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道教科儀要素淺析”講座紀要
2023年7月31日(週一)晚19:00-21:00,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李翔應武漢大道觀監院任宗權道長、大道觀民管會副主任楊誠瀾道長之邀,於大道觀大道講堂做了題為“現代道教科儀要素淺析——從‘文昌朝科說起’”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武漢大道觀主辦,我中心合辦。武漢市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武漢大道觀民管會副主任楊誠瀾道長擔任講座主持人,大道觀監院任宗權道長、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歐福克(Volker Olles)教授為評議人,二位分別就本次講座內容提出了寶貴意見。講座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武漢大道觀常住道眾、高功培訓班學員現場參與講座。另外,大道觀信眾、全國各地的學者、國內外宮觀(河北安國娘娘廟、德國西極大道觀、臺灣臺北大道觀、馬來西亞吉隆坡玉虛宮等)的道眾也通過騰訊會議綫上平臺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過程分為主持人發言、主講人講解和評議討論三部分。
一、主持人發言
講座開場,楊誠瀾道長向大家介紹了主講人的情況。主講人李翔善於使用田野調查和文獻學、歷史學相結合的方式研究道教,本人多次赴各地廟壇參學、調研道教科儀和數術,此次來大道觀亦是參加該觀舉行的高功培訓班,學習道教儀式。
二 、主講人講解
隨後,李翔簡單介紹本次講座內容框架。說明講座以宮觀常用的“文昌朝科”為例,管窺現代道教科儀中的一些常用要素。研究的角度是以教內高功內密為出發點,並結合學術成果展開分享。
圖1 講座現場(攝影:陳高珹)
接著進入講座的主體部分。主講人首先從文字訓詁方面,解釋了“科儀”與“儀式”的涵義。科即程式、品類;儀即儀式。“科儀”二字的連用,最早出現在東晉末劉宋初的古靈寶經之一的《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中,指道教法事。此外還有用“齋醮”代指科儀,但這在宋代以降方才出現,唐以前不能涵蓋所有的科儀類型。“儀式”則是宗教學和人類學研究的交叉領域,道教科儀也是人類儀式的一種。因此,人類學民族誌的研究方法對道教科儀仍然適用。王秋桂《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序言中對此提出了具體研究方案,即從以下八大方面展開研究:道壇源流、壇班道士、道壇法服、道壇經書、道壇音樂、道壇法器、道壇結構、道壇科儀。對此,主講人特別提到,因講座時間限制,故今日主要圍繞“道壇科儀”展開。另外,主講人引用法國漢學家范華(Patrice Fava)提出的“道教社會”的概念,使本次講座對比探討的道教科儀不囿於宮觀科儀,而是擴展至道壇、師公教等相似的科儀。
科儀一詞所涵甚廣,各派科儀龐雜交錯,因此主講人接下來介紹了科儀的分類以便後續探討。宮觀十方韻通行科儀教材《道教科儀概覽》《全真科法》採用“陰事”“陽事”的分法,台灣道法二門將科儀分為“道”“法”兩類,大淵忍爾《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列出了“醮の儀禮”“做功德”“小法事”等門類,總之都是基本遵“陰陽”道場的二元分法,但特別注意二元分法不能涵蓋所有的科儀類型。特例如《廣成儀制》中的《文昌正朝》,根據科文既可以用在陽事(打醮),又可以用在陰事(亡齋),是為大型的科儀組合(如羅天大醮)而設計的。主講人總結道,科儀的分類應放在具體社會、文化背景下,結合使用目的考慮,不要孤立、靜止地看待此點。
在簡單介紹了現代道教科儀後,主講人李翔展示了“文昌朝科”的儀式節次,同時以《廣成儀制·文昌正朝》為參考,以此分析科儀要素。“文昌朝科”是道士朝覲文昌帝君及其臣僚、眷屬,祈禱以達成某種願望的科儀。民間認為文昌帝君主要掌管功名、子嗣等,十分切合民眾的宗教需求,因此此科儀流通範圍很廣。“文昌正朝”是《廣成儀制》的稱謂,與“文昌朝科”名異實同,較之“文昌朝科”,僅僅多出了拈香、連堂蕩穢等節次。實際上仍然是開壇-朝神-迴向的結構。基於對“文昌朝科”儀節的分析,主講人從中抽取了一些高功秘旨的操作細節,並從歷史沿革、其餘宗教和流派對比等方面,進一步闡釋了他的觀點。這些儀節是:拈香、步罡、取炁、稱職、文書與朝聖。不僅“文昌朝科”“文昌正朝”,現代道教幾乎所有的科儀都要用到這些節次。
