仙公新經」(簡稱「新經」,即「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說行業新經」,是敷衍和闡釋元始舊經的一組經典)。靈寶經是「自然天書」。相應地,靈寶科儀也是「自然威儀」,屬於陸修靜將古靈寶經分為十二類中的第七類——「威儀」類,主要是靈寶齋,共分六種。

image.png

隨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靈寶科儀的三種主要類型:一是靈寶傳授儀,主要繼承了方士傳統的秘傳儀式,吸收了佛教的「劫」等信仰和天師道的章表文書;二是靈寶齋,是融攝佛教、天師道和方士傳統的新型齋儀;三是靈寶度亡儀,最早記載在《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誦唸的核心內容是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其次是《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妙經》所記載的安靈鎮神、使亡靈死而復生的度亡儀式,融攝了佛教陀羅尼密咒、天師道章文和方士傳統的五行觀念。

呂鵬志教授重點介紹靈寶齋,主要從靈寶齋與其他齋法的差異、靈寶齋的程序、靈寶齋的功能、靈寶齋的源流等方面來全方位考察和分析。根據唐代道教齋儀手冊《齋戒籙》或引錄《齋戒籙》的《雲笈七籤》卷三十七「齋戒部」,齋法就形式來看可分設供齋、節食齋、心齋、持戒齋、行道齋等類別,呂教授將其與靈寶齋逐一對比,著重介紹了靈寶齋與持戒齋和行道齋的關係。靈寶齋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持戒,且所奉持戒條明顯是受佛教影響而所新創的齋法,故靈寶齋也可稱為持戒齋,因常在某些規定的時節持戒,故又可稱為時節齋。靈寶齋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二就是行道,根據古靈寶經《上元金籙簡文》和《下元黃籙簡文》的記載,狹義的行道指「旋行」、「禮十方」的儀節,廣義的行道還包括禮懺或懺悔、轉經或誦經、講經等。從儀式結構來看,古靈寶經《上元金籙簡文》與晚出靈寶齋儀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至十八的記載一致,分為預備儀式「宿啟建齋」(《齋戒籙》中稱為「宿請」)、正式儀式「正齋行道」和結束儀式「散壇言功」三個階段。其中「行道」是靈寶齋的主體內容,故靈寶齋也可稱為「行道齋」。持戒和行道也是靈寶齋區別於其它齋法的特色,二者通常互相關聯或互相結合。

image.png

呂鵬志教授帶領預習人閱讀了自己所整理的《靈寶三籙簡文輯稿》,並依此介紹了靈寶齋的儀式程序。首先是《上元金籙簡文》所載的自然齋程序及儀規,程序主要是朝禮、宿啟、誦經、行道、言功、壇燈,儀規包括預備儀式、穿插儀式、齋壇佈置等。其次是《下元黃籙簡文》所載黃籙齋程序及儀規,程序主要有傳授威儀、立壇、署職等,儀規包括前提條件(即必須經過嚴格傳授、積累功德、遵奉道經才能舉行黃籙齋儀)以及齋壇佈置。呂教授接著介紹靈寶齋按功能可以分為六種,分別是「調和隂陽,救度國正」的金籙齋、「爲同法抜九祖罪根」的黃籙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的明真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渉學犯戒之罪」的三元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的八節齋和「普濟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的自然齋。

最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靈寶齋的淵源和流變。呂教授分別從靈寶齋的持戒和行道這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來證明東晉末劉宋初問世的一批古靈寶經借鑒了源出印度佛教布薩(集體誦戒悔過)的漢傳佛教齋法,而又兼融天師道和方士儀式成份,創立了「靈寶齋」這種新齋儀。自從有了靈寶齋之後,朝儀、章儀、醮儀、傳授儀等道教儀式都模仿靈寶齋儀程式,借用齋儀的儀規。

