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紀要:周思博 (Joseba Estevez) 〈藍靛瑤手抄本:儀式知識傳承中的法器〉 “The Lanten Manuscripts: Ritual Object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Ritual Knowledge”

来源:香港大學 謝孟謙 孫嘉玥 时间:2021-11-29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紀要:

周思博 (Joseba Estevez) 〈藍靛瑤手抄本:儀式知識傳承中的法器〉 “The Lanten Manuscripts: Ritual Object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Ritual Knowledge”

 

20211192130分至2230分,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周思博(Joseba Estevez)在Zoom會議室報告其論文〈藍靛瑤手抄本:儀式知識傳承中的法器〉。本場會議的主持人為威尼斯大學甘雪松教授(Jacopo Scarin),評議人為法國高等研究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勞格文教授(John Lagerwey)。

 

一、論文發表

 

周思博簡單介紹他過去十年在老撾西北部地區的田野調查經驗。他2009年抵達琅南塔省,考察期間目睹高地的住民社群迅速轉變為現代社會,然而藍靛瑤村落仍然保留其宗教儀式與身份傳承。周思博觀察到藍靛瑤人的宗教儀式繁複多變,當中混合各種法事元素,或為延壽求福,或為治病祛邪,而壇場之中不見神像掛畫,故此前期的調查工作甚為艱難,難以清楚確立研究對象。後來周思博為當地藍靛瑤人接納,成為儀式學徒,逐漸明白儀式文本的意義,理解當中的道公系統與師公系統。多數大型藍靛瑤宗教儀式須以三位道公與三位師公合力舉行,壇場佈置主要是法事主人的十多名親友幫忙準備,道公與師公各有其儀式系統,各自擁有其手抄本藏書。

 

老撾西北的藍靛瑤社區流傳約5000多本手抄本,儀式專家互相借用文本抄寫,多年來傳承其宗教與文本。周思博在2010-2020年期間走訪琅南塔各處藍靛瑤村落,收集儀式手抄本以作書影記錄,拍攝書影後將文本歸還給書主,使儀式專家可以繼續保存手抄本,傳承信仰。此手抄本收藏工作屬大英圖書館的典藏計劃,周思博將十年之間收集的2120項文本,盡悉交付館方作電子庫存,成其兩部文庫EAP791768項文本)、EAP11261352項),供閱覽者網上查閱,而宗樹人(David A. Palmer)與周思博正在領導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的團隊,對文本資料詳加整理、分析,詳見其「瑤道The Yao Dao Project」網頁——yaodao.hku.hk

 

周思博展示多張藍靛瑤手抄本的圖片資料,藉此解釋其論文所提出的概念「作為儀式物件的手抄本」(manuscripts as ritual objects),其報告重點有四項

 

1)        抄寫文本是儀式行為。儀式專家在借用文本抄寫之前,須先在夢中得到神靈認可,而抄寫期間須施行儀式以求神靈保護,抄寫後須得神靈確認新本無誤。抄寫人應逐字檢查,確保新本字體行文不違背舊本原貌,並且在謄抄後,找來另一儀式專家認證新本,蓋印作實。周思博提及一例,一名藍靛瑤儀式專家打算抄寫各式秘語,編撰一部秘語合集,然而他夢後醒來,發現其墨硯破裂,只好作罷。

 

2)        文本抄寫與信仰傳承。藍靛瑤文本收錄豐富的儀式行文與秘傳知識(esoteric knowledge),抄寫人不能單純地將文本內容搬字過紙,謄抄之前須先得到師父口教傳授(oral transmission)儀式知識,明白儀式行文的意義。抄寫「秘語」之時,儀式專家為確保師徒之間的知識傳承不為外人所知,多以符號(如破折號)代替文句,或錯置文句次序,或省略字句,使其秘語新本難以解讀,當中的法術僅為師徒或熟人應用。

 

3)        藍靛瑤文本是活的。藍靛瑤人視手抄儀式文本為具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體,儀式專家使用手抄本之前,必須對其施行開光以打開其眼,用後即閉合其目,使文本能如嬰兒安睡。每部具有儀式專稱,亦具有天官神靈的身份,其封面封底或以獸皮布料包裹,或以硬質卡紙包裹,猶如人身服飾,確保手抄本神靈能禦寒抵冷,不受蟲害。

 

