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週六雲端道書《真誥》校讀會” 第三卷紀要

来源:朱舒楊 时间:2024-12-03

 “週六雲端道書《真誥》校讀會”第三卷紀要 


      20241019日至112日間,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六雲端道書《真誥》校讀會”第場在ZOOM視頻會議室舉行,領讀人為博士研究生趙允嘉同學,呂鵬志教授在重難點處予以補充

图片1.jpg

      這三週的校讀會與之前不同,呂老師對讀書會的內容與進度都進行了調整:①放緩閱讀《真誥》的進度,本學期讀《真誥》1—8卷,下學期讀9—16卷;②推進對其他上清經的學習,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巨著《道教史上的上清降授》(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第2冊第18頁著錄有34部A類上清經,計劃本學期學習前17部,下學期學習後17部,如有餘力,也可以學習第22頁著錄的B、C類經。

因此,在進行《真誥》第三卷讀書會期間,參會師生除了延續此前對《真誥》的學習方式(逐字朗讀《真誥》原文,概括段落大意,討論相關問題,點校補正,考釋語詞,翻譯段落,等),基本完成了对《真誥》第三卷的校讀,還運用法國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美國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等國際著名道教學者的研究成果開啟了學習其他上清道書的門徑,對上清道書有了初步了解。

現對校讀會重點內容總結並舉例如下:


一、研究方法講解

呂老師通過前揭賀碧來著作的“導論和介紹”(Introduction et presentation)部分向同學們講解了該書研究上清經的四個方法,即鑒定上清經、復原上清經、對上清經進行分類、考定哪些書著錄和引用過上清經。

呂老師重點講解了賀碧來如何鑒定上清經。她鑒定上清經的依據有八:一是《上清大洞真經目》;二是文體與特定術語;三是神系,上清經的神靈文官較多,且天師道中出現的鬼神官將在上清經中完全不見;四是強調個人修行,在修行方式方面尤其重視存思;五是天師道術語在上清經中完全不見;六是年代,上清道書降授的年代在公元364—370年,靈寶經在上清經之後出現,若經書中出現靈寶經的術語,則非早期上清經;七是上清經對佛教術語與觀念的引用僅停留於表面,許多都偏離了原意;八是用《登真隱訣》等道書引文進行對照分析。

二、卷三內容提要

卷三開篇介绍了東宮靈照夫人。她是北元中玄道君李慶賓的女兒,太保玉郎李靈飛的妹妹,居住在方丈臺的第十三座朱館。她身著紫色錦衣,腰掛神虎符,手持金鈴,身邊有兩位侍女。农历365年8月22日,靈照夫人作诗批評楊羲的生活態度,鼓勵他放棄奢華的生活,投身修行。

接著,簡要介紹了王子晉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是周靈王,王子晉是太子。他有一同父異母的妹妹名觀香,道成後被封為東宮中候真夫人。他的兄弟姐妹中有七人得道,其中有五男二女。

之後,多位上清真人就“有待”“無待”的論題以詩歌形式展開辯論。趙同學曾對這組詩進行過深入研究,這部分讨论詳見後文“三、相關問題討論”。

9月3日至25日,右英夫人與紫微夫人多次以遨遊天界之樂與返老還童之妙吸引許謐,並催促許謐盡快摒棄世俗的羈絆,入茅山與右英夫人偶景、修行,追求真正的逍遙,否則就會失去與右英夫人共同修行的機會,也就無法長生成仙。12月3日,許謐對右英夫人的誥語表示讚美,將其書寫出來佩戴在身上。

10月15日至20日,右英夫人再次督促許謐,如轉述其他高位真人在西王母處吟唱的詩歌,託楊羲代以轉達,或直接作詩與許謐,等等。紫微夫人也督促許謐要懃於學道,並指導許謐存思。11月9日,許謐給右英夫人回信,用謙卑的態度感謝真人的降誥為他的修行指明了方向,並表示他一直在懃勉修行。

