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比較與全球視野下的宗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来源:香港中文大學 时间:2023-05-06



「比較與全球視野下的宗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隨著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邊界逐步重開,正是時候恢復被打亂了的三年計劃。我們原本計劃在過去三年的不同時間舉辦三場學術會議,現在將它們結合成一場,以「比較與全球視野下的宗教研究」為題。是次會議之詳情如下:


日期:2023年5月10–12日

主題:比較與全球視野下的宗教研究

第一天:敦煌中的道教—多元視角下的佛道交涉

第二天會場一:宗教與和平:在衝突與暴力世界中的宗教對話

第二天會場二:儀式、宗教與中國社會: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研討會

第三天:儀式、宗教與中國社會: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研討會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倫理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敦煌中的道教」研究計劃

贊助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嗇色園黃大仙祠







简介


第一天: 敦煌中的道教——多元視角下的佛道交涉

主題演講:圖像與空間——敦煌莫高窟249窟南披「西王母出行圖」探析

演講人:王玉芳(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兼院長)

會議說明:

眾所周知,佛、道二教在許多方面存在交涉現象,尤其是儀式層面。敦煌資料即描述了一個佛、道並存的世界。雖然道教資料只佔敦煌藏經的一小部分,但敦煌研究對道教史的探討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早期敦煌研究幾乎完全集中在中古時期,清代至民國的資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本場次徵集論文,以填補道教圖像、壁畫和材料研究的空白,例如「朝山題記」或遊人題記,以及在敦煌石窟和榆林窟發現的「建醮榜文」或儀式公告。這些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儀式資料顯示:自清以來,道教徒和佛教徒會到敦煌石窟朝聖以慶祝四月初八的佛陀聖誕,並在洞窟內舉行佛、道醮儀。這一現象也表明天師道在地方社會的活躍,並非是某些人認為的自清代開始衰落。


第二天會場一:宗教與和平:在衝突與暴力世界中的宗教對話

主題演講:In What Sense Can Inter-Faith Dialogue Contribute to Inter-Faith Peace?(宗教對話何以能促進信仰間的和平?) 

演講人:Perry Schmidt-Leukel (佩里.施密特-洛克),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Intercultural Theology, University of Münster, Germany(德國明斯特大學宗教研究及跨文化神學教授)

會議說明:

所有宗教對和平皆有各自的見解,並就締造和平提供不同方法。有學者宣稱,「宗教之間沒有和平,國家之間也沒有和平。」然而,宗教之間難免存在衝突,而宗教自身也可能被捲入暴力和衝突之中。那麼,宗教與和平之間有甚麼實際的關係?宗教或靈性在締造和平上又有何角色?我們從歷史錯誤或成功案例中可吸取甚麼教訓?宗教對話有甚麼可能和局限?不同宗教又如何在締造和平上互相學習、通力合作?本小組誠邀各方學者就上述議題提交論文,共同探討世界宗教與和平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第二天會場二及第三天:

儀式、宗教與中國社會:勞格文教授榮休紀念研討會

主題演講:優遊於歷史與田野之道

演講人:勞格文教授(Prof. John Lagerwey),巴黎利瑪竇學院(Institut Ricci Paris)院長,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

會議說明:

勞格文總結在中國超過35年的田野調查成果後指出:(1)中國社會有兩個重要面向:「宗族中國」及「地域中國」,後者以廟宇為中心,自宋代開始形成。(2)中國有四種宗教,包括著名的儒、釋、道三教加上巫教,後者是中國宗教的基石,有時也被稱為民間宗教。勞格文於1980年首次到訪中國,他的田野調查則於同年從臺東開啟,此後他每年都在臺灣停留約六週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1987年,他以臺灣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出版了有關道教醮儀的專著。科大衛(David Faure)1986年關於「中國鄉村社會結構」的著作對勞格文影響很大,使他歸納出中國社會的兩大面向:「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中國」和「以地方廟宇為基礎的地域中國」。這對概念體現在他有關「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和原動力」(1992)以及著名的「中國客家社會」(1996–2015)兩個研究項目中,共出版30多冊的民族誌系列叢書。他最近又主編了8卷本有關「早期及近現代中國宗教」的論著,由Brill出版(2009–2016),代表中國宗教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的專著:《早期和近現代中國宗教的範式轉變:一部歷史》(2019)總結了上述8卷本的主要發現。本場次徵稿以回顧勞格文對中國宗教和社會的研究為主題,以賀榮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