在課後討論環節,三位預習人分別探討了靈寶齋是否源出中國古代祭祀之齋,靈寶齋是否源出天師道旨教齋,八節齋是否源出上清經派道書《登真隱訣》和月十齋是否源出佛教月六齋等四個問題。其後,每人又解釋了五處出自靈寶三籙簡文的疑難詞句(如《上元金籙簡文》中的「三道」和「都門」,《中元玉籙簡文》中「經師」、「籍師」、「度師」,《下元黃籙簡文》中「於都門隨師旋行」等),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作了更正和補充。課程微信群中,呂鵬志教授回答了群友提出的相關問題,如道教太歲紀年、道教對佛教「十方」概念的吸納和利用、靈寶壇的演變和壇上神位設置、靈寶天文的翻譯及當代科本讚詞「行溢三千數,時丁四萬年」的理解等等。

 

第五講 劉宋高道陸修靜對靈寶科儀的整理和發展

 2021331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五講「劉宋高道陸修靜對靈寶科儀的整理和發展」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吳楊老師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光偉、趙允嘉、閆瑞,聆聽課程直播的師生近百人。

image.png

吳楊老師以劉宋高道陸修靜為中心,通過講解其整理的靈寶科儀,介紹了六朝道教儀式的發展。吳老師首先援引學界內兩位著名道教學者的觀點來分別介紹陸修靜在道教史和道教儀式史上的地位。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教授總結了三點陸修靜在道教史上的貢獻:一是整合了在江南地區發展的南方道教傳統;二是用道教傳統解釋並合理化靈寶經典中的佛教因素;三是清整天師道,重建教團的道德基礎。呂鵬志教授認為陸修靜在道教儀式史上的貢獻主要有四點:一是編纂靈寶立成儀;二是給靈寶科儀定名和分類;三是提出有關靈寶齋儀的理論;四是模擬靈寶齋,編纂程序詳備的靈寶傳授經典。吳老師帶領預習人閱讀了《道學傳·陸修靜》,簡要介紹了陸修靜的生平履歷和道館的興起發展,以及廬山地界佛道交匯的情況,特別指出陸修靜提到的「留秦」為梵文Krakucchanda/Kondañña,音譯拘留秦佛(拘留孫佛),為佛教過去的七佛中第四位。陸修靜認為佛道「斯亦殊途一致耳」,並用道教固有的詞彙來闡釋佛教的理論,據此可以看出陸氏主張佛道同一。

image.png

隨後,吳楊老師帶領預習人閱讀了保存在北宋道教類書《雲笈七籤》中的《靈寶經目序》,回顧了上一講呂鵬志老師曾講解過的古靈寶經中「元始舊經」和「仙公新經」之別,並介紹了學界內對「新舊」的三種不同觀點:舊經的實際創年代早於新經;新經的實際創年代早於舊經;新經舊經的區分只是一種神話,其目的是神聖化靈寶經文,與事實上的靈寶傳統之歷史無關。此外,從序言中可以看出陸修靜的工作主要是對現存於世的靈寶經進行甄別,剔除僞經而保留正統的經典,因此需要注意的是陸修靜的工作是對靈寶經進行整理和編輯,而不是改寫和創作。

接著,在閱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時,吳楊老師提到,從齋的目的和方法兩方面來看,陸修靜在編撰整理靈寶經時,將中國古代傳統之齋與佛教之齋進行融合。此外,陸修靜還解釋了靈寶齋的神聖起源,即為「太上天尊開玄都上宮紫微玉笈」而出,並給儀式動作賦予了象性的意義。吳老師介紹道,《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主要內容為十條佈道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闡釋了靈寶齋的旨要和內涵並且具有相同的格式,即以「道言」開頭,以《老子》中某一語句結尾。且此十條佈道文並非純粹理論的文獻而是在靈寶齋的實踐中也可以使用。吳老師講道,《洞玄靈寶五感文》是陸修靜鼓勵門人修齋時超越艱難困苦的勸慰之文。其宗旨是讓人領悟因緣禍福之由,認識父母、聖真、老師的恩德,陸氏在此經中將佛教業罪報應思想與儒家孝敬父母和尊師的觀念相結合。

