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日議程
第一場(20:20-21:20):
論古靈寶經對般若經中“經臺”的接受與改造
Ø 講者:甘沁鑫(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Ø 評論人:王皓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Ø 主持人:吳楊(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古靈寶經藏經於經臺内部,這是道教史上前所未有之事。上清經等其他道經中沒有藏經於經臺内部的觀念,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三種臺也不能涵蓋經臺這種建築形態。古靈寶經接受并改造了佛教般若經中的經臺,形成了藏經於經臺的觀念。從“經臺”觀念出發可將30種古靈寶經分爲七組,每一組的特徵分別是完全沒有在臺中藏經的觀念,山洞中玄臺藏經,山上高臺藏經,“上寶紫微臺,下藏諸名山”,七寶玄臺藏經,六合玄臺藏經,紫陽玉臺藏經。最終,“七寶玄臺藏經”觀念在古靈寶經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後這一觀念影響到上清派,但後世也出現了對七寶玄臺的不同理解。
第二場(21:30-22:30):
南嶽神戲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演變
Ø 講者:田豔(南嶽佛教文化研究院)
Ø 評論人:巫能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Ø 主持人:巫能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摘要:本文通過田野考察、口述訪問,結合儀式文本、古籍文獻和當今研究,對現存於湖南南嶽及其周邊地區的神戲的內涵屬性、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做了初步分析和探討,可知南嶽神戲是原始巫儺文化遺存於當代的一種民間儀式戲劇,其載體是師公爲主體的混元教,儀式內容由祭禱、說唱、戲劇、歌舞等組成,主要功能是許願酬神、祈福驅邪。從文字記載來看,其歷史現在能夠確切追溯的年代是明代。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道教元素,還產生與正一教兼學的現象;又因地方花鼓戲的影響,逐漸出現師公與花鼓戲藝人合作表演,對此還促成舞臺劇《大盤洞》的形成,這些演變一直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