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研精覃思 獨出機杼——巫能昌著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述評

来源: 时间:2022-01-05

研精覃思 獨出機杼——巫能昌著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述評

 

  **

 

巫能昌博士著《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以下簡稱《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是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的又一鼎力之作,亦是法師研究領域的必讀佳作。這本書是勞格文和呂鵬志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系列中第四本著作,亦是該叢書的最新學術成果,2019年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

微信图片_20220104150521.jpg

法師傳統的研究源於學界對道教與民間宗教關係的持續關注。在中國南方繁雜的民間宗教中,法師主持的各類以驅邪為核心的宗教儀式占主導地位,且流傳最為廣泛。這類儀式涉及神靈、法壇、廟宇、戲劇、習俗、法器和傳說故事等宗教事象,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文化。國內外學者們對流行於不同地區的驅邪法師教派多有研究,並出現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海外學者主要有高延(J. J. M. de Groot、馬伯樂(Henri Maspero)、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戴安德(Edward Davis)、勞格文(John Lagerwey)、范華(Patrice Fava)、貝桂菊(Brigitte Baptandier)、梅林寶(Mark Meulenbeld)、丸山宏等,國內主要有劉枝萬、葉明生、李豐楙、林振源、劉永華、李志鴻、黃建興、覃延佳等。在國內外學者們的努力下,法師的相關研究已是碩果累累。然而,學者們“對法師的系統性缺乏整體認識”(見黃建興:《民間法師儀式傳統研究綜述》,《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6期,第125頁),這種整體性研究體現在法師傳統的歷史和現狀等相關問題上。巫能昌博士主動挑起了這個學術重擔,多年奔波於鄉野之中,致力於解決這一學術難題。他的大作《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主要運用了傳統文獻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歷史人類學方法,將法師研究置於整個閩西地區,探賾了閩西法師的傳統與現代。這本佳作打開了法師研究的瓶頸,是法師研究的新推進和新突破。

全書分為二冊,上編為作者的研究論述,下編為科儀本選編,延續了《道教儀式叢書》的成書特色與寫作風格。作者將收集了宗教文書、科儀本、族譜、碑刻、圖像、口述訪談、文物遺跡、民間傳說和官方檔案等資料,拓展了一手文獻的來源和種類,更全面地展現了閩西歷史中積澱的民間宗教文化。上編主要分為三部分,每部分皆緊緊圍繞閩西靈應堂的法師傳統。第一部分以閩西靈應堂為切入點,從宏觀到微觀兩個方面探究了該地區的法師傳統,展現了法師傳統在閩西地區宗教生態體系中的作用與影響。第二部分主要圍繞儀式和神譜兩個方面,專門研討靈應堂法師做覡科儀,揭示了民間法師儀式傳統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第三部分,作者將靈應堂的法師傳統置於整個閩西地方社會,圍繞神明和儀式,進行了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分析。作者考察了宋代以來神明、儀式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由此來探察法師傳統在地方社會運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下編是閩西道壇靈應堂的科儀本選編,主要分為做道、做覡兩大體系。所展現的科儀本都是鮮活的一手文獻,由作者從民間一一搜集並整理而成。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一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精雕細琢而成的。全文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展現了閩西地區豐富多樣的宗教文化。雖是處女作,但字裡行間卻顯得波瀾老成,可見學術積澱之深。下文從四個方面闡述這本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

 

一、舊題新探:拓展和深入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一書以閩西的法師傳統為研究主題,從法師的角度探討閩西社會的宗教生態與文化。作者在書中考察的法師是指道教的驅邪法師。正如作者所說,“在中國傳統社會,一個地方或許可以沒有其他類型的宗教儀式專家,但如果沒有驅邪儀式專家的話,那將是無法想象的”(見巫能昌:《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9年,第3頁,下文引用此書僅註明頁碼)。可見,法師在傳統社會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界對法師的研究源於道教與民間宗教關係,尤其是法師在民間的身份地位。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法師就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並逐漸引起了學界的熱議。目前,學界對法師儀式本身的考察,及其對區域社會文化進程的影響等方面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對法師傳統的儀式與神明這兩大核心要素的探討還較為薄弱。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學術熱點,并努力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成就了新的學術佳作。值得注意的是,“驅邪法師的傳統是宋代以來中國南方最為流行的儀式傳統之一。這些法師在驅邪和治療的語境中極為活躍,並在最終被整合進道教,其儀式傳統不僅在民眾的日常生活,還在區域文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頁245)。可見,作者的新書亦深化了對南方宗教的社會史及區域間社會文化關係的理解。毋庸置疑,宗教文化與地方社會的研究道阻且長,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該書或許只是作者學術規劃的第一步,期待後續的研究成果。