吳楊老師重點講解了《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此經有兩個特點,一爲「立成的儀式」;二爲「傳授的儀式」。吳老師從《授度儀》的性質和體例、靈寶授度儀的階段等級和法位標誌、以及靈寶授度儀式的程序及其結構三方面來全面深入講解《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吳老師根據《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的序言,即陸修靜所進表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表》,講解了《授度儀》的寫作背景及基本性質。陸修靜是為了整頓南朝劉宋時期混亂不堪的靈寶傳授儀而編撰《授度儀》的。就性質而言,陸修靜雖參考「天書」靈寶經編撰而成《授度儀》,卻是經人類(陸氏)之手編輯加工的作品,其中可能出錯,需要向神明請示,降下「靈瑞」來顯示其正確性。因此,與「天書」的靈寶經相比,《授度儀》可以說既是「天書」,也是「人書」。

在了解《授度儀》的寫作背景和性質之後,吳楊老師指出,在《太上靈寶衆簡文》中陸修靜最早規定和確立了靈寶傳授儀的次第,將其定名和區分為初受(初盟)、中盟、大盟三個階段或等級;並分別依據儀式標題、傳授物品來判斷《授度儀》明顯屬於靈寶大盟儀式;在此基礎上提出其內容涉及中盟,此為陸修靜編纂《授度儀》時的失誤。

吳楊老師又介紹了傳授儀式中授受「真文二籙」(即靈寶五篇真文、三部八景籙、諸天內音自然玉字籙)及「八威神策」、「始神杖」五種物品,在陸修靜看來,這些傳授物品不僅是宗教法位和權威的代表,也是師徒間傳承的媒介。其中「真文二籙」是分別出自《元始五老赤書真文天書經》、《二十四生圖經》和《諸天內自然玉字》三部古靈寶經中的篆字體道符。吳老師詳細講解了陸修靜借用靈寶齋的齋儀程序將靈寶傳授儀分為宿啟、傳授、言功三個階段及具體儀節。


image.png

最後,吳楊老師簡要介紹了靈寶傳授儀的歷史影響。其一為齋儀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道教儀式類型逐漸融合,陸修靜在《授度儀》中創造了齋儀與傳授相結合的道教傳授儀模式,這種模式及其變體被後世道教承襲和發展 ,一直延續至今。其二,「真文二籙」在後世增衍為「靈寶中盟籙」。講授部分結束後,為方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靈寶傳授儀式,呂鵬志教授分享了當代江西省修水縣授籙儀式——真科開壇受錄奏職的影像資料,並詳細講解具體的儀式程序。

在課後討論環節,預習人趙允嘉、趙光偉朗讀了相關文獻,並解釋了文獻所反映的靈寶齋進入朝廷視野及道館的出現。預習人閆瑞、趙允嘉又分別回答了《洞玄靈寶五感文》中「上清齋」的特點及《靈寶授度儀》中「發爐」的出處和意義兩個問題。隨後,三名預習人合作解釋了八處出自《靈寶授度儀》的疑難詞句(如「投簡」、「三師五保」、「表靈尊文」和「次讀細字」等),吳楊老師對預習人的回答作了更正和補充。課程微信群中,多位師友根據呂鵬志教授分享的田野資料討論了授籙儀式中焚燒「陰憑」的節次、高功法師所戴頭冠和「四域火諜」等問題。呂鵬志教授援引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沈如泉院長的意見,指出《靈寶授度儀》中「必須神官」之「須」為「等待」之義,又糾正了預習人在提問環節中兩處閱讀錯誤,趙允嘉同學將「敢以嚚冥」誤讀為「敢以囂冥」,趙光偉同學將「從地戶入」誤讀為「從地戶人」,最後指出了課程群內師友所討論的「四域火諜」當係「四驛火牒」之誤。群內多位師友回答了預習人趙允嘉對於章文結尾「太清細字」的提問,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永修天師宮崔振聲道長分別提供了清代民間科本和明內府金籙齋章表抄本中章文結尾圖片。

image.png

(清代民間科本章文結尾圖片,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提供

image.png

(出自《御制金籙大齋章表》,永修天師宮崔振聲道長提供)

 

第六講 五世紀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與晉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趨向

202147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六講「五世紀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與晉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趨向」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吳楊老師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王蔚林,聆聽課程直播的師生近百人,武漢大道觀像往常一樣組織道衆集體觀看了本次課程。

image.png

吳楊老師首先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等級思想與宗教實踐之間的關係,以中國古代「五服」的内容與特點引出道教法位制度。「五服」主要指《儀禮·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居喪服飾、時間及其行爲限制。「五服」的特點有父母有別、親疏有別、男女有別三種。道教法位制度與「五服」相同,皆具有中國本土等級思想的特點。