首先是“拈香”。據主講人介紹,“拈香”是先秦燔祭在道教中的保留,二者一脈相承。先秦燔祭是古人通過焚木、犧牲產生的臭(氣味)來感通神明、供奉神明。如《儀禮·覲禮》云:“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現代道教科儀則繼承了此點,借香煙繚繞之意,將所發之誠心抵達上蒼並供養神明。關於燔祭和香的關係,歷代高道皆有闡述,如陶弘景《登真隱訣》即有“香者,天真用茲以通感,地祇緣斯以達言。是以祈念、存注,必燒之於左右,特以此煙能照玄達意,亦有侍衛之者,宣贊辭誠故也。”之表述。現代的科儀秘旨中,高功會掐三清訣拈香,並稱“香供養”某某天尊,另外科儀中常常吟唱《祝香神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從此二點可以窺見稍許燔祭感神和供養的影子。主講人特別向聽眾推薦了天師道高道李叔還《道教要義問答集成》一書和四川大學張志紅《道教燒香考源》一文為參考。
接著是“步罡”,主講人認為從其秘旨科儀窺見道教對古代巫術的繼承。道教的源頭之一是巫鬼信仰,自然會受到巫術的影響。主講人對此舉出兩則實例。一是現代高功在上表科儀中,會踏“豁落罡”(據文獻又稱“豁落斗”),此罡《無上三天玉堂大法》有所記載:“今世所行豁落斗,乃三五禹步之樞要,河圖錯綜之數,豈特輕視?”《無上三天玉堂大法》配有一罡圖,與今日所用一致。主講人進一步闡述說,豁落斗既為禹步樞要,禹步又是古代巫師的步伐,傳為夏禹所創(揚雄《法言》載“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故巫術和道教罡步可能有承襲關係。另道教方士儀式代表作《抱朴子內篇》中記載了詳細的禹步步法,並作為重要的道教法術。方士本身受古巫術影響,亦可證二者關係密切。
本次講座是基於對道士日常科儀的觀察的,所以主講人特地增加了第二則“禳關度煞”的例子,來說明道教對巫術的繼承。所謂“關煞”是小孩八字中,如果遇到特別的組合,會遇到對應的危險。如春秋二季所生,如正二月申卯时生,這樣的組合犯金鎖關,忌带金银首饰吉祥物。否則不吉利,因此需要禳解。《廣成儀制》中《禳關度煞》有一整套禳關的科儀,其中《禳關度煞》是其核心部分。禳關的重要道具有二,其一是替身。即用紙人(或茅草人)穿上本人衣服,貼上本人指甲代替兒童本人。其二是關門,用桌子或者甑子搭建成城門樣。過關時,高功舉行《禳關度煞》的儀式,拿著或背著替身鑽過關門,就算完成了此儀式。弗雷澤提出的巫術“接觸律”“象徵律”在替身和關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只是值得注意的是,《禳關度煞》科儀的神系、文字都非常道教化,應當是廣成科儀祖師陳仲遠在編撰時候有意地改造和革新過,將巫術內核以道教外殼的方式保留了下來。主講人認為,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巫術的影子,巫道並沒有高下之分。
圖2 “禳關度煞”ppt截圖(來源:李翔)
此後,主講人介紹了現代科儀秘旨中“取炁”秘旨,以此來說明道教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宗教有互相交流借鑒。因此次講座的主題為現代道教科儀,故主講人側重于道教對其他宗教因素的吸收。
取炁用於“蕩穢”科儀中,即取日月星(天罡星)和五方之氣等加持淨水,以此潔淨壇場。以取日光炁為例,其秘訣之一即用梵咒:“唵嚩日啰喗吒哩娑訶”,此咒帶有濃厚的密教色彩。較之早期道書《登真隱訣》中服食日光炁之法,取日光炁蕩穢的梵咒頗值得注意。
主講人從歷史和田野兩方面介紹了對此咒由來的推斷。此咒與宋代天心派關係密切,宋代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稱之為“日君七殺咒”。宋代是巫、道、佛等宗教交流的高峰時期,因為對宗教市場的爭奪,各教各派都會自發地吸收其它教派比較“靈驗”的法術。作者舉《夷堅志》中《聖七娘》和《道法會元》中的馬元帥法為例。聖七娘是巫師,馬元帥是道教雷神,但是聖七娘卻是修習佛教穢跡金剛法的,馬元帥和穢跡金剛神格高度重合(參見謝世維《道密法圓》)頗能說明宋代教派的交流情況,“日君七殺咒”很可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道教吸收的。
不過,主講人從田野資料上推斷,這種“吸收”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有內在的邏輯。其一是對真言宗僧人的訪談得知,此咒是三部分組成:唵(om)為咒頭,“娑訶”(svāhā)為咒尾,中間的叫咒心,這個結構和道教符咒符頭、符膽、符腳如出一轍。其次是對道士的訪談得知,道教吸收此梵咒也是借用其發音,以此震動身體的氣脈,配合內煉完成儀式,和氣功六字訣原理一樣。總之,應該不是簡單的抄襲。