不僅如此,從書中井然有序的研究框架來看,作者具有很強的問題意識。民間宗教是一個紛繁複雜的體系,如何將其中盤根錯雜的關係梳理清楚,全面展示地方的宗教面貌,極為考驗研究者的能力。作者在書中緊緊圍繞閩西法師这一核心主題,從儀式、神明和社會三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探討。論著既從內部探討了法師的傳承衍化,又從外部剖析了法師在閩西社會中的作用。由於法師問題涉及的內容龐雜,作者將關鍵問題進一步細化,並提出了很多疑問。閩西的儀式專家有多少種?閩西的道壇如何分佈?法師所做的儀式有哪些種類?法師做儀式用的科儀本有哪些?驅邪儀式所請的神明有哪些?法師所做科儀在當地社會中的作用與影響如何?這些問題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深入法師研究的內部,並一一反映在該書的框架中。書中三個部分循序漸進、有條不絮,將閩西法師的相關問題分析得一清二楚。不得不說的是,作者在章節安排上考慮周全,嚴絲合縫,讀起來自然舒適。

 

二、資料特色:多元民間文獻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這本書中提到的閩西指的是舊屬汀州府的長汀、上杭、連城、武平和永定五縣。該地區居民主體為客家人和畲族,又因以客家人居多而常被稱為閩西客家地區。在田野考察地點的選取上,作者以上杭縣為中心,向周邊鋪展開來,遍佈整個閩西地區。多年來,作者搜集了不計其數的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就整個閩西地區而言,作者以儀式專家為中心,收集了儒、釋、道以及靈媒等相關資料,以此勾勒出閩西地區的宗教生態文化;就上杭一帶的道教傳統而言,作者走遍了這片區域的道壇。它們分別是:南陽鎮朱斜村覺真觀靈應堂、南陽鎮曹屋聚雲觀福應堂、官莊鄉楊屋覺真觀集福堂、官莊鄉官莊壩翠雲觀福清堂、羊牯鄉坪頭翠雲觀德靈堂、湘店鎮廊下天師宮、三和村邱姓道壇、中堡鎮悅洋村饒姓道壇、臨城鎮玉女村張姓道壇、舊縣鎮石院村祿溪堂、新泉鎮楊姓道壇、南陽鎮射山村聚雲觀福春堂、才溪鎮圓竹山德福堂、舊縣鎮梅溪寨威靈壇、蛟洋鎮黃土畲鎮華堂、古田鎮李姓道壇等。作者採取這種點面結合的田野調查方式,將民間資料一網打盡。故而,作者搜集的資料在完整性和豐富性方面是不言而喻的。