吳楊老師介紹道,道教法位制度是按道士修學程度授予不同教職的制度,是中古時代形成的重要道教教團制度之一。依照法位之不同,所受法職、道經、戒律和符籙券契有級別之差,教團儀式活動中之先後座次亦會有嚴格區別。法位制度的等級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内容上,吳老師分別介紹了在《正一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正一威儀經》、《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盟威法師喪服儀》中道士所受不同的法位等級,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包含了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這幾個分別與道教「三洞四輔」中太玄部和正一部相對應的科目。作爲目錄分類標簽的「三洞」最早見於《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指「洞天」、「洞地」、「洞淵」或相關概念「三奇」,是針對上清經書所做的級別分類,也是古靈寳經「三洞」分類法概念的前身。而以古靈寳經為先導,產生了凝聚道門的意識,如「三乘」、「三十六部尊經」等概念的出現。「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指三皇、上清、靈寶三大經派的聯合,作爲修道等級的「三洞」是由作爲經典分類概念的「三洞」的具體實踐衍化。

隨後,吳楊老師介紹了《無上祕要》中所見的南方道教儀式的北傳與南北道教儀式的融合的現象。《無上祕要》題材是類書,按義類品例徵引道經,其材料出自於南方道經(尤其是上清經與靈寶經)居多,所載儀式主要是傳授儀和齋儀。吳老師先後講述了《無上祕要》中與傳授儀相關的品類、傳授儀本身的五個等級、道戒的分類以及齋儀的分類,這些分類都與以上提到的道教法次相關。在《無上祕要》卷三五《授度齋辭宿啓儀品》中記載了「御製新儀」,其不同的規定中法位主體仍然是由十戒、五千文、三皇、真文、上清組成,而法次的不同造成了儀式行道的部分時間長短不齊,且受授不同法次的人具有的稱號也有所不同。法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儀式類型密切聯繫,在中古時期道教儀式有基本的五種形態,分別是朝儀、傳授儀、齋儀、醮儀、章儀,其按照法位區分等級。在與法位相關的儀式中齋儀是最具有普遍性的類型。靈寶科儀中的靈寶齋成了最有影響的道教儀式典範,不僅各個道派或經派都模仿靈寶齋制立相應法位的齋儀,且各個法位的各種儀式類型都效法或仿效靈寶齋儀程序和儀規。

image.png

吳楊老師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對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進行了介紹。初唐時期,道教義理的發展、政治與宗教的密切互動、成熟的宮觀出家制度等因素都促成了道教法位制度逐漸成熟。這一時期法位制度主要反映在金明七真所著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其内容分爲兩部分:一是道教的義理與活動,用「品」來概括;二是道教的儀式或相關概念,用「儀」來概括。吳老師帶領預習人閱讀了《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中所列舉的十九個法次所對應的名稱以及各個法次需要被傳授的物品。接著吳楊老師介紹了中唐時期道教代表性人物張萬福,其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强調了受法的順序,提出了「法目」的概念,并且從道教神學的角度解釋「法目」的内容和功能,提出了法信的一些象徵性意義。此外,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張萬福還詳細描述了金仙、玉真公主入道過程。晚唐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是杜光庭所著的《太上黃籙齋儀》,反映了齋儀深入到唐代世俗社會之中。杜光庭所著的《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中描述的齋儀過程與《太上黃籙齋儀》所記載内容相似,因此本節課採用前者作爲重點内容進行講解。周西波先生將《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與《無上祕要》中的儀式進行對比,發現前者是被省略過的儀節,並且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贊頌和「降五靈衛官,一一稱名受」這一環節,目的是邀請五方真氣和真官到授道者的身中,加强塑造神聖的威嚴和不受邪魔干擾的氣氛。而吳楊老師認爲這是授紫虚籙的儀節,原因有二:一是其主要内容是邀請神官兵將進入自己的身中,居住於自己的身體裏,這符合授籙的基本原理;二是每次邀請都是以「某受」這一環節結尾。

