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經典與儀式”雲端系列學術講座开幕式暨第一講“《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紀要
2024年3月1日19:20-22:00,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合作舉辦的“道教的經典與儀式”雲端系列學術講座开幕式暨第一講“《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在zoom視頻會議室如期舉行,在線參與本次學術活動的聽眾包括海內外道教學術界師生、道長逾百人。
系列講座的開幕式由召集人之一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暨社會學系宗樹人(David A. Palmer)教授主持,另一位召集人及主辦單位負責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作了開幕致辭,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系列講座的緣起、意義、內容、特色及規定(見“神州文化研究”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KAhGOdg-FBWgiyyRoH9OhQ)。
開幕式之後,系列講座的第一講“《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正式開始。主講人爲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楊金麗,主持人爲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謝孟謙,同時還邀請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羅爭鳴擔任特邀嘉賓。楊金麗同學的講座主要依據她與其導師呂鵬志教授合撰的《〈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一文,此文初稿曾在2021年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禮上交流,後來正式發表於《宗教學研究》2023年第5期上。講題中涉及的關鍵人物黃初平即今東南沿海仍廣爲流行的黃大仙,楊同學在本次講座中分享了他們對黃大仙信仰研究的三點新發現。
第一,現存最早收錄黃初平傳記的文獻是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而非今本《神仙傳》。學界通常認爲黃初平仙傳故事源出葛洪《神仙傳》,但美國學者康儒博(Robert F. Campany)、李福(Gil Raz)等指出黃初平傳也見於早期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黃初平傳載於《五符序》卷中“真人長生去三尸延年反白之方”條,其文曰:
[古有黃初平者,正服此藥,方成真人。]初平,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忽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得。後見市中有道士,乃問之曰:“吾弟牧羊,仍失之四十餘年,不知死生所在。幸願道士爲占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黄,字初平,是卿弟也。”初起聞之,即隨道士去,求得弟,相見悲喜。語畢,問初平曰:“昔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東。”初起往視,了不見羊,但見白石。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見之。”便起俱往。初平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千萬頭。初起曰:“弟獨得仙道如此,吾可學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復棄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萬日,坐在立亡,行日中無影,有童子之色。乃俱還郷里,親戚死亡略盡,乃復還去。以方教南伯逢,易姓爲赤,初起改字爲赤魯斑,初平改字爲赤松子。其後服此藥仙者數千人。