就文獻資料的種類而言,作者收集資料類型有方志、族譜、文集、碑刻、寶卷、科儀本等。方志類主要包括:《沔陽州志》《汀州府志》《上杭縣志》《武平縣志》《連城縣志》《海豐縣志》《仙溪志》等;族譜類主要有:《閩杭張氏宗譜》《閩杭孔氏宗譜》《永定區湖坑鎮長灘李氏家譜》《武平縣悅洋饒氏族譜》《杭武胡氏族譜》;文集以《願豐樓雜記》最為代表;碑刻以《仙師源流碑》《奕世流芳》為典型;刻本有《天上聖母救苦真經》;民間抄本主要包括:《呂祖教文檢》、陳鼎靈抄《太上正一紅頭教祭將發糧科》、陳慶芳抄《敕封黃倖三太仙師消災經》、陳慶芳抄《敕封黃倖三太仙師赐福赦罪法懺》、陳慶芳抄《敕封黃倖三太仙師解厄赦罪度人寶卷》、曾貞培抄《太上仙師法懺》、曾貞培抄《太上仙師寶卷全部》、劉達玄抄《太上仙師功行法卷全部》、江法興抄《敕封黃倖三大仙師法懺》、張金長抄《三大仙師寶卷》;附錄中有閩西靈應堂儀本目錄:做道建醮科儀類、做醮建醮經懺類、做道度亡科儀類、做道度亡經懺類、做道普度類、做道安龍謝土類、做道開光出煞類、做覡科儀類、做覡經懺和戲劇類等;廟史資料主要有《紫金山庵史》。當然,作者也提到,書中關鍵性的文本資料是一二五九年的開慶《臨汀志》、一六八七年的康熙《上杭縣志》和上杭士人丘復(一八七四—一九五○)的《願豐樓雜記》。除了方志和文集,這些資料大多數都是藏於閩西地區私人之手,秘而不宣。作者的搜集与整理使得這些寶貴的傳世文獻公諸於眾並得以更好的保存,以便學者們能夠進一步挖掘其中的文獻、歷史、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

此外,作者還搜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傳說和一些民間口耳相傳的日用倫常之事。這些材料多通過訪談形式獲取,以口述資料予以呈現。口述資料不僅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而且彙集了文獻較少記載卻又十分重要的底層民眾情況,其中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方面的資訊尤為可貴。作者圍繞閩西地區進行了大範圍、抓重點的深度訪問。就書中展現的口述資料,主要包括:上杭縣南陽鎮曹屋曹永才口述、上杭縣南陽鎮茶溪村陳輝口述、上杭縣官莊鄉鍾清口述、上杭縣南陽鎮市場陳觀寶口述、上杭縣南陽鎮曹屋曹永才口述、上杭縣南陽鎮黃坑村巫志堂口述、紫金山孔祥英口述、臨城鎮古石巖曾四李口述、舊縣鄉全坊村謝建長口述、舊縣鄉河西村陳忠賢口述、湖洋鄉五坊村林桂香口述、湖洋鄉古樓村李炳文口述、湖洋鄉古樓村吳東法口述、才溪鎮大貴村鍾啟賢口述等。當然,文中羅列的訪談僅是出現在書中的,還有一些並未運用的口述資料。眾所周知,在徵求他人接受採訪,並讓被採訪者在訪談的過程中敞開心扉,談論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見,作者已經深入閩西的各個地區,獲得了當地民眾的信任與支持。作者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奔走於閩西地區五餘載,其中的心路歷程只有作者最為清楚。

概言之,根據研究主題,作者在閩西地區盡可能地搜集文獻資料和口述資料。作者的研究以傳世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材料作為立足點,秉持著文獻考據、論從史出的傳統和原則,在深入解讀傳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田野調查材料。

  

三、文字精細,小心求證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一書語言精準,字順文從,詳細記錄了閩西地區法師的儀式過程,勾勒出了閩西地區宗教生態的全貌。在此基礎上,作者以靈應堂的法師傳統為切入口,系統地考察了閩西法師傳統的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

儀式過程的記錄方式有四種,“概述、詳錄、解釋、省略”(見呂鵬志:《“道教儀式叢書”述要》,《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第175頁)。呂鵬志先生提出最理想的詳錄法是將行儀者說、唱、念、做(包括存想或觀想)的內容按時間順序盡可能全部記錄下來。作者在描述閩西法師相關的儀式時得心應手,結合詳錄和解釋兩種方式,將法師做法時的內容全部都記錄下來,面面俱到,無一遺漏。在研究靈應堂的做覡儀式時,作者記錄了藏魂煖禁、祈禳解煞、招魂轉竹、撈河破胎、奴鬼壓煞、三仙醮、夫人醮等儀式。就藏魂煖禁儀式而言,作者記錄了請神、頭壇敕符、承文進狀、破關斬煞、制化弓箭、藏魂立禁、藏魂煖禁、祭將發糧、和神解煞、謝酒、送神等各個科目。不僅如此,每一個儀式的每一個科目,都包含了儀式說明和儀式過程。在這些儀式的描述中,主要包含了道壇結構、道壇法器、道壇服飾、道壇科本、法師動作等內容。閱讀過程中,如同身臨其境在閩西地區觀看現場儀式,耳旁似乎有作者對法師所行儀式的配音解說。可見,作者對閩西儀式內容瞭如指掌,在描述時一應俱全、生動形象。這種對儀式的記錄與詮解堪稱儀式研究的樣板。

