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白若思“由近世江南三茅真君信仰看道教與寶卷的關係” 講座紀要

来源:供稿:趙允嘉、張晨坤 时间:2022-11-07

白若思“由近世江南三茅真君信仰看道教與寶卷的關係”

講座紀要

2022年10月31日晚7時,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與越南研究中心聯合邀請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先生通過ZOOM視頻會議室做了一次綫上講座,講座主題為“由近世江南三茅真君信仰看道教與寶卷的關係”。本次講座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劉玉珺女士主持,評議人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洞天福地”申遺項目組副組長陶金先生。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雲南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多所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講座,會議室座無虛席。

图片1.jpg

講座開場,白若思老師首先介紹了“寶卷”這一講唱文學形式,指出其源出於佛教講經活動。雖然如此,仍有大量表現中國本土神明故事的寶卷,如江蘇南部的蘇州地區(尤其是常熟市)流傳著真武、呂洞賓、何仙姑、斗姆、東嶽大帝等多種源出道教的地方神寶卷。本場講座主要是以江蘇靖江《三茅寶卷》(“三茅會”)為重點的個案研究。靖江寶卷沒有標準的文本,表演者有較大的自由發揮餘地,且多與當地宗教儀式相結合。靖江《三茅寶卷》講唱與進香活動關係密切,在講經先生(佛頭)代替信徒(齋主)前往茅山進香時,就需先在在信徒家中宣講《三茅寶卷》。

图片2.png

《三茅寶卷》講述的是道教神明三茅真君的故事。三茅真君可能早在漢代就是茅山地區的地方神明,在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中被奉為真人,早期仙傳如葛洪《神仙傳》、上清經派真人傳記《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等也都記載了三茅真君的修道故事。雖然上清經派在近世已經衰落,但三茅信仰卻愈加興盛。白若思老師曾與法國高等實踐學院教授高萬桑先生(Vincent Goossaert)一同前往茅山調查,搜集到了藏於茅山元符萬寧宮的上海宏大善書局1925年石印本《三茅寶卷》。這一版本由茅山著名道士作序,並在卷首配有茅山風景的插圖,在寶卷文獻中極為罕見。同樣的,這一版本的《三茅寶卷》也與茅山進香活動有關。

图片3.png

雖然三茅真君信仰今天在江南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復存在,但十九世紀,三茅真君信仰在蘇州、常州、揚州、上海等地都非常流行,我們仍可通過當時的報紙(如《申報》)略窺其貌:許多地區有在除夕夜陪三茅菩薩守歲的習俗,大量信徒在每年臘月二十四至次年三月十八的香期中前往茅山進香朝聖,在二月十五(老君誕)和十月初三(茅君誕)茅山還有盛大的廟市。由於舊時交通不便,在江南地區還出現眾多“小茅山”以滿足信徒進香朝聖的需要。直到現在,無錫等地區還存在香頭等類似靈媒的宗教從業者帶領信徒到茅山進香的習俗。

靖江地區的“做會”活動十分豐富,除宣講《三茅寶卷》的三茅會外,還有大聖會、觀音會、梓潼會、土地會等,其中以明路會和庚申會最為複雜。現在的“家會”一般耗時一天一夜,一般只講“聖卷”(講述神明故事的神卷),並加入很多“生命中禮儀”(life-cycle rituals)。舊時三茅會需耗時三天三夜,是時間最長的“會”之一,所以現在已很少舉行,即便舉行,也只會表演節選出的《三茅寶卷》部分內容。靖江“降經做會”的過程中包含諸多民間佛道教儀式的節次(如度關、解結),但其重點在於宣講寶卷。除不同的“會”需要宣講相應寶卷外,夜間進行的醮殿、破血湖等具有特定功能的節次也還需要宣講對應的《十王寶卷》和《血湖寶卷》(講述目連救母的故事)。此外,“做會”也是鄉間重要的娛樂活動,與鄉村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靖江寶卷的特點,白若思老師在講座中播放了靖江寶卷的表演錄像,並做了進一步說明,在佛頭唱誦寶卷的間隙,參會老人還需要念誦“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

