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紀要:郭振新、牛英彬《重慶江津區朝源觀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来源:供稿:趙川,審核:牛英彬、郭振新 时间:2022-03-31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分組討論紀要:郭振新、牛英彬《重慶江津區朝源觀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20211152020分至2120分,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研究生郭振新在ZOOM會議室發表了他與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牛英彬副研究員合撰的論文《重慶江津區朝源觀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本場會議的主持人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白彬教授,評議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趙川老師。

一、論文發表

朝源觀遺址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四面山鎮洪洞村8社,地處四面山風景區西北部的插旗山半山腰。朝源觀建築基址保存基本完好,是西南地區少見的一處清代道教宮觀遺址。上個世紀90年代起,陸續有學者開始關注朝源觀遺址,並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不少問題,如宮觀資料公佈不全、碑文釋讀訛誤、年代判斷不確等,對造像題材、宮觀形制、佈局以及朝源觀所屬教派及其活動等問題,亦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考察。

image.png

鑒於該遺址的重要性和科學保護的迫切性,對朝源觀遺址的考古工作隨之展開。20162017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後對朝源觀遺址展開考古調查,後者還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基本明確了遺址的範圍和佈局,發現房屋建築基址4處、造像龕9龕、道士墓2座、石碑8通(含殘)、圓雕造像26尊(含殘)、石構件60餘件(含殘)、採石場2處、造像加工點2處、引水石槽1處、古道路2條、人工修整山包82021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對該遺址開展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

房屋建築基址由前殿(F1)、天井、中殿(F2)、正殿(F3)及左配殿(F4)組成。前殿為真武殿,坐西北朝東南,建築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地面原為雙層建築,上層及屋頂現已不存,情況不詳,據當地百姓稱原為木構搭建的戲臺天井位於前殿和中殿之間,內圓外六邊形,井身各邊轉角處淺浮雕一雙齒獸頭吞獸足。中部靠近前殿處有八邊形池一座,池壁由條石壘砌而成,四邊內壁浮雕紋飾。中殿距當地百姓稱為玉皇殿,坐東南朝西北,現僅殘存建築基址,四周發現有條石牆基,可以分辨出上下疊壓的兩個時期建築遺存。下層建築僅存西、南牆基;上層建築保存有臺基和牆基,結構基本清晰。正殿為三清殿,該殿系開鑿於一山包內,殿門為仿木結構石牌樓。殿內平面呈方形,頂部為券頂,內有5龕造像。正壁開一龕,屋形龕頂,正壁雕三清坐像。左右兩壁均由內至外分別開兩小龕,龕內像上刻有榜題。左壁內側龕內造孔子、莊子坐像,外側龕內刻五嶽五天聖帝立像。右壁內側龕內造釋迦牟尼和尹喜坐像,外側龕內刻五老五炁天尊立像。兩側龕龕底外下側各雕一張長條形供桌,供桌有二足,足下皆有一方形臺。左配殿(F4)僅發現少量殘餘牆基柱礎。

古墓葬2座,M1為清代開山祖師楊來霖之墓,入口處雕仿木結構牌樓,牌樓左右邊柱前有抱鼓石一對。墓室平面呈方形,殿中部起一牆,將M1分為前後室。後室中部有一張方形棺床,棺床為條石堆砌,棺床西面與後室前壁相接,東面呈拱形,不見棺蓋,棺床上方墓頂懸鐵鉤。後室後壁中央刻一張牌位,牌位頂部屋簷正脊中部置一葫蘆,屋簷兩側有鴟尾。牌位中間題刻清逝開山住持大恩師楊來霖卻舍靈柩位M2為清代道士許來誠之墓。土塚兩邊各有三塊長條石依次排列成外八字形。牌樓為元寶形頂,正中刻有太極圖案。兩柱三開間,左側立柱刻龍吟人文地,右側立柱刻沙明福壽基。左側方碑刻山清,右側方碑刻水秀。正中刻玄道真仙許公諱來誠正墓下座,落款嘉慶十六年辛未歲十月初二日立

image.png

遺址內現存造像龕4座。K1K2分別位於前殿右側門外、左側門外,K3K4分別位於正殿南側、後方。此外,遺址範圍內還發現採石場2處、造像加工點2處、引水石槽1條、古道路2段、人工修整山包8座。郭振新同學介紹道,遺址內出土遺物以圓雕造像、建築構件和碑刻為主,目前尚在整理之中。

