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的道教研究

来源:呂鵬志 时间:2024-12-24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的道教研究 

20241269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舉辦了“‘Future Prospects and Proposals for the Study of Daoism’ and ‘Daoism in Cliffs, Caves, and Inscriptions’ ‘道教研究的前瞻和規劃’與‘摩崖、石窟和碑銘中的道教’)”國際學術會議。會議由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教授和李福(Gil Raz)教授聯合主持,本人應邀在線上參與了此會,並在“The State of Daoist Studies(道教研究狀況)”小組會上以“Daoist Studies in Sichuan(四川的道教研究)”為題做了報告。現將報告的部分內容公開發表,以饗學界同道。

西南交大中國宗教研究中心是2019年成立的一個虛體機構,成員由海內外研究中國宗教的180位學人組成,包括本校跨院系教師10人、碩博士生10余人。本人任中心主任,巴黎利瑪竇學院院長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任中心名譽主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監教授柏夷教授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與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兄弟單位比較而言,本中心的特色是側重研究道教儀式和道教經典。近年我們開展的教研活動有力地推進了這兩個領域的研究。事實上,道教的經典和儀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兩個領域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道教認為經典是儀式的神聖來源(如古靈寳經聲稱自然齋、黃籙齋分別源出靈寳天文經典《上元金籙簡文》《下元黃籙簡文》),另一方面,在道教經典之中又以儀式文獻所佔比例最大(據法國道教學者施舟人統計明《道藏》有超過一半的經典屬於儀式文獻)。

(一)道教儀式研究

1.課程

2020年春季學期,由於新冠疫情爆發,我召集海內外同行專家學者開設了“道教儀式”線上課程(課程報導及各講紀要發表於《弘道》2020年第2期、2021年第1-4期,亦連載於《神州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通訊》第1-10期),由勞格文教授開課致辭。課程吸引了來自歐美、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高等院校(如牛津、哈佛、早稻田、北大、復旦、臺大、港大)、科研院所(如中國社科院)的師生及道教界人士近400人旁聽並參與課後微信群討論。該課程第一年為直播,此後每年春季學期都通過網路播放課程錄影,並組織海內外學人參與研討,迄今已有1000多人聽過此課,冷門絕學道教儀式已被這門課程“炒熱”。

2.研討會

 

2021年10-11月,我召集舉辦了“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線上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見《神州研究——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通訊》第6期會議手冊專輯和第7期會議紀要專輯)。會議得到了主辦單位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合辦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由香港嗇色園黃大仙祠獨家贊助。這是我繼2011年香港大學“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比較視野中的道教儀式”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後第三次負責籌辦道教儀式學術會議。本次研討會創造了全新的會議形式,也就是長達一個半月的線上會議,相當於將傳統的研討會變成了系列講座。這個十分特別、史無前例的馬拉松式會議促進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包括學術觀點的交流、研究資料的交流、研究方法的交流、學界和教界的交流,在國內外學術界都產生了影響(參見呂鵬志、趙允嘉《“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本土宗教研究》2025年即將刊出;酒井規史《“‘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參加報告記》,載日本道教學會會刊《東方宗教》2022年第140號;國際學術期刊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2022年第8卷3期為“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專號,本人擔任該刊編委及本專號客座編輯;呂鵬志《“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總結發言》,載香港道教學院主辦《弘道》2022年第1期)。

為了繼續推進道教儀式研究,本人正與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黃建興教授商議,於明年10月在福州合作召集舉辦“道教儀式與閩台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3.出版物

本人近期準備出版道教儀式史著《中古道教儀式研究》,這是我二十年磨一劍的大部頭著作,全書逾百萬字。書稿內容提要如下:根據公元五世紀以降各個法位道士所受儀典名目,中古時代道門內部最重要而且比較流行的基本儀式類型包括朝儀、傳授儀、齋儀、醮儀、章儀。本書採用文獻學、歷史學和宗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五種基本儀式類型的典型個案或系列個案做了精詳深廣的考證研究,同時也選擇了三種非基本儀式——驅邪、召神、供養的典型個案予以考論,以方便讀者辨別區分基本儀式和其它儀式。本書從形式上梳理了紛繁複雜的道教儀式,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中古道教儀式的基本面貌和歷史演變。全書以微觀研究、分析研究、具體研究為主,以宏觀研究、綜合研究、概括研究為輔,與本人的另一部斷代道教儀式史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中華書局,2008)在觀點、方法和材料上均相輔相成。(《中古道教儀式研究》一書的目錄、導論、結語詳見呂鵬志演講稿《中古道教儀式的基本類型和歷史演變》,載《弘道》2024年第2期,第1-22頁。)

