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8日議程

来源: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时间:2021-10-27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028日議程

第一場(20:20-21:20):

四川丹棱龍鵠山道教造像的調查與研究

Ø  講者:白彬(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亮(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Ø  評論人:張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Ø  主持人:李建欣(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龍鵠山摩崖造像是四川地區道教造像最集中的三個地點之一,道教造像數量之多,組合之豐富,在整個四川地區乃至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龍鵠山造像散佈在四川省丹棱縣總崗山脈中段南側的十八學士坡、仙人頂、觀音堂、佛兒頂、中觀溝、佛兒溝6個不同地點,現存造像76龕,其中67龕造像內容可辨。67龕造像中,55龕為純道教造像、7龕為佛道混合造像、佛教造像4龕。另有道教碑刻一通(“松柏銘碑”),字跡清楚,保存完好。55龕純道教造像,有一主尊、二主尊、三主尊、五主尊、十主尊之分。龍鵠山六處造像點可分為兩組,其中第一組52龕,絕大部分為道像,均位於崖面的中心;多雙重方形龕、龕形較大、雕刻精美;結合造像題記看,其開龕年代當在唐玄宗開元晚期至天寶時期(8世紀中葉)。第二組24龕,仍以道像為主,但佛像及佛道合龕增加;龕形變小;雕刻不如第一組精細,部分造像略顯臃腫;部分龕未完成;造像多分佈在崖面邊緣的狹窄地帶。開龕年代約在8世紀中葉稍晚,或8世紀下半葉偏早的天寶晚期及稍後。造像題材有元始天尊、三寶像、靈寶五老帝君、十方天尊等。有若干證據表明,丹棱龍鵠山道教造像,相當一部分與靈寶派有關,換言之,係據靈寶經所開龕造作的,是盛唐時期靈寶經的追隨者甚至不排除就是靈寶派道士在四川活動的實物見證。


第二場(21:30-22:30):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的考古發現與收穫

Ø  講者:牛英彬(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Ø  評論人:趙川(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Ø  主持人:趙川(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石佛寺遺址位於重慶市江津區長江北岸的一處山坳內,它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遺址由建築基址區、石上建築遺跡區、墓葬區、摩崖造像區、放生園區組成,見證了從晚唐五代至明清寺廟的興衰,特別是該遺址保存的南宋和明清寺廟格局相互疊壓、保存相對完整,為研究寺廟格局從宋式向明清模式過渡提供了珍貴的實證材料。寺廟規劃中巧妙地運用天然巨石來營建寺廟建築和造像,體現了隨山就勢、巧於因借的規劃思想,匠心獨具,極為罕見。遺址中發現的摩崖造像和圓雕造像,如水月觀音、飛天、泗州大聖、五百羅漢等,是宋至明清時期川渝石刻藝術的重要實證。遺址發現的大量碑刻材料,是極為重要的自證材料,展示了遺址傳承有序的發展進程。石佛寺遺址是一處體系齊全完整、地下遺存與地面遺跡相結合、寺廟建築與墓葬相呼應、碑刻材料與出土遺存相印證的歷史時期考古的罕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