這則仙傳與今本《神仙傳》情節相同,僅有幾處較小的文字差異。如初平之姓氏,《五符序》作“黃”,《神仙傳》佚文有作“王”者,有作“皇”者;服食松脂、茯苓的年限,《五符序》爲“五萬日”,《神仙傳》佚文有作“五千日”“五百歲”的;在黃初平之後服此藥成仙的人數,《五符序》作“數千人”,《神仙傳》有作“數十人”者。
爲判定二者孰爲黃初平傳最早的出處,楊同學對《五符序》與《神仙傳》的成書時間及版本情況作了簡單梳理。《靈寶五符序》係劉宋高道陸修靜《靈寶經目》著錄的古靈寶經之一,原本一卷,後被拆分爲三卷,現存於明《道藏》。此經是古靈寶經的先導,據陳國符、康得謨(Maxime Kaltenmark)、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小林正美、李福、勞格文(John Lagerwey)等學者的研究,《五符序》非成於一時,而是遞次成書,但其最終成書不會晚於陸修靜編《靈寶經目》的元嘉十四年(437)。楊同學藉助作者和成書時間較爲明確的《抱朴子內篇》(作者葛洪,成書於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來闡釋這一觀點。一方面,《抱朴子內篇》所引《靈寶經》的文字見於《五符序》,且提及“老子入山靈寶五符”,表明《五符序》的部分內容成於《抱朴子內篇》之前。另一方面,《五符序》卷中“靈寳黃精方”條提到葛洪,卷下序文又引《抱朴子》,說明《五符序》的部分內容成於《抱朴子》之後。
據《抱朴子外篇》自敘:“至建武中,乃定。……又撰俗所不列者爲《神仙傳》十卷。”《神仙傳》成書於東晉建武年間(317-318)。但葛洪原本《神仙傳》至遲到明代已經亡佚,現存《神仙傳》皆係明代以來的輯本,主要分爲《說郛》本、《四庫全書》本及《漢魏叢書》本三個系統。(參向群《〈神仙傳〉版本考》,《文史》2014年第4期,第213-233頁)這些輯本存在條目不足、輯文不全、輯文晚出、誤輯他書等問題。有鑒於此,康儒博搜集了東晉南北朝至清代古文獻徵引《神仙傳》的資料,對《神仙傳》做了輯佚、英譯、詮釋、考訂和研究,形成《與天地兮比壽——葛洪〈神仙傳〉的翻譯和研究》(Robert F. Campany,To Live as Long as Heaven and Earth: 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Ge Hong’s Traditions of Divine Transcenden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一書,提供了一個更爲精密可靠的新輯本。康氏新輯本《神仙傳》中皇初平傳記以唐李翰所撰類書《蒙求集注》的引文爲底本,文獻來源較舊輯本早。
綜上,葛洪《神仙傳》雖成書於東晉初年,但其原本早已亡佚,今本《神仙傳》均爲輯本。而《五符序》的成書雖然有一個過程,但其完成編撰的時間不會晚於陸修靜編《靈寶經目》的元嘉十四年,年代較早,且存於明《道藏》,是黃初平傳記的最早出處。
楊同學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靈寶五符序》與相關道書、本草文獻可以互相印證和解釋,證明黃大仙修道成仙及隱身變化、叱石成羊的關鍵在於服食了松脂、茯苓。楊同學採用呂鵬志教授在待刊書稿《早期道經新探》之代序《中國宗教文獻研究方法探討》中提出的文獻考據四法,即在陳垣先生四校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對據法、本據法、他據法、理據法,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
