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6日議程
第一場(20:20-21:20):
天心正法儀式系統的形成與其發展
Ø 講者:酒井規史(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
Ø 評論人:李志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Ø 主持人:高振宏(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摘要:北宋時代的天心正法的登場是在道教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南宋時代以後,模仿天心正法的 新的“道法”陸續出現,對後世的道教儀式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學術界對天心正法頗為關注,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 但是對於明代《道藏》所收的天心正法文獻的成書年代,各家的尚未有一致的意見。筆者認為,天心正法的各種文獻反映了天心正法的發展過程,所以希望重新研討各種文獻的內容,進一步說明天心正法的沿革。
首先,對於天心正法的文獻進行考證,研討成書順序。根據成書順序的分析結果,說明初期天心正法的儀式系統。然後指出在後代所編纂的科儀書中,各種方術被引入天心正法之中。另外,對歷代天心正法的傳授者引入新方術的標準進行考察。通過這個考察,將說明天心正法在保持著大致的框架的同時,綜合了各種方術。這個天心正法的儀式系統也是南宋以後出現的“道法”的先驅。
第二場(21:30-22:30):
唐宋時期的摩利支天信仰及其流衍
Ø 講者:高振宏(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Ø 評論人:陳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历史研究所)
Ø 主持人:李志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唐代密教對宋元之後的中國宗教有相當的影響,但目前學界僅有少數學者關注此一問題。本文以摩利支天為題,立足在前賢研究基礎上,討論唐宋時期摩利支天的相關經典及其信仰的流衍情況。文中指出唐宋間與摩利支天相關的經典有菩提流支、阿地瞿多、不空和天息災四種譯本,其中不空譯本將摩利支天由諸天提升至菩薩,並強化其隱身特質以及「牟含」的種子字,已見後世流行的特質。不過,有趣的是,從文獻來看,唐代中土較為流行的是不空譯本,但敦煌寫經多為菩提流支譯本,呈現了一個不同步、分歧的現象。而晚唐、五代以至北宋,摩利支天信多見於北方地區,也多以文士階層為主,但了宋室南渡、兵災頻繁,加上隆祐太后、李珏、僧人宗曉等人的推動,摩利支天經呪及信仰在南方才較廣為傳布,有較多持奉靈驗的故事。到了元代時期,道教吸納了摩利支天信仰,將其與斗母結合,不過從《道法會元》以及明代以後的斗母經典來看,道教中的斗母摩利支天主要是以「斗母」的特質為軸發展,除了摩利支天三面多臂的形象外,其相關的信仰特質並不明顯,摩利支天較像是一個被套用的框架。整體來說,摩利支天信仰的傳布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個案,祂非是單線式的規律發展,其經典、圖像及信仰傳播呈現一個交錯紛雜、不完全同步的情況,挑戰許多學術研究的預設與方法,卻由此呈現了中國宗教的多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