圖3 梵咒與道符ppt截圖(來源:李翔)
最後,從“文昌朝科”中的“稱職”“朝聖班”和“文疏”入手,主講人分析了道教科儀對世俗社會官僚行政制度的吸收現象。稱職是科儀中高功向神明稟報自己的身份的儀節,通常在朝覲神明之前完成。李翔展示了全真龍門派常用稱職文,和天師道的稱職文兩種。共同點都是以玉帝(或其它高級神明)的臣子自居,特別是天師道,奏職後科儀直稱自己為“某仙官”官職。這和古人認知中朝覲皇帝的禮儀如出一轍。稱職之後是朝聖班,就是朝禮神明的文武大臣,與世俗認知“兩班文武”類似。
這裡特別說明,道教許多神明類似於古代的“開府治事”,有自己特別的官僚體制,並非只有玉皇大帝獨為一尊。
另外主講人補充到,與之類似的還有“出官”,這是早期天師道召出身中仙官以向天曹呈遞章/刺的儀節,現在仍在使用。這是對世俗官僚儀仗的模仿。主講人舉的第二個例子是現代科儀對文書的應用。早期天師道模仿漢代文書制度,通過呈遞文書(如上章儀)的方式和神明溝通,這一方式延續到今日。只是不同時代,模仿的對象不同,宋元道法有檄文,現代道教科儀常用文檢:表、疏、牒、劄、榜等,皆係各朝代世俗行政之公文。
此外,道教還將世俗官僚批點公文的方式引入道教的文書系統,模仿官員批點公文的花押(類似今天的“藝術簽名”),在牒文上押上自己的花押。總之,從公文的種類到批點審閱方式,道教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吸收。
“文昌朝科”中這些儀節的秘旨較為分散,因此,主講人藉助前文對“儀式”的定義,提出“道教科儀三要素和二重性”的理念,以此整合這些儀節。
所謂三要素是:儀式人員,神聖空間和媒介。儀式人員即高功及其輔助人員(如經師、樂師、飛讚);神聖空間指道壇,道士會刻意佈置道壇,使之與世俗空間分開;媒介是高功要完成儀式所必須藉助的法器、語音、文書等。換言之,儀式的主體,可以理解為高功通過媒介,在道壇中溝通神界和人間,以此達成人所希望的某一目的。其餘的,如法服,音樂等,在不同的科儀流派中,並不統一,具有可替換性。
至於“二重性”是指道教科儀過程有可見和不可見二重性質。高功表演儀式動作(如步罡)是看得見的,而高功的存思、內煉是看不見的。同樣,神壇的佈置是看得見的,神壇佈局模仿的神界空間,這是看不見的。高功在做科儀的時候,精神就在神聖空間內,完成對上真的朝覲或者對幽魂的濟度。在神聖空間內,上文提到的步罡、取炁等,通過高功在壇場的表演,便有序地呈現出來了。
圖4.關於儀式“二重性”的ppt截圖(來源:李翔)
主講人總結道:“從上述分析可見,現代道教科儀是包容和多元的。它吸收了諸多元素,繼承了道家和道教哲學、神學觀念,最終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同時,道教科儀也是一個動態發展的事物。今天的科儀和一千年前的科儀並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宜拿古文獻中的科儀標準來衡量今天的科儀,認為它不如法,而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看待。例如早期天師道反對祭祀,但是現在道教儀式就是有祭祀這一因素。這也許是吸收了方士或者巫術的元素,但是現在確實和道教科儀融為一體了”。主講人還補充道,道教科儀中一些“內核”是一直在傳承的,變化不大,只是因為歷史社會的影響改變了表現形式。
三、講座評講
講座結束後,四川大學歐福克教授對李翔的分享發表了評論。他談到,大道觀舉辦高功培訓班,李翔來此參學,是非常好的事,本次講座用廣成科儀“文昌正朝”為例,也是較為別緻的。歐福克教授是研究四川法言壇的專家,法言和廣成是四川的主流科儀流派,相互之間多有借鑒。與文昌正朝類似的,法言壇有“祀文昌科儀”,非常隆重。如果從二者的對比入手,可能可以探索到更多的東西。
任宗權道長也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認為,李翔講的內容很符合道眾的日常法事活動。他邀請李翔的初衷,就是希望以觀察者的角度去了解道眾的日常科儀,至於學術理論模式,雖然重要,但並不是直接反映道眾生活的。任道長希望大家可以多一點感性,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術理性。
圖5 任宗權道長(左一)與主講人合影(攝影:楊誠瀾)
此次講座舉辦得相當圓滿。講座最後,主講人表達了對大道觀道眾、中心師生以及調研中傳授知識的道長、僧人和老師的感謝。
來源:稅焱 撰稿
呂鵬志、李翔 校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