首先是對據法,即利用文獻的不同版本進行考論。《五符序》黃初平傳之前有一句引言:“古有黃初平者,正服此藥,方成真人。”這句話不見於《神仙傳》本,也不屬於傳記本身,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其上爲“真人長生去三尸延年反白之方”的配伍與功效,此方的主要原料是松脂、茯苓,故稱之爲松脂、茯苓方;其下爲黃初平傳記。“正服此藥,方成真人”,表明黃初平成仙的關鍵正是服食了這個松脂、茯苓方,而該傳記的性質是靈驗記。
其次是本據法,即利用文獻的上下文進行考論。可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黃初平傳本身,黃初起、黃初平兄弟二人在金華山“共服松脂、茯苓,至五萬日,坐在立亡,行日中無影,有童子之色”,說明二人在服食了松脂、茯苓五萬日之後,擁有了隱淪變化的本領,且實現了長生不老。第二個層次是《五符序》本文,黃初平傳載於《五符序》卷中“真人長生去三尸延年反白之方”條。此條目先描述松脂的變化,松脂每一千年變化一次形態,松脂流入地中,千年變爲茯苓,再過千年化爲琥珀,歷經數千年的變化,最終化爲木威僖芝。並總結道:“夫松脂之變,蓋無常形,故能沈淪無方,上昇太清。此飛仙之法,勿傳非其人。”因松脂變化無常的特性,故服食者能隱淪變化,飛升成仙。接著講述“延年反白之方”的配伍與效用,其謂服食松脂、茯苓方“五萬日坐在立亡”,完全符合黃初平傳中“至五萬日,坐在立亡,行日中無影”的說法。
第三是他據法,即利用相關道書、本草文獻等材料論證松脂、茯苓的特性與效用。(1)松脂千歲化爲茯苓。《五符序》與《抱朴子内篇·仙藥》都曾提及松脂的這一特性,但這兩部道書都不是松脂千歲化爲茯苓這一說法的最早出處。《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九、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徵引了多種更早的文獻,《淮南子》註曰:“茯苓,千歳松脂也。”《典術》曰:“茯苓者,松脂入地千歳爲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博物志》引仙傳云:“松栢入地中千年,化爲茯苓,茯苓千年,化爲虎魄,一名江珠。今太山出茯苓而無虎魄、江珠,益州永昌郡岀虎魄而無茯苓。”
(2)《五符序》的松脂、茯苓方也見於后魏卢元明《嵩髙山記》佚文:“取松柏、茯苓二斤,醇酒漬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乃通靈。”
(3)服食服食松脂、茯苓可長生成仙的靈驗記。《列仙傳》載犢子“少在黑山採松子、茯苓,餌而服之,且數百年。時壯時老,時好時醜,時人乃知其仙人也。”《抱朴子內篇·仙藥》:“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仙人玉女往从之,能隐能彰,不复食谷,炙瘢皆灭,面体玉光。”同書又引趙瞿故事作爲服食松脂的靈驗記,上黨赵瞿身長惡瘡,久治不愈,垂垂将死,家人将他弃置山洞,幸遇仙人赐给松脂服食方,不僅治好了趙瞿的瘡疾,还讓他得以通神长生。《太清經天師口訣》記載了一味“太真未央丸”,用藥繁多,須十八味藥材合煉,包括“茯苓末三十六斤,松脂二十四斤”。 據康儒博考證,未央丸即《神仙傳》中多次提到的朱英丸,得受或服食朱英丸方的神仙包括靈壽光、劉京、墨子、劉政幾位。其中,劉政“兼服朱英丸,年百八十餘歲,色如童子,能變化隱形,以一人分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萬人。又能隱三軍之衆,使成一叢林木……” 從這些仙傳故事可知服食朱英丸方可使人返老還少。尤其劉政不僅百八十餘歲依然保持童顏,更可變化隱形,與黃初平頗有相同之處。
