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講座預告丨由近世江南三茅真君信仰看道教與寶卷的關係

来源:神州文化研究 时间:2022-10-25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思躍系列講座2022-05


由近世江南三茅真君信仰看道教與寶卷的關係



主辦方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西南交通大學越南研究中心


主講人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

file_2021031477984.jpg

1982年生,列寧格勒(聖彼德堡)人,俄羅斯國籍;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本科;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聖彼德堡國立大學副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中國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現聘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越南社科院漢喃研究院做過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明清時期中國講唱文學(以寶卷文獻為主)、中國宗教與社會史、中國俗文學在國外傳播史(俄羅斯、越南)、中俄交往與文化交流史(17世紀至20世紀初)等。主持何鴻毅家族基金會的研究項目,主題是中國佛教故事在越南傳播歷史;參與三個中國國家社科重大研究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擔任子項目主持人;也參與一個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著有兩部俄文專著,英文專著《多面目連:明清時期中國寶卷》2017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發表了60多篇英、俄、中三種語言的論文,包括在國外核心、權威期刊的若干篇。


評議人

陶金

諾丁漢大學建築學本科、芝加哥大學宗教學碩士,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洞天福地”申遺項目組副組長。除參與當代宗教建築的設計實踐外,研究興趣還包括中國傳統山水、園林中的神聖屬性與符號象徵,皇權與宗教儀式空間的構建及其與思想、儀式之關聯。曾負責江蘇茅山崇禧宮、德祐觀與仁祐觀的復建設計,以及乾元觀的部分擴建改造工程。


主持人

劉玉珺

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出站人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訪問學者,入選四川省第十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越書籍交流研究(多卷本)”首席專家。現任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系主任,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帶頭人,四川省區域與國別研究重點基地西南交通大學越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越南漢籍、漢唐文學與文獻。出版專著《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四庫唐人文集研究》(巴蜀書社,2010年)、《越南漢籍與中越文學交流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等;榮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


提要

南京東南的茅山是三茅真君故土。早在漢代就是地方神的三茅真君,到東晉中葉又被封為道教上清派的真人。而當上清派逐漸分化後,三茅真君信仰卻迎來了空前的興盛,在近現代成為被廣泛朝拜信仰的對象。主講人將討論茅山朝聖和各類文獻在三茅真君信仰傳播中的作用,認為雖然道士們一直試圖塑造三茅真君信仰,但目前此信仰最大的文獻產出卻是寶卷這一通俗敘事文學形式。對《三茅寶卷》數種版本的研究表明,寶卷在加入當地信徒的觀點和敘述細節時,是如何兼容道教中的三茅真君形象的。由此總結出,若要理解近現代江南文化的發展,就需分析在儀式中合作的道士、靈媒和宣卷先生之間的互動。


Maoshan 茅山, southeast of Nanjing is home to the Three Mao brothers 三茅真君. Local deities 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 they were promoted high up Heavenly bureaucracy by the Shangqing tradition ( fourth century). Yet, when Shangqing Daoism later dissolved, the cult thrived as never before; it is the object of a massive pilgrimage in the modern period. I discuss the role of pilgrimage and the various types of texts in dissemination of the Sanmao cult. It argues that while the Daoists have continued to try to shape the cult from Maoshan, by far the largest textual production on the cult was that of popular narratives, baojuan 寶卷. The survey of several versions of the Sanmao baojuan shows how they incorporate the Daoist vision of these deities while adding local believers' concerns and narrative details. It concludes that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iangnan culture requires th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aoists, mediums and baojuan performers, who co-operated in ritual sphere.


時間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31日週一7:00pm-9:00pm

地点

ZOOM 視訊會議室(會議室ID:837 7995 8248;密碼:221031)


具體信息見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