image.png

吳楊老師依據《太上正一閱籙儀》和《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介紹了閱籙醮儀的原理、程序和出奏法籙吏兵。吳老師介紹道,天師道傳統對醮儀的吸收與改造主要體現在《元辰章醮立成儀》和《正一解厄醮儀》,天師道固有的上章儀式原非祭祀,但在東晉南朝時期卻與南方方士的醮祭儀式相結合。劉宋初期問世的上清科範文集《太真科》中已明確提到稱為「章醮」的儀式,因此章與醮實際開始結合時間應當在劉宋之前的東晉時期。此外,兩種不同儀式傳統融合的例子還有「青詞」,其以上章為本色,融入到齋儀中,內容創造受到世俗文學的影響。

最後,吳楊老師以孫夷中的《三洞修道儀》為代表介紹了北宋道教儀式和法位制度的承襲和發展。法次分為初學道、洞神、高玄、昇玄、中盟、三洞、大洞,在此之外另有居山道士、洞淵道士、北帝太玄道士。吳老師分別從正一部、洞神部、三洞部、大洞部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北宋時期法位制度的發展變化。

在課後討論環節,吳楊老師針對本節課內容向預習人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初唐道士鄧紫陽開創北帝派,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並在唐朝盛極一時,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第二,道教的五種基本儀式類型為章儀、醮儀、齋儀、朝儀、傳授儀,如何分別對應唐以前三個主要道教儀式傳統?第三,分析碑文《龍角山慶唐觀大聖祖元元皇帝金籙齋頌》中的古靈寶經典故。第四,分析張九齡《奉和聖製謁(玄)元皇帝廟齋》中齋的類型。預習人回答問題後,吳楊老師與呂鵬志教授分別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接著,三位預習人分別辨析了七處出自不同經典和碑文的疑難詞句(如《唐聖真觀故三洞郭尊師墓誌》中「盟威廿四階」、《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王屋山仙人臺靈壇祥應記》中「八籙三洞紫文靈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晉唐舊法」、《玄壇刊悟論》中「九州社令一階尚不許入神廟」等),吳楊老師和呂鵬志老師針對預習人的回答進行了更正和補充說明。

課後,呂鵬志老師在課程微信群中指出羅嗣超同學在課上以佛教黑月白月釋道教白黑道的觀點很有新意,但揆諸《三洞修道儀》上下文,白黑道似指天師道的陰陽黃赤之道。群內師友就北宋《三洞修道儀》中「三洞部道士」、「大洞部道士」法位所對應的經籙展開了討論。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根據本節課所講內容在群內展示了一張與大洞法位相關的「畢道券」實物圖,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呂鵬志教授表示,「道教儀式」課程大綱配圖使用的是程道長所提供的「上清大洞秘籙第八卷 迴車真圖」即「畢道券」,目的是為了使同學們在學習和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後能夠順利畢業。呂教授順便談道,今年門下有兩位研究生畢業,曹艷紅同學的學位論文為「葛洪《抱朴子》內外篇隱逸思想綜論」,楊金麗同學的學位論文為「《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考校解題」,希望兩位同學能夠得到程道長頒發的畢道券,以資鼓勵,並在群內重申了自己對研究生學術/位論文的要求:

1論文寫作的總要求是創新,即論文至少要在材料、方法、觀點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體現創新。若無創新,論文只是低水平的重複。

2論文寫作的底線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剽竊、抄襲行為。為此,建議:

1)引用前人觀點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或概括,並註明出處、來源。

2)若行文須原封不動引用前人觀點,則必須用雙引號標識出引用的內容,並註明出處、來源。

3)前人已引用的材料(古籍或今人論著)亦可引用,但必須核查原文內容、標點、版本、頁碼,若前人引用有誤,須糾正錯誤,否則亦視為抄襲。

image.png

(「上清大洞秘籙第八卷 迴車真圖」即「畢道券」,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提供)

image.png

(武漢大道觀組織道衆集體學習第六講課程)


( 附記:本文的寫作和修改得到呂鵬志、吳楊等課程主講人的支持和幫助。)



[1] 詳見呂鵬志、吳楊、楊金麗:<西南交通大學「道教儀式」概觀>,香港:《弘道》,2020年第2期。

弘道第85期(電子版)-122-1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