(4)本草文獻中的松脂、茯苓。北宋著名藥學家唐慎微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廣泛徵引多種類型文獻,包括多種本草佚書,乃本草文獻之淵藪。據此書,《神農本草經》將松脂、茯苓列入木部上品,記其藥性、藥效、別名與產地,而《五符序》所載松脂、茯苓方的部分效用也合乎《神農本草經》的記載。《證類本草》也吸收了一些神仙方,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評論茯苓是“上品仙藥”,《本草圖經》記載“茯苓蘇法”爲“神仙度世之法”,還徵引《抱朴子》趙瞿食松脂之事和任子季服茯苓之事來說明松脂、茯苓的功效。
從《證類本草》所收的本草文獻來看,松脂、茯苓不僅是治療疾病的藥物,還是世人不飢不寒、延年不老的仙藥,與此同時,此書還廣泛採納道教神仙方和仙傳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早期醫藥學並不排斥道教。同樣,道書也吸收了本草文獻,《五符序》《抱朴子内篇》等道書所載松脂、茯苓方也部分合乎《神農本草經》記載的藥效。只是道經往往對本草文獻中的藥效加以延伸和神化,更強調長生不老、隱淪變化、白日昇仙等神奇功效。
第四種考論方法是理據法,也就是採用相關理論進行論證。弗雷澤《金枝》(The Golden Bough)將巫術的基本原理概括爲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和接觸律(Law of Contact)。黃初平叱石成羊的神通近似巫教的接觸律。黃初平本是牧羊兒,在修得仙道之後,他將早年放牧的羊群化成白石,又通過“叱叱”吆喝,將這些白石堆幻化回羊,展現在兄長面前。這表明不僅黃初平可以隱淪變化,與他密切相關的事物,即他放牧的羊群亦可以隱身變化 。與漢代淮南王劉安一人得道,雞犬昇天,唐公房舉家昇天等早期神仙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說明得道之人的修道成果可以影響身邊的人或物,使他們變爲神聖事物。淮南王故事中是他的親人和家中的雞犬,唐公房故事中是他家中的牲畜和房屋,而黃初平故事中則是他放牧的羊群。
楊同學分享的第三個觀點是,松脂、茯苓方有神奇的來源,源出靈寶五符天文,靈寶五符天文是靈寶天文或靈寶天書之一種。在《五符序》敘事中,服食松脂、茯苓之所以能令人長生不老、隱淪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與松脂的生長特性有關,所謂“夫松脂之變,蓋無常形,故能沈淪無方,上昇太清”,因松脂每千年都要變化一次形態,無有常形,因此服食者也可隱藏身形。其他道書亦有服食松脂、茯苓實現隱淪變化的例證,如《抱朴子內篇·仙藥》載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以致“能隐能彰”;《神仙傳》載劉政服食以松脂、茯苓爲主要原料的朱英丸,以致“能變化隱形,以一人分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萬人。又能隱三軍之衆,使成一叢林木”;又如《清靈真人裴君傳》所載“裴君受支子元服茯苓法”,稱服食用茯苓製成的仙藥丸“十年夜視有光,能隱能彰,長生久視”。
另一方面,松脂、茯苓方能使人長生不老、隱淪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此方源出靈寶五符天文。古靈寶經推出了一系列靈寶天文/天書。其中最重要的三種是《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赤書五篇真文672字、《諸天内音自然玉字》中的大梵隱語自然玉字256字、《靈寶五符序》中的五方五牙玉文64字。(參Lü Pengzhi. “What Do the Lingbao Celestial Scripts Tell Us about Som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Daoism?” Religions. 14.9[2023])這些天文均爲天上自然之氣凝結而成,又被抄撰爲雲篆字體,再被轉寫成人間文字,它們蘊含著宇宙的奧秘,具有各種各樣神奇的功能。其實,除了以雲篆天文寫就的“五方五牙玉文”,《五符序》卷中收錄的數十條服御方也都出自靈寶五符天文。