郭同學指出,朝源觀之名不見於相關方志記載,雖有名為朝元觀,但是否為此觀尚難考證。對於朝源觀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遺址中現存之碑刻材料。M1墓室後壁題刻清逝開山住持大恩師楊來霖卻舍靈柩位可知朝源觀應為逝於清代的道士楊來霖所創建,營建年代亦應屬清代,最早不過明晚期。朝源觀中現存造像風格和建築細節,一定程度上也能佐證這種判斷。郭同學認為,從朝源觀中建築遺存的疊壓關係和造像風格的差異來看,朝源觀可能存在兩個時期的建築。

image.png

朝源觀的造像包含三清、玉皇、真武,前殿神案題刻與武當山和真武大帝密切相關,可能與武當山與真武信仰有一定關係。此外,郭同學還分析了朝源觀所屬道派問題、選址與佈局、營造工程以及他對楊來霖墓性質的思考,他認為楊來霖墓與王重陽活死人墓、丘處機磻溪長春洞、馬鈺之環堵等在性質上比較接近,故而楊來霖墓室可能也是楊來霖生前修煉之所。最後,郭振新同學還對今天朝陽觀所在地區舉行的道教儀式做了簡單介紹,並從不同學科視角對江津朝源觀的學術價值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二、評議與討論

在評議環節,趙川老師指出,朝源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考古工作有助於我們就朝源觀現存面貌進行全方位的揭露,從而可以相對比較全面系統地獲取詳細的一手田野考古資料,朝源觀的考古發掘很好地實現了這一目標。趙川老師認為,郭振新同學的報告既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朝源觀,比如造像、經堂、墓葬等,也成功地揭示出了朝源觀不為人知的諸多面相,比如朝源觀的山形特征、埋藏於地下的碑刻與造像、朝源觀的興建歷史等。不過,考古發掘尚未徹底結束,整理與研究也還在繼續,因此可能還會有更多地關於朝源觀的謎團會得以揭開。特別值得推崇的是,在朝源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還對周邊地區現存道教儀式做了調查,揭示出朝源觀並不是一處業已廢棄的遺址,還是活著的宗教文化資源,現存的道教儀式與朝源觀還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有助於對江津地區的道教儀式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趙川老師提出,關注朝源觀興建的風水因素,還可以通過對大殿的解剖做一些比較具體的工作。

朝源觀考古發掘工作的負責人、本文的作者之一的牛英彬副研究員簡要介紹了朝源觀遺址的發掘情況及接下來的工作計劃,他指出石窟寺考古及有關發掘工作有必要對空間關係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予以更多地關注:微觀層面需要重視造像、墓葬、遺跡之間的關係,中觀層面則需要關注遺址的格局問題,宏觀層面則需要考慮更大空間範圍之內的與遺跡有關的時空因素。他補充道,今天看似偏僻的朝源觀實際上處於古代的水陸交通要道,商貿往來頻繁,與世俗社會聯繫緊密。

image.png

呂鵬志教授向郭振新同學提示道,山門題刻中的“元洞玉曆”以及正殿門口碑刻中的“一粒粟米超天地”出自古靈寶經之《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西南科技大學的陳子豪老師向郭振新同學提出,朝源觀三清殿的造像會不會是後世重刻的,因為其形象、服飾與之前的差異較大,比如造像披髮、沒有戴束髮冠。郭同學回應指出,可以確定三清像並非後世補刻,一是三清像與採石場發現的未完工造像所反映的造像過程是基本一致的,是整體雕鑿好之後嵌入石砌的大殿墻壁之中,在建造大殿時應該就已將三清像嵌進去了,所以大殿和造像龕是同一時期的;二是三清像與其他几龕造像所體現出的工藝特征是比較一致的,現存地面建築與後殿應該都是同一時期的,並無時代早晚之別。郭振新同學指出,朝源觀正殿的造像與川渝地區目前發現的其他清代造像相比確實顯得比較特殊,但並不能據此就認為這些造像雕鑿於清代以前或是後世補刻。

(供稿:趙川,審核:牛英彬、郭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