不僅如此,作者運用多種方法和視角,對閩西地區的儀式、神明和地方社會進行了深入考證。首先,作者運用歷史文獻學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從整體上全面梳理和考證了閩西地區的儀式專家与傳統的發展流變,勾畫出了閩西地區宗教文化的歷史背景輪廓。其次,作者運用人類學和民族志的方法考證了閩西地區的法師傳統,在區域上重點突出了閩西上杭一帶的道教做覡傳統,在個案上強調了靈應堂及其道士的傳承。再次,作者運用訪談法和觀察法,考證了閩西法師傳統的儀式種類、儀式程式和儀式內涵。再次,作者運用比較法和文本細讀法,考察了靈應堂三壇神像和做覡神譜的關係,指出法師在闽西受到的其他民間宗教的影響。最後,作者運用宗教學的方法,以靈應堂的法師為中心,從閩西的神明崇拜出發,考察了法師傳統在閩西地方社會的作用。作者在考察和論證的過程中秉持著嚴謹的學術態度,逐層剖析多元化和豐富性的閩西宗教生態。

 

四、主要觀點及其貢獻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一書以法師傳統為研究對象,集中探究了法師的歷史與現狀、法師的儀式與神譜、法師與地方社會的關係等問題。作者運用搜集的歷史文獻和民間資料,提出了很多別出機杼的新觀點。

一是關於閩西的法師傳統。作者首先對閩西法師的身份做了一個清楚的界定,捋清法師、道士與巫之間的關係。“在閩西,所謂巫的人群中實際有道士。從實地訪談來看,這些都是自認為既是道士亦為巫,並不會將巫當成是一種負面的標籤。不過,他們會強調自己屬於東巫(師巫),有別於西巫,即那些沒有師承傳統的靈媒。這些以巫自稱的道士擅長為民眾驅邪。他們可以娶妻生子,法事活動之外的生活與普通民眾無異,是一種在俗道教驅邪專家,亦稱為法師。”(頁243)故而,作者認為閩西法師的身份認同是道士,是代表地方道法的東巫,其儀式能力有別於正統道教。從上杭一帶的道教傳統看,道士對做道和做覡科法各自所屬道派有著很清楚的認識。這兩種科法之間最基本的區隔大致可以歸納為:“做道/文教/正一教/正一派/黑頭教/道教/天師教/清微法院/天師(/清微)門下/道士/建醮和度亡;做覡(/做衰)/武教/閭山教/閭山派/紅頭教/法教(/巫教/)老君教(/王姥教/夫人教)/驅邪法院/三天門下/法師/驅邪儀式。”(頁57)這一概括清晰地詮解了當前關於正統道士與民間法師之間的區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閩西地區“做覡科法之道壇在兼習做道科法方面往往更為積極。相反,做道科法之道壇對兼習做覡科法的意願沒有那麼強烈”(頁56)。可見,雖然這兩者之間在教派上涇渭分明,但由於做道科法的實際地位高於做覡科法,做覡科法之道壇在兼習做道科法。此外,作者將法師的研究置於南方的宗教體系中,指出上杭一帶做覡科法與周邊地區法師傳統具有淵源。