此經序文的相關敘述正可佐證這一觀點,《五符序》有兩篇序文,卷上之序(起卷首至“天書非道同而傳之者,無有不嬰罰於玄都也”)勾勒了靈寶五符天文的傳授史。九天真王、三天真皇最初將《九天真靈經》《三天真寶符》等天書降授給帝嚳,帝嚳不能解,於是藏之於鍾山。大禹治水成功之後巡狩於鍾山而獲此天書,又得鍾山真人口傳的長生之道、服御之方。大禹服食五符天文之後登真成仙,又將天文抄錄出來,分別次第,定名爲“靈寶五符天文”,一通藏於玄臺之中,堅石之碽,一通藏於震水洞室。而後吳王闔閭未經神授而派龍威丈人到洞室竊取經書,導致了亡國悲劇。在這個傳授神話中,只有大禹得到了真人指示並最終昇仙,大禹獲得靈寶五符時,真人感念於他“功德感靈,天人並助,而年命向彫,嶮矣哉”,於是“口訣以長生之道,示以真寳服御之方”,這就說明服御方最初是真人降授給大禹以保其長生的天文。大禹是第一個服五符天文的人,他“服靈方以匿景,葬茲山以顯終,仙人解其契,愚人謂其亡”,實現了藏影匿形。
《五符序》卷下之序(起卷下之首至“然此文是其旨略耳,然香送神”)闡明了諸服御方和五符之間的關係:“其服御日月、星辰、八氣、五元、身體草木之方,當是五符下流,通泗之沫耳。其天辭虚籥,非凡賢所聞。雖同載五符之中,故廢其龍跡,不顯大音矣。”夏禹抄錄的五符天文內涵豐富,包括靈寶五符和諸服御方,服御方又包括服食日月星辰之氣以及草木藥。不過,雖然這些服御方和五符都出自天文,同載於《五符序》中,但五符是本,服御方是末,因此從天上傳下人間時,便只傳出靈寶五符天文的支流,服御方的“龍跡”則被隱去,不顯大音。序文又言:“靈寳上序及撰出服御之文,皆科斗古書,字不可解,子長並受,集而顯出之。㝷其波流,皆出乎五符之上也。子長受霍林仙人口訣,似韓衆也。”據此,大禹抄出的兩通天文應當是科斗古字,仍不易辨識,直到樂子長從霍林真人韓眾處受經之後才集中以漢字抄出。
楊同學分享完畢之後,特邀嘉賓羅爭鳴教授作了簡要的點評。他指出,本講從史源學和文本詮釋的角度,對《靈寶五符序》中的黃初平傳記做了深入考察,知微見著,視野開闊,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和最新進展都有切實的瞭解和把握,在道經研究的方法論上,具有典範意義。從講座內容和已發表的相關論文看,有這樣幾點值得注意:
1.在提及《神仙傳》的版本情況時,最好能提一下《雲笈七籤》卷109的節略本《神仙傳》。《雲笈七籤》卷109明確標明了《神仙傳》題目,所節篇目順序與現在的流行本一致。可以說,《雲笈七籤》卷109是一個《神仙傳》的節本、簡本。《雲笈七籤》縮編於《大宋天宮寶藏》,成書於北宋初年,具有很高的文獻校勘價值。而這個《雲笈》節本《神仙傳》恰有《黃初平》傳。通過文字比勘,此《黃初平》傳在文字表述上,後人改飾的痕跡比較少,如“行索初平”句,他本多作“入山索初平”,但《雲笈》節本與《靈寶五符序》中的黃初平傳一致,“親戚”“仙道”“萬日”等異文也有這個情況。《雲笈》節本《神仙傳》或更接近葛洪古本《神仙傳》。論文第15頁提及《雲笈七籤》卷77“太清飛仙法”,這裡不妨也提一下卷109的異文。
2.關於黃初平“叱石成羊”的解釋,論者採用弗雷澤《金枝》對巫術的劃分方法,把黃初平“叱石成羊”解釋爲一種接觸巫術,這種比附是否恰當還需要再考慮。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建議引用劉仲宇對道教法術的研究。劉仲宇的《道教法術》把法術分爲變化外物和變化自身兩種,叱石成羊應屬“變化外物”的法術。
3.關於“坐在立亡,日中無影”的解釋,論者引用王邦維的一篇文章,認爲“日中無影”就是古人觀測太陽,立杆測影,“日中無影”意即“天下之中”,進而提出道書中的“日中”這一時刻有特殊意義,是神仙降臨、傳授經典、尸解成仙的時間。測量天下之中是古人複雜的天文觀測活動。古人在夏至日午時,用八尺槷表,分別在最南邊、最北邊測量影長,而其平均值爲一尺五寸,影長一尺五寸的地方即河洛一帶,也即“天下之中”,也就是現在的嵩山、洛陽一帶,中原、中嶽乃至“中國”的名稱都是從這裡來的。這裡的“日中無影”意思就是“在太陽底下沒有影子”,不必做過多的解釋。
4.蘇轍有一篇《服茯苓賦》,其中對茯苓的藥效和來歷等有些表述,此文當時就有廣泛傳播,文中第四部分涉及本草文獻的地方,建議適當引用。