12月1日,南岳夫人督促許謐修道,昭靈(靈照)夫人督促許翙修道。右英夫人產生了放棄許謐的想法,在許謐回信(書信內容已逸失)後,於12月14日表示滿意。12月16日,右英夫人揭示了許謐前世薛旅的事,薛旅性情仁善,但耽於男女之事,誤了修行,這一世投胎到許家,右英夫人希望他不要重蹈覆轍。12月17日,眾真雲集,讚頌長生。之後,插入兩首闡釋《洞真太上神虎隱文》的詩歌,降誥真人不明。約在12月中旬,許謐答覆降誥的諸真,感謝右英夫人對他的關照與諸真對他修行的指導,並對前世的教訓有所回應。

三、相關問題討論

本卷校讀會提出多個問題,下面以對“有待”“無待”組詩的討論和對“形神觀”的討論為例。

1. “有待”“無待”組詩即《真誥》卷三“駕欻敖八虚,徊宴東華房”至“右從‘駕欻’來有十一篇,有兩手寫”,趙同學的碩士學位論文以此為研究對象,指出這是一組以“有待”“無待”為討論辯題的詩歌,其中蘊含著上清道派的精神追求,上清仙真藉此吸引和勉勵許謐修行。

呂老師帶領大家閱讀了賀碧來著作第一冊第十一章“上清經中的成仙與救度”(L'immortalité et le salut dans le Shangqing),點出“有待”“無待”組詩的主題來源於《莊子》。賀碧來認為,《莊子》中的“有待”是相對主義與不完美的象徵,如列子御風而行便是“有待”的表現,而“有待”是比“無待”低級的。賀碧來翻譯了組詩中的幾個詩句並加以闡釋,她的結論是,在《莊子》中較為低級的“有待”(如列子所依靠的風)正是上清道派藉助道術(如仙人的車駕)而使精神飛昇的象徵,組詩是對《莊子》嘲弄式的回應。

趙同學認為,賀碧來對“有待”“無待”組詩的理解是與《莊子》互相參照而得出的,並未立足於《真誥》的文本內容,忽略了《真誥》的故事背景。《真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經,當時玄學清談之風盛行,士人好辯論,而這組詩中的上清仙真正如當時士人一般,圍繞某一辯題展開辯論,未必就是認同自己的辯題。

“有待”“無待”組詩引出了許多問題,如組詩中是否體現《莊子》“齊是非”的觀念、上清仙真的精神境界是否達到了“無待”等,值得今後繼續討論。

2. “形神觀”主要體現在右英夫人轉述其他高位真人在西王母處吟唱的、希望楊羲代為傳達給許謐的詩歌中。

太虛真人常吟詠曰:觀神載形時,亦如車從馬。車敗馬奔亡,牽連一時假。哀世莫識此,但是惜風火。種罪天網上,受毒地獄下。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詠曰:神爲度形舟,薄岸當別去。形非神常宅,神非形常載。徘徊生死輪,但苦心猶豫。

小有真人王君常吟詠曰:失道從死津,三魂迷生道。生生日已遠,死死日已早。悲哉苦痛容,根華已顛倒。起就[上劫下令]落生,焉知反枯老。

以去月秋分日於瑤臺大會,四君各吟此言,以和玄鈞廣韶之絃聲也。(十月告云去月如似是九月南,秋分必在八月,則去月自爲通乎耳。)