4)        手抄本與持有人的生命。手抄本與書主的生命息息相關,不妥善存放手抄本,或使持有人生病受害,或招來凶險事情,故此藍靛瑤人須小心保管其文本。這些文本不應以雜物或婦女衣物覆蓋,婦女的身體屬陰,而儀式手抄本屬陽,兩者不應胡亂混雜。周思博只能在文本「閉目」的狀態下(即沒有儀式舉行之時)作拍攝記錄,否則相機的閃光燈將侵擾文本中的神靈,亦將影響文本持有者的安危。周思博提及當地一位持有大量藏書的藍靛瑤人,他與藏書人交往三年之後,才取得信任,邀請書主到周思博家中作客,同進早午晚三餐,書主在場監督周思博拍攝文本的過程。

 

image.png

簡報截圖:周思博展示多張圖片資料,解釋老撾藍靛瑤人抄寫文本的過程。

 

二、評議

 

評議人勞格文教授討論周思博的報告內容之前,先讚賞宗樹人與周思博統籌的香港大學老撾藍靛瑤研究團隊,他認為這個團隊的分工合作是田野考察與文本研究的重要模式,可供研究者參考。而勞格文對論文的評議重點可歸納如下:

 

·        「秘語」與「生」的理解。勞格文認為藍靛瑤「秘語」一類抄本,不應翻譯為magic books,宜稱為living books。此類文本具有生命、意志,令人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義理,如四世紀的上清派、唐代張萬福,皆視文本為神魂、生命體,須對文本定期展示、祭祀。台北的道教儀式專家曾告訴勞格文:「道是死的、法是活的。」此描述顯示道教之「生」是內藏於人身,具有生命的「秘語」為儀式專家所熟記默念,一般不公開示人,而中國道教的儀式專家亦慣於隱藏其知識,於手抄文本作各式加密省略,確保其傳承知識不在師徒關係以外洩露。

 

·        「文本」與「生命體」在中國的文化處境。勞格文認為老撾藍靛瑤的手抄本,甚合中國社會的宗教義理與邏輯,他提到過往各處中國社會,可發現村落的族譜亦是神聖如「生命體」,當中一字一句皆是生命體,每字每句在文本中佔有神聖空間,婦女亦不准接觸此類族譜記錄,免得其月經穢血染污文本。抄寫族譜者須確保謄抄無誤,抄寫後須以儀式請求祖先恕罪,原諒子孫無意犯下的抄寫之誤。

 

·        「開光」的研究。勞格文認為藍靛瑤人對文本作「開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雖然如今學者未能理解中國秦漢時期有沒有同類的儀式,然而各處的田野考察皆注意到「開光」為重要的習俗。勞格文考察江西銅鼓縣之時,發現當地人對各種神像定期開光,或每十年作一次,使神像藏有的力量得以更新。若以此「更新」邏輯套用於藍靛瑤文本,可理解藍靛瑤儀式專家如何在演行儀式之前,「更新」文字的力量,確立當中文句為神聖體。

 

·        關於「人神關係」與「儀式器物」。藍靛瑤人視文本為「儀式器物」、「生命體」、「神靈」,為文本添置包裹紙頁的衣裳,使其免於蟲蛀寒冷,這種行為顯示藍靛瑤人與神靈的關係,如兒童處置玩具一樣,既是充滿童趣,也顯得人神關係極為親密,而此關係也許能夠在其他儀式器物發現。

 

·        藍靛瑤的「老君」。「老君」是藍靛瑤宗教的主要神靈,也是傳承儀式手抄本的源頭,而藍靛瑤人對待「老君」的信仰,甚合中國道教之「體道」,即體現老子之道(embodies Laozi)。儀式專家行演一連串動作以轉化自己為老子,即以其身體化現老子。中國各處儀式傳統的「道場」多以「三清」為尊,然而其「法場」總是行演與「老子」有關的儀式,藍靛瑤儀式之中的「老君」顯示其信仰與早期中國道教深有淵源。

 

·        有無虛實。勞格文認為藍靛瑤手抄本展示一種取自中國文化的根本邏輯,手抄本確立一種真實的境地,此境地比起現世肉眼看見的世界更為真實。周思博解釋儀式專家抄寫的文字存在於陽間,然而「老君」與其他神靈在另一陰間境地相應施法,使陽間文字具有調動陰間鬼神的法力。勞格文於此提到,老子《道德經》早已提及「無為」與「有」的關係,可見藍靛瑤與中國文化和道教的深遠關係。

 

image.png

評議部分:評議人勞格文(下方)、報告人周思博(上左)、主持人甘雪松(上右)

 

(供稿人:香港大學 謝孟謙 孫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