5.論文第14頁的第26條引文,誤將原文的小字注當成正文,且“威僖結親”的“威”字誤錄爲“烕”。
楊金麗同學與論文合作作者呂鵬志教授都十分感謝羅教授中肯的評議,並對羅教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逐一作了回應,表示日後修訂論文時會充分吸收。呂教授認爲,羅教授對“日中無影”的點評一針見血,論文中的解釋確實存在問題,有待修正。至於《神仙傳》的版本問題,因其非是論文的重點,故未使用大量篇幅來討論這一問題,只是提到《神仙傳》幾個通行的輯本。次日,呂教授在跟羅教授通信時,又補充說明,康儒博的新輯《神仙傳·皇初平》做過資料長編考異,詳細列出了皇初平傳的十餘個版本,並對各本間的異文作了比勘說明,其中也包括《雲笈七籖》本。爲避免重覆,所以合撰論文中沒有再費筆墨考訂異文。
隨後,參與講座的聽眾展開了熱烈的自由討論。《靈寶五符序》研究專家、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李福(Gil Raz)教授指出,《五符序》所載黃初平傳早於《神仙傳》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進一步研究,關鍵不在於《五符序》成書的下限,而在於三卷本的不同部分有不同來源,年代亦不一樣,《五符序》是不同時代、不同傳統的資料彙編。李福教授在其博士論文(“Creation of tradition The five talismans of the numinous treas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Daoism”. Indiana University, 2004)中曾論證過這一問題,認爲卷中的黃精、茯苓等服食方可能是《五符序》中最早的部分,時代可上推至漢代。此外,李教授還提出了一個猜想,即黃初平並非姓黃名初起,而有可能是讀作“黃初”“平”,這跟吳國有密切關係。
張高靝道長補充,在早期道經中,茯苓與茯神的關係也比較密切。沿著這一話題,雲南曲靖的呂師先生向觀眾展示了雲南野生茯苓的標本,並藉此標本講解了茯苓與茯神的關係。他解釋說,雲南盛產茯苓,野生茯苓生長在松根上,松根會穿過茯苓,將茯苓剖開,其芯即爲茯神。茯苓和茯神的功效有所區別,茯苓白色的果肉可健脾、利水,茯神則有安神的作用。單吃茯苓或茯神,藥性不全,通常是皮、茯苓、茯神研磨成粉,共同服用。
如今黃大仙信仰盛行於我國東南沿海尤其是香港,而通常認爲黃大仙傳記最早見於《神仙傳》,因此呂鵬志教授特別面向香港朋友重申了他們對黃大仙研究的新觀點——黃初平傳最早的出處是《五符序》。《五符序》與《神仙傳》最大的不同在於,《五符序》將黃大仙服食的松脂、茯苓方與靈寶天文結合起來,靈寶五符天文中隱含著幾十種服食方,松脂、茯苓方是其中之一,而黃大仙成仙的關鍵是服食此方,這就深化了黃大仙信仰的內涵。呂教授進一步指出,靈寶天書觀是道教的核心信仰,古靈寶經認爲道教的信仰、道術、儀式、戒律等的來源都是神聖的靈寶天書,黃大仙成仙的關鍵松脂、茯苓方與道教的天書信仰有密切關係。
最後,本場講座的主持人謝孟謙分享了他的三點感想。第一,接續羅爭鳴教授的觀點,關於黃大仙叱石成羊的神通,簡單使用弗雷澤《金枝》“接觸律”來分析有所不妥。黃大仙不是巫,他服食松脂、茯苓而成仙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作爲支撐,這一系統對於成仙的原因,成仙後可擁有的神通都有所說明。第二,黃大仙是香港近代流行的扶乩道堂的主位神,但其真身是道教神仙黃初平,擁有道教傳統。乩文稱黃大仙“前世幾生修得來,故得金華洞裡住”,即認爲他本人有特殊因緣,因此可以成仙,並未說明爲什麼成仙。楊同學的報告分析黃大仙服食松脂、茯苓方成仙的關鍵是靈寶天文,這在普濟勸善的時代很特別。當前的黃大仙信仰勸人遵守仁義禮智信,社會性較強,但要在多變的社會中維持自己的神格,還需要加強對道教本身的理解。第三,如果機會成熟,楊同學和呂老師可以面向香港黃大仙信眾作一次報告,從宗教學的角度,爲信眾講述黃大仙以前的歷史、成仙訣要,他們也會得益。
(來源:楊利萍、楊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