十月十五日,右英夫人說此令疏。

呂老師用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Thomas E. Smith著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Part One: Setting Scripts and Images into Motion、韓吉紹《〈劍經〉與漢晉尸解信仰》三種學術成果論述了道教改編佛教詩歌為己用的情況。形神論是佛教與道教之間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佛教持“形盡神不滅”論,將神與形看作兩回事,認為得解脫的道路是修養精神、自己覺悟,最終達到達到神與形離,脫離輪回,涅槃寂滅的境界;而道教認為得解脫的道路是肉體成仙,神與形不相離。但上清道派重神輕形,如何解釋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趙同學認為,上清道書中,人與仙界線分明,人修行成仙,從人間到天界,是從較為低級的狀態提升至較為高級的狀態。在秉持這種觀念的基礎上,對佛教詩歌加以改變、嫁接,並不矛盾。由是,呂老師談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現象,並強調做研究需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


     四、點校疑誤補正

趙同學對前文“三、相關問題討論”所提及的右英夫人轉述的詩歌(“太虛真人常吟詠曰”至“焉知反枯老”)作了校勘:

“起就[上劫下令]落生”句,《諸真歌頌》《雲笈七籖》作“起就零落塵”,《墉城集仙錄》作“起就零落坐”,《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作“起就零落座”,俞安期校本校記作“坐”。“座”與前文“起就”這一動詞相連,從邏輯上更為通順,故“起就零落座”義勝。

“以去月秋分日”句,注釋“十月告云‘去月’,如似是九月,(南)秋分必在八月,則‘去月’自爲通乎耳”。“南”,俞安期校本與韋興刻本都作“間”,趙益改作“而”,用“而”字更能文從句順。“乎”,俞校本與趙益都作“呼”,此處“去月”是對此前月份的統稱,即“通呼”,故“呼”義勝。

五、疑難詞句考釋

紫微夫人描述天界的盛景:

龜闕鬱巍巍,墉臺絡月珠。列坐九靈房,叩璈吟太旡。玉簫和我神,金醴釋我憂。

呂老師指出,“九靈”即西王母。《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籙》即是以西王母稱號命名的籙,其中有言:“西王母以開皇元年正月上寅之日,乘虛汎靈,逸遨九霄,靜齋龜山,上登自然流精紫闕金華瓊堂,遊觀北窗,朝禮玄文,瞻崖思靈,心想上真。於是妙感玄覺,丹心表明,時忽有天真大神,挾日帶月,項負圓光,從群仙羽蓋,乘飛輿紫雲九精流霄,垂跪王母前稱:九天鳳宮領仙王,姓上玄,字開明,奉元始天王命,使齎九天金書紫字青金丹皇之文,降授於王母焉。錫號西元九靈上真仙母,封西龜之嶽。”這段話描述了西王母得受經文的場景,並點明她的封號為“西元九靈上真仙母”。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謂“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臺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亦可為據。


六、疑難段落翻譯

本卷的校讀會未對《真誥》作白話今譯。呂老師分享了博士研究生張晨坤同學正在研究的《茅君內傳》中的一段:

王母命諸侍女作樂,歌玄雲之曲曰:大象雖雲廖,我把九天戶。披雲汎八景,倏忽適下土。空同[成]玄音,至靈不容冶。大帝[唱扶宮],[何]悟風塵苦。頤神三元中,納精玉闕下。遂乘萬龍椿,落鳳盻九野。

並附上異文:

“大帝[唱扶宮],[何]悟風塵苦”,《漢武帝內傳》作“太真噓中唱,始知風塵苦”。

張同學翻譯,呂老師加以指正、補充。現將譯文整理並修改如下:

西王母命侍女作音樂,唱“玄雲之曲”:大道雖然廣闊廖遠、無邊無際,但我能夠把握最高天的門戶(天地之根)。〔我〕在天界悠遊八方,忽而來到人間。渾沌的道形成天籟,極其靈妙,難以將其冶煉、寫作出來。大帝在〔天上的〕扶宮中歌唱,如何能體悟到人間之苦。在三田之中存思,在闕門之下納精。於是乘坐著由萬條龍牽引的椿木車,如同飛翔滑落的鳳凰一般,俯瞰九州大地。

異文譯為:太真緩唱慢吟,方知人間之苦。



來源:朱舒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