本人近年來與勞格文教授共同召集海內外學者深入調查研究現存道教儀式,並合作主編《道教儀式叢書》。這套叢書由臺灣新文豐和香港嗇色園聯合出版,由嗇色園獨家贊助,迄今已出版4部8冊,目前正在準備兩部新的叢書書稿——《文武佛道:廣東省英德市黃花鎮溪村醮儀資料彙編》(David A. Palmer、謝孟謙編著)、《冀東南地方道教儀式傳統及文獻研究》(羅丹、徐天基編著)。此外,中心負責策劃的《中國宗教研究特刊》(臺灣新文豐和香港嗇色園聯合出版)主要出版有關中國宗教圖像或圖錄資料的彙編及研究成果,已出版范華(Patrice Fava)著《湖南道士和法師神化——新化縣道教神像微觀歷史》,下一部將出版范華著《通天之道——湖南道教神像的藝術和人類學研究》(中譯版)。這兩部著作也屬於道教儀式田野調查成果。

(二)道教經典研究

1.課程

 

2020年秋季學期,由於新冠疫情仍未消停,敝中心面向全球學人開設了“中國宗教文獻”線上課程。與網課“道教儀式”一樣,以後每年秋季學期在線上播放授課錄像和討論錄像,迄今海內外至少逾千學人旁聽過這門課程。中心邀請柏夷教授開課致辭,課程由專家學者講解早期中國宗教文獻(即《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後漢書·祭祀志》三部史志)、三教文獻(儒教文獻包括《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礼记·祭统》《仪礼·士丧礼》,道教文獻包括天師道經典《度仙靈籙儀》、上清降誥《真誥》和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佛教文獻包括幾部漢譯佛經和中土著述)和其他不同類型的中國宗教文獻(包括宗教傳記資料、宗教考古資料、宗教田野資料)。這門課程的一大特色是在第一講導論中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宗教文獻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文獻學、歷史學和話語語言學三門學科的研究方法,並以拙文《敦煌寫本P. 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校補解題》為例做了詳細闡述。中心的大部分碩博士生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掌握了道教經典的研究方法,同時還開闊了視野,對其他中國宗教文獻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瞭解。

2.相關學術活動

(1)“早期道教經典研究”工作坊:2019 年 4 月舉辦。這是一次頗有創意的學術活動。工作坊以系列前沿學術講座的方式進行,講座由柏夷教授領銜主講三場,並由國內該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王家葵、周作明、王皓月、孫齊、呂鵬志等各主講一場,最後圍繞道教經典研究方法展開綜合討論。

(2)“老莊與上清經”暑期讀書會:2021 年暑假期間,中心在線上舉辦了四場讀書會。分別是:細讀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前三章;《真誥》選讀;細讀《莊子·逍遙遊》;《靈書紫文上經》選讀。舉辦讀書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同學們閱讀、校勘、註釋、翻譯道教文獻的能力,進而掌握研究道教文獻的基本方法。本場讀書會之後,薛聰、廖文麗、呂鵬志合作撰寫並發表了論文《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前三章補正》,廖文麗在讀書會的基礎上完成了碩士論文《用話語語言學校讀〈莊子·逍遙遊〉》。

(3)“《無上秘要》研討”寒假讀書會:2022年1月線上舉辦。閱讀的主要文獻是北周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中華書局點校本),精讀《無上秘要》目録、卷四至卷六,選讀卷七十八至卷一百。讀書會的形式是學生預先閱讀相關内容,並對一些疑難詞句進行考釋,讀書會上由老師講解經典原文並對學生的考釋進行 講評和補充,目的是通過《無上秘要》全面瞭解中古道教的信仰與實踐,以及道教與道家哲學的關係。

(4)“天師道經典”讀書會:2022年春季學期,在中心內部舉辦,每週一次。我們將影印自涵芬樓版《道藏》的五十多部天師道經典與幾部輯佚的天師道經典合編成《漢唐天師道經典合集》,作為讀書會的主要閱讀材料。又選擇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下冊附錄“南北朝天師道考長編”,將其作為天師道經典的導論文章,重點閱讀,補正其中存在的誤漏。我們細讀了《陸先生道門科略》《老君音誦誡經》《玄都律文》等天師道經典,合作撰寫了多篇論文(如呂鵬志、楊金麗《楊聯陞〈老君音誦誡經校釋〉補正》,楊金麗、呂鵬志《〈陸先生道門科略〉考釋》)。