图片4.png

白若思老師搜集到了十種不同版本的《三茅寶卷》。河北省圖書館收藏的上海翼化堂同治十二年(1873)木刻本是已知最早的版本,但尚未得見。他搜集到的最早的版本是蘇州元(玄)妙觀得見齋光緒三年(1877)木刻本,題為《三茅真君宣化度世寶卷》,今存於上海圖書館及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雖然各種版本的《三茅寶卷》均與茅山進香活動有密切關係,但這些版本卻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是以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為主角的茅氏系統,如得見齋本,另一系統則是以金乾、金坤、金福三兄弟為主角的金氏系統,如廈門大學藏同治十三年木刻本《三茅應化真君寶卷》。相較而言,茅氏系統基本沿襲了道教仙傳中三茅真君的修仙故事,雖有進一步加工,但明顯與道教關係密切。而金氏系統則更接近民間傳說、小說等俗文學作品的情節。靖江地區流傳的《三茅寶卷》基本沿襲金氏系統,但在其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故事情節。靖江《三茅寶卷》可以說是寶卷勸善、教化、娛樂三大功能(車錫倫先生提出)的鮮活例證。目前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靖江當地在佛頭間代代口傳秘授的《三茅寶卷》,在一開始是否參考了清代的木刻本《三茅寶卷》。(兩種不同系統《三茅寶卷》的故事情節可參考下圖,引自陳姵瑄,《〈三茅寶卷〉的版本系統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2021年第4期。而道教上清經派真人傳記《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中的故事情節基幹為:三茅真君家世族胄→⑵大茅君棄家修道→⑶大茅君自修六年後夢玉女指引,拜西城王君為師→大茅君隨王君拜見西王母,從二真受學明堂玄真之道→大茅君辭師入恆山學儒俗之業後還家,遭父親杖罰,杖斷→二君當官時得鄉人百餘人相送,大茅君告眾人自己昇舉之日,邀請鄉人參加→大茅君昇舉日以法術大宴賓客,場面盛大更超送別二君之時→第二日,大茅君離家暫治句曲,告宗族子弟以昇舉事勸二君修道→中茅君、小茅君辭官修道,未得補益→中、小茅君尋大茅君學道服食→中、小茅君受紫素策文→大茅君受封為“司命東卿上真君”→大茅君與二弟訣別,與王君俱到赤城玉洞,二弟留治勾曲)

图片5.png

白老師介紹了靖江當地的著名寶卷整理人和傳承人,比如他曾拜訪過的佛頭趙松群先生。趙松群先生整理了大量原本以口頭秘傳形式傳承的寶卷文獻,如《觀音寶卷》《地母寶卷》《梓潼花燈寶卷》《東嶽寶卷》《財神寶卷》《大聖寶卷》《延壽寶卷》,以及《楊家將》等娛樂性講唱作品。此外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卷(靖江寶卷)”傳承人張東海先生等。白老師使用的版本是藏於上海圖書館的上海謝文益1924年重刊的石印本《三茅帝君寶懺》,由杭州萬善宏濟社和上海恤緣壇資助,卷首有十八世紀蔣大治(乾隆年間)所撰序文。當代茅山道教最具特色的科儀“一表一懺”就是“三茅表”和“三茅懺”。《三茅寶懺》中開列仙真聖位13組,共107位,保存了上清經派的色彩。而《三茅寶卷》的重點仍在於敘事環節。

最後,白若思老師總結道,從《三茅寶卷》的內容及其講唱活動與進香活動的緊密聯繫中,可以窺見江南地方崇拜與道教間的複雜關係。《三茅寶卷》納入、改造和重構道教仙傳的過程,是中國民間信仰和民間文學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民間信仰與道教的關係密切。除江南地區的三茅信仰外,蘇州地區的五通信仰與上方山朝聖活動也是一個例子。

演講結束後,評議人陶金老師進一步詳細介紹了早期茅君信仰的演變,尤其強調了茅君從地方血食神到道教上清經派真人的身份轉換。陶老師還展示了明代上清宗壇冥途路引的圖片、茅君圖像轉變和當代茅山道教舉行三茅懺的錄像,並介紹了關於《三茅寶卷》和洞天福地的新近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呂鵬志老師感謝了主講人白若思老師和評議人陶金老師的精彩分享,認為兩位老師結合田野與文獻的精深研究有助於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主持人劉玉珺老師認為,白老師的研究表明,如寶卷、敦煌講經文等俗文學文獻本身並不能呈現出完整的文學活動,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更多元的知識結構。

图片6.png

在討論環節,參會師友提出了⑴宣卷與佛道教講經儀式的關係、⑵茅君信仰與東嶽信仰的關係、⑶金氏系統《三茅寶卷》與《香山寶卷》的關係、⑷茅山全真派的傳入和儀式傳統、⑸越南講經活動、⑹《神仙傳》中的茅君傳記、《晉書·許邁傳》中的神仙茅季偉與上清經派三茅真君的關係等問題,白若思、陶金和呂鵬志三位老師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解答或進行了深入討論。考慮到《三茅寶卷》與早期道教茅君傳有密切關係,但不少人對後者的各種版本存在錯誤認識,呂鵬志老師特意指出:根據美國學者康儒博(Robert F. Campany)的研究,《四庫全書》本《神仙傳》(中華書局出版的《神仙傳校釋》以此本作為底本)“茅君”條提到大茅君被封為道教上清派神明“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絕非葛洪原本舊貌;根據法國學者賀碧來(lsabelle Robinet)的研究,《雲笈七籖》卷一百四引録的《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只是一個節鈔本,現存上清經派茅君傳最早且最完整的版本應是《茅山志》卷五“茅君真胄”條。

图片7.jpg 

(供稿:趙允嘉、張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