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2022級博士研究生薛聰參加四川省第十一屆碩博學術論壇

来源:薛聰 时间:2023-03-31

2022級博士研究生薛聰參加四川省第十一屆碩博學術論壇

2023330日,四川省第十一屆碩博學術論壇在成都理工大學召開。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薛聰同學(導師:呂鵬志教授)向“文學與藝術”分論壇提交了論文《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考釋》,並在現場作彙報。

薛聰同學首先簡要介紹了論文寫作的兩個目的。一是評述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的歧解,證明此章並未像某些前賢所說存在訛誤或不可解釋。二是有意利用道教文獻(尤其是早期天師道文獻)對某些疑難詞彙進行考釋,進而考察道家與道教的關係。由於發言時間所限,薛同學僅對後者進行說明。

                                             

图片1.jpg

薛同學首先從中國傳統目錄學出發,簡要闡述古代知識分子對道家與道教的一般看法。《漢書·藝文志》所謂的“道家”指“秉要執本”的“君人南面之術”及“獨任清虛”的“放者”,前者即我們所謂的“黃老”,後者相當於“老莊”。《隋書·經籍志》則明確指出“漢時諸子道書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羨,處沖虛而已,無上天官符籙之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是後來產生的,其要素有經戒、圖讖、符籙、上章、潔齋、辟穀、導引、金丹等等。且強調《黃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道家旨意,認為黃老之道最為高級,所以當時講經“以《老子》為本,次講《莊子》及《靈寶》《昇玄》。”顯然,《隋志》更強調二者的差異,故將道家與道書分開著錄。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觀點與《隋志》差不多,但更激進,他認為“劉歆《七略》,道家之學與神仙各為錄。其後學神仙者稍稍自附於黃、老”,而神仙之學“與道家絕不類。”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認為“後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非其本旨”,但也承認二者存在源流關係,所以將道書著錄於道家之後,統為“道家類”。由此可以看出,基本的共識是,道家與道教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且區別是主要的,其實我們現代人也多以此觀之。加之,在現代學科分類的影響之下,今天我們基本會認為道家是哲學派別(philosophical Taoism),而道教是宗教(religious Taoism)。不過,道教徒卻認為自己就是道家。

薛同學認為,道家與道教當然有區別,二者的差異是很容易比較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二者的聯繫?或者說,二者在多大程度上有聯繫?具體在哪些方面有聯繫?這種聯繫對於中國哲學史到底有沒有意義?如果有,又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我們又該如何定位道教之“道”?基於以上種種疑問,薛同學以帛書《老子》第六十三章“味無味”的考釋為例,嘗試做一些回答。

薛同學指出,老子“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恬淡”、“無為”,王弼也是如此解釋的。那麼,“無味”“恬淡”的內涵有哪些呢?在老子中我們會看到“五味令人口爽”,即是說貪圖美味,勾起欲望,不利於養生。這對後世道教很有影響,道教“正一五戒”之一即有“口欲甘五味,味豐則神濁”。二者內容一致。但道教卻將之條理化為戒律,更明確了其實踐性(“持戒”)。

薛同學又指出,基於道的“形而上”特征,“味無味”亦指“味道”,河上公就是這個觀點。南北朝天師道經典《太上妙始經》非常明確地提出“道出於無形,無名無聲,無色無味。淡然以虛無爲宗……”。那麼“味道”有何種方式呢?薛同學引用了古靈寶經《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在玉京山上有七寶華林,樹林中長出了上清三洞道德玄經文章,如果人吃了這些特殊的“果實”,就能“咽味至真,道自成矣”。這裡吃經書是比喻讀經,而這種“味道”的方式顯然更形象化,因為我們一看到這段描述,很容易在腦海中想象出這種場景。“讀經”相比於抽象的“味道”一詞,亦更具實踐性。但其哲學基礎依然是老子那裡的“味無味”。

薛同學接著提出,“味無味”很可能與早期吐納之術有關。畢竟“氣”是無味的,《莊子·逍遙游》就說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漢代的《黃庭外景經》《太平經》《老子想爾註》也都說仙人食氣,因為這樣就可以與元氣合體,進而得道。如果再聯繫到道教的“道氣說”來看,仙人食氣就是在“食道”、“味道”。因此,在道教的語境中的“食氣”顯然與老子“味無味”密切相關,而非低級的方術。

根據《老子》“神得一以寧”,薛同學還指出,從邏輯上講,鬼神也要遵從於無為之道。這在祭祀中亦有體現。根據《禮記》的記載,上古祭祀中最高級的祭品“玄酒”反而是淡而無味的,這種祭祀觀與老子無為之道相通。不僅如此,早期天師道更是反對祭祀的代表,《想爾註》就提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禱祠也。”劉宋天師道經典《三天內解經》及《陸先生道門科略》即提出“神不飲食”。天師道認為鬼神不食人間煙火,其哲學基礎其實就是老子的“為無為”、“味無為”,參照這種句式,我們也可以說早期天師道主張“祭無祭”。

最後,薛同學總結道,結合道教文獻對“味無味”進行考釋,可以看到老子哲學具有豐富的內涵,也證明了在某些方面,道教與道家聯繫非常緊密。可以說,道教將道家哲學的某些思想做了宗教化的運用,將道家那裡略顯抽象的概念做了形象化描述,將道家那裡略顯理論性的思想做了實踐化的說明。但其內容並不脫離道家哲學的基本精神,反而大大地豐富了道家哲學的內涵,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道教在“接著講”道家哲學的概念、話題。

在評議環節,評委老師們認為薛同學提交的論文問題意識凸出,考證功底扎實,結論令人信服。但結尾對道家與道教關係的總結稍顯倉促,建議補充更多論述。

會後,主持人宣佈,薛同學獲得“優秀主講人”第一名、“優秀論文”三等獎。

图片2.jpg

(來源:薛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