二是關於靈應堂的法師儀式與神譜。作者認為做覡傳統的儀式本質是驅邪,而驅邪儀式的神譜反映了法師傳統的衍化。具體言之,在靈應堂的做覡儀式中,“祈禳解煞和藏魂煖禁主要是針對時間相關的邪煞,而招魂轉竹則是針對空間相關的五方邪煞。其中,與時間相關之邪煞,主要是由命宮神煞、太歲及其屬神組成”(頁56)。靈應堂的驅邪儀式囊括時間與空間兩種方式,為民眾全方位驅邪。藏魂煖禁法事是通過將人的魂藏起來以避免邪煞的侵害。招魂轉竹法事則是通過使人的三魂七魄歸位來對疾病進行治療。從這些驅邪儀式的具體流程看,行法之時都具有請神環節。因此,作者進一步從神譜的視角來剖析閩西法師的驅邪儀式。作者將靈應堂的三壇神像與做覡神譜進行對比,又專門談論了神譜中趙侯三郎、臨水夫人、五傷五郎等神明。作者認為當代閩西道壇靈應堂法師傳統的神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民間道教法師儀式傳統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從靈應堂收藏使用的三壇神像掛軸可以看到密教的深刻影響。其次,從趙侯崇拜可以看出早期禁法對後世道教法師傳統的影響。其三,從臨水夫人陳靖姑和五傷五郎崇拜可以看到道教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及閭山法與宋元新道法的關係。”(頁144-145)作者還認為源於密教的三壇改變了道教的神譜組合方式和儀式空間的佈局。概言之,通過分析法師儀式過程和儀式神譜,作者認為閩西法師儀式的本質就是驅邪,而驅邪的神靈譜系則反映了法師傳統的變化與發展。

三是關於法師傳統與地方社會。作者認為法師傳統不僅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還在區域社會文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從當地的伯公、社公和公王的崇拜角度出發,作者考察了源自於宋代祭祀傳統的社公醮,認為由覡公道士主持社公醮和社公崇拜至今還影響深遠。這說明法師儀式傳統在閩西扮演著重要角色,推動了閩西社會文化的進程。其次,從黃倖三仙崇拜的視角看,黃倖三仙及其崇拜是普通民眾、法師儀式傳統、地方士人、道教文教等多元文化合成的結果。具體而言,“法師的方式是將三仙視為法派教主的化身,將其奉為法派祖師,又創造了三仙受朝廷敕封的傳說,借用王朝正統性強化三仙崇拜的合法性”(頁190)。再次,作者從女性視角出發,考察了以王母崇拜為中心的南方法師傳統中的女性。作者認為,以王母崇拜為中心的巫祝體系在唐代已經成為佛教驅邪法師及其儀式實踐的重要依託,而王母教及男性法師女裝行法的傳統流傳至今。可見,法師傳統影響廣泛。最後,作者從法師傳統的儀式出發,探討了禁罐儀式的歷史淵源和當代實踐。作者認為,作為收禁法和㔶蓋法的禁罐儀式在歷史上一直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而且在當代閩西地區的社區人際關係網路的建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闡明了法師在閩西地區的歷史作用和當代意義。

當然,由於該書研究的法師主題涉及的內容特別龐雜,閩西地區宗教生態特別豐富,書中難免尚有需要斟酌、補充與完善的地方。作者努力呈現法師傳統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然而,如何將宋代法師傳統與現存的法師形態這兩個歷史階段連貫起來,如何進一步探索宋元道法和當代道教儀式傳統之間的關聯性,仍需深入探究。這一問題非常龐大而複雜,期待作者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總的看來,《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是一本厚重的論著。作者獨闢蹊徑,對法師與閩西社會做了細緻入微的研究。在書中,作者展現了在閩西搜集的令人目不暇接的民間資料,運用了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進行詮解,全方面、立體式地分析了儀式、神明和閩西社會的關係,並提出很多新穎有見地的觀點。這部佳作對了解閩西不同地區法師教派之間的內在聯繫、教派形態、法師與儒、釋、道、巫的關係以及法師在南方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具有重要作用。這部大書選題精妙、思路清晰、資料詳實、視角多元、觀點新穎、論證嚴謹、文字精准。掩卷之餘,宛若跟隨作者從閩西遊學考察歸來,當地獨具特色的儀式與文化令人回味無窮。



黃永鋒和巫能昌兩位老師對本文提出了寶貴、細緻的修訂意見,謹此深致謝忱!

** 李璐,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2020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道教思想、道教和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