(5)“《大道家令戒》精讀”暑期讀書會:2022年8月線上舉辦。本場讀書會由李澂同學在呂鵬志教授的指導下、主要參考美國著名漢學家柏夷Early Daoist Scriptures 書中相應章節,以精讀的方式講解早期天師道經典《大道家令戒》。本場讀書會之後李澂同學不僅在《世界宗教文化》發表了譯文,還以《大道家令戒》作為碩士論文選題。

(6)“《真誥》與古靈寶經”系列講座:2023年7月10日,西南交通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和本中心在該校九里校區合作舉辦了“《真誥》與古靈寶經”系列講座。系列講座以東晉中葉上清降誥《真誥》與東晉末劉宋初的古靈寶經為主題,每一主題各兩場講座,柏夷教授和盧仁龍先生主講《真誥》,我本人及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薛聰主講古靈寶經。講座之後設置綜合討論環節,由與會專家共同探討道教經典的研究方法和早期佛道關係對於道教研究的意義。

(7)“早期道教研究”雲端系列講習會:2023年秋季學期,在中心內部舉辦,每兩週一次,共計八次。其中六次與道教經典相關,包括薛聰主講“用話語語言學校讀帛書《老子》舉隅”、趙允嘉主講“《赤松子章曆》解題考論”、楊金麗主講“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論文“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靈寶經溯源)述評”、呂鵬志、薛聰主講“靈寶齋之發端——《靈寶三籙簡文》輯考”、薛聰主講“許理和(Erik Zürcher)論文 “Buddhist Influence on Early Taoism: A Survey of Scriptural Evidence”(佛教對早期道教的影響:經文證據稽考)述評”、楊金麗主講“《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合校考釋”。

(8)“道教的經典與儀式”雲端系列學術講座:2024年春季學期,本中心和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合作舉辦,共10講。與道教經典相關的講座有4講,包括楊金麗主講“《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趙允嘉主講“江西現存道教上章儀訣抄本《章秘雲路》解讀”、薛聰主講“《赤松子章曆》新探”、Tyler Feezell主講“Hymns and Mythology: Pacing the Void in Lingbao Scripture and Ritual(古靈寶經中的步虛)”。這個系列講座的特色是“三化”,一是國際化,二是年輕化,三是輕鬆化。

 

(9)“週六雲端道書《真誥》校讀會”:2024年秋季學期,在中心內部舉辦。讀書會將持續一至二年,最終目的是在讀書會基礎上出產一部集體著作《〈真誥〉校釋譯論》。在讀書會開始之前,我為中心師生做了題為“上清經的深度整理與研究”的學術講座,作為《真誥》校讀的導論。講座內容包括:上清經概論、深度整理與研究上清經的方法、賀碧來《道教史上的上清降授》及其“《真誥》解題”、道書《真誥》校讀示例。

(10)除上舉學術活動之外,中心成立前後我們舉辦了十幾場單獨的學術講座,其中也包括與道教經典相關的講座,如王家葵“《周氏冥通記》解疑”(2018年)、柏夷“《真誥》有待無待歌詩解讀”(2022年)。

(11)中心準備在近年舉辦兩個與道教經典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一是“中古道教和佛教的經典、儀式與圖像”,二是“道書《真誥》與上清經”。

3.擬出版著作

中心擬出版本人與薛聰、楊金麗、趙允嘉三位博士生合著的大部頭書稿《早期道經新探》,書名參考借鑒了柏夷教授的名著Early Daoist Scriptures。全書除導論之外,擬收入五組道經研究論文,包括老莊研究、天師道經典研究、上清經研究、古靈寶經研究、道教類書研究。目前書稿已完成80%。

4.擬出版譯著

已故法國漢學家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1984年出版的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道教史上的上清降授》)是研究上清經的扛鼎巨著,被譽為“monumental work”(紀念碑式作品),但迄今沒有英譯本和中譯本。本人近年與西南交大外國語學院張粲副教授和我的學生正在合力將此書譯為中文,以供全球學人參考引用。此書分兩大冊,第一冊是上清經通論,分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上清經的淵源、貢獻和影響。第二冊是對140多部上清經的分類解題,篇幅頗大。

