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晚,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2020-2021學年春季學期“道教儀式”線上課程正式開課。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本課程首次以國際研討班的形式在線上開展,講授道教儀式的歷史與現狀,培養研究生閱讀儀式文獻的能力和對儀式研究的問題意識,受到海內外師生和道教人士的一致好評。本學期課程以此國際研討班的教學錄像為主要教學內容,錄像播放完畢後,由主講人或本校教師就錄像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或回答相關問題。課後由預習人在主講人的指導下撰寫課程紀要,並登載在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通訊《神州研究》“教學活動”欄目。
3月3日晚,“道教儀式”課程第一講——“課程導論暨道教正一科儀紀錄片放映會”準時開始。導論課由我校呂鵬志教授與吳楊老師主講,特邀國際道教儀式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勞格文(John Lagerwey)作開課致辭。勞格文教授首先講宗教的“中西二元論”,對比了中國和西方宗教的異同,由此引入儀式在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勞教授認為儀式也是一種語言,是對中國思想的自然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需要依附在一個活的主體上來將其延續發展下去,也就是說中國思想的深層結構深深嵌入在儀式和語言中。
呂鵬志教授用精煉的語言勾勒出道教儀式研究的框架,講明道教儀式的定義、文獻、源流、分類,指出研究道教儀式的意義、方法、內容,並逐一介紹課程大綱設置的十六講課程的課題、主講人與預習人。呂教授表示,道教儀式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思想和意識,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傳統中國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同時,道教儀式自中古時期就大量採納漢傳佛教元素,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廣程度和當前中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歷史文化背景,為它們提供不同角度的文化依據和支撐。最後,呂鵬志教授明確要求,各講主講人和預習人不得無故缺席或遲到,所有參與者不得在課堂上傳播宗教信仰,不得發表任何不當言論。
吳楊老師則對“儀式研究”、“儀式與佛道交涉”兩個主題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綜述,介紹了儀式研究的起源與發展、研究流派與研究新趨勢以及中國宗教研究者的理論回應,梳理了百年來海內外學者對“佛道交涉”特別是“儀式研究與佛道交流”這一主題的研究視角的轉向。
為了使同學們對道教儀式有更直觀的瞭解和認識,此次課程播放了正一科儀紀錄片供大家學習交流。呂鵬志教授分別介紹了《百解符》、《普濟道院經籙科儀》和《陳榮盛生命史暨科儀展演介紹》這三部所播放影片的背景和內容。影片播放結束後,勞格文教授針對“符”字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符”是形而上的字,通常與“諱”聯繫,代表看不見的“神”。此外,勞教授提到中西宗教的差異,即基督教是一個重視傳教的宗教,而道教作法事時則不會向旁人講授所進行的儀式活動的意義和方法。
在接下來的討論環節中,吳楊老師針對紀錄片的內容,分別向勞格文教授和臺灣政治大學林振源教授提出“學界與宗教界的互動關係”以及“臺灣道派在地域上的區分”兩個問題。勞教授認為學者與道長更多的是合作交流、互相學習的關係,他認為田野調查的主要內容就是向道長學習現存道教儀式的內容和方法,這也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林教授從儀式細節上對臺灣道派進行區分,地域的區別主要是“南靈寶、北正一”。
最後,臺南陳榮盛道長的“潁川道壇”再次引起了師生們的討論。在去年的“道教儀式”課程上,許多師生就曾討論過這個主題。薛聰同學轉述了去年呂鵬志教授的觀點:“江西戴禮輝道長的‘顯應雷壇’亦屬於‘潁川道派’,戴家是懷遠人,祖上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武平遷居贛西北,與福建遷臺的陳榮盛道教世家都以穎川郡望作為道派名稱。因此,臺南與江西穎川道派同源異流,可謂‘山川異域,文化同根’。”上海師範大學侯沖教授對這個觀點持不同看法:“潁川”應是以郡望代指姓氏,即陳姓,似不存在所謂的穎川道派。不論是哪裡的穎川傳承譜,所記當只是該陳姓傳承而已。相互之間未必有直接關係。呂教授則據顯應雷壇藏秘訣抄本《正一填籙秘訣》中首列的“西河道派”、“潁川道派”字譜以及戴禮輝道長的奏名“戴化吉”重申了自己的觀點。
課程第一講前後共計178人參與,獲得了海內外師生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