另外,我們還計劃出版譯文合集《西方道教經典研究論集》。這部譯著與前揭合著《早期道經新探》完全相應,將選譯歐美學者研究老莊、天師道經典、上清經、古靈寶經、道教類書的代表性論文近20篇。

5.博士論文

從明年起,我在西南交大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學方向招收的幾位博士生將陸續畢業,他們的博士論文都研究早期道教經典。且羅列如下:楊金麗《靈寶戒經校釋考論》、張晨坤《〈太元真人茅君內傳〉輯校研究》、薛聰《〈無上秘要〉新探》、趙允嘉《上清諸真傳整理與研究》。如題目所示,這些博士論文的共同點是綜合運用文獻學、歷史學和宗教學的方法研究早期道經,它們都納入了中心目前的研究計劃“唐前道教基本經典的深度整理與研究”。

6. 研究計劃

“唐前道教基本經典的深度整理與研究”是中心近年開展的一項大型集體研究計劃。本課題將對唐朝以前問世且被歸入《道藏》“三洞”“四輔”七大部類的基本經典做高水平整理,即準確標點、精密校勘、完整輯佚、詳細解題,且在此基礎上選譯、選注十分重要但又深奧難懂的道經全文或部分段落(如序文、詩歌)。最終目標是根據課題成果建立道教經典資料庫,供全球學人參考利用。在深度整理的基礎上,本課題將綜合運用文獻學、歷史學和宗教學的方法,對這些經典做精詳的考證研究。

    目前,隨著中國古典學蓬勃興起,道教研究也迎來了新的機遇。正如山東大學文獻學家杜澤遜教授所言,“漢朝以來,古典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經部、史部、子部、集部、佛藏、道藏六大部類典籍。今天的中國學科門類,中國古典學涉及古代文學、語言文字學、古代歷史、古代哲學、古代藝術、古代科技、古代宗教等門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見公眾號“校經處”推文“西方古典學和中國古典學”)也就是說,我們的道教研究完全可以納入中國古典學的研究範疇,絕對不會被時代淘汰。

在新興學科中國古典學的大框架之下,我個人認為,本中心今後可以進一步開展對道教文獻尤其是道教儀式文獻的深度整理與研究。我們還可將文獻研究與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技術相結合,以便为学人提供可靠善本资料、权威参考著作及扎实先进的道教经典研究范例。這將有助于全球学术界和宗教界精准认识和了解中国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澄清人们对道教的各种误解,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本中心不只是局限在上述道教儀式和道教經典兩個研究領域,而是在傳統中國宗教的寬廣視野中開展研究。正如中心網站(cscr.swjtu.edu.cn)的中心簡介所言,本中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儒、釋、道三教和民間宗教這四種傳統中國宗教,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宗教的文獻和歷史、中國宗教的信仰和活動、宗教與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宗教。中心的基本宗旨或原則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始至終站在國際學術前沿,採取多角度、跨學科和比較研究等方法,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並重,融匯傳統和現代,溝通中國和外國。為了踐履中心的基本宗旨或原則,近幾年我與趙川、吳楊、甘沁鑫等幾位年輕同事在西南交大開設了“中國宗教文化”“道教史”“中國佛教史”“道教儀式”“中國宗教文獻”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在國內外學術書刊發表了幾十篇有關道教和其他中國宗教的中、英文論文(如Pengzhi Lü,“The early Lingbao transmission ritual: A critical study of Lu Xiujing’s (406-477) Taishang dongxuan lingbao shoudu yi,”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4.1 (2018): 1-49; 甘沁鑫,《論古靈寶經對般若經中“經台”的接受與改造》,《古典文獻研究》2021年第2期(第二十四輯下卷),第185-210頁;趙川,《道教造像起源新探》,《文史》2022年第3輯,第99-118頁;Wu Yang, “Ritual Ac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Libai (Ritualized Prostration) in Medieval Daoist Rituals,” Religions 14 (2023): 1468),申報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古道教儀式的基本類型和歷史演變”“越南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南北朝隋唐道教造像碑記調查、整理與研究”“中古時期佛道二教儀式交流研究”,我們舉辦的講座、研討會等各種學術活動涉及中國宗教的各個領域,盡力為加強中國宗教的研究添磚加瓦。

來源:呂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