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20時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二講“東漢六朝天師道儀式”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吳楊老師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聆聽課程直播和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視頻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
此次課程主要內容分為“東漢六朝天師道歷史與儀式”以及“文獻導讀”兩部分,課程結束後設有討論環節,供師生交流互動。吳楊老師指出,道教學界普遍認為天師道的產生是道教史的起源。為此,吳楊老師援引學界多位著名學者對道教的定義來說明天師道的重要性,如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教授1977年對“Taoist”的定義:承認張道陵歷史地位,崇拜大道而非俗神,並且進行秘傳實踐的人可以被視作天師道及其追隨者。
為全面把握早期道教發展的背景及其在世俗社會中的地位,吳楊老師分別從教內文獻和教外文獻兩個方面來進行介紹。吳老師指出,天師道規劃了主要分佈在成都平原和漢中盆地的二十四治,加之其完備的教階制度以及相匹配的受籙儀式,這些因素共同維持著天師道教團內部的穩定。
其後,吳楊老師介紹了天師道的發展特點。西晉末年,社會動亂,大批教徒南遷,與江南方士傳統交流融合,產生了上清派、靈寶派等新道派。與此同時,北方天師道在北魏寇謙之的改革下逐漸與上層社會產生交流並隨之發展壯大。雖然天師道在南北朝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儀式實踐仍然延續了東漢以來的傳統。這與天師道的基本信仰有關,天師道認為“天、地、人、神皆一氣變化而成”,這說明天師道所信奉的神靈是由氣化而來,因而造就了天師道儀式革新。南朝劉宋天師道經典《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明確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的口號。吳楊老師認為天師道儀式革新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取消了祭祀或血祭,代之以書面文字的方式與鬼神交流,這是對傳統中國宗教(包括儒教、民間宗教、方士傳統)的重大改革,也是天師道的重大創新。其次,氣化神靈的思想也影響到教衆與神靈的交流方式,其儀式的基本邏輯是模仿世俗官僚體系的溝通機制,以書面文字為人、神交流的手段。
第二部分是重要文獻導讀,為使同學們直觀感受早期天師道儀式流程及特點,這一環節以預習人朗讀原典,授課教師提問的互動模式進行。吳陽老師帶領預習人朗讀《三國志·張魯傳》註引曹魏史官魚豢《典略》、《登真隱訣》、敦煌寫本S203《度仙靈籙儀》、《赤松子章曆》、《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等教內外文獻選段,並和預習人翻譯、解讀重點字詞及段落。其中,吳老師通過《三國志·張魯傳》註引曹魏史官魚豢《典略》區分了天師道儀式與傳統宗教祭祀儀式的異同。接著,吳老師以敦煌寫本S203《度仙靈籙儀》為例,介紹了天師道的上章儀式的流程和章文格式,通過對《登真隱訣》及《正一法文經章官品》相關段落的解讀,介紹了上章的不同功能和特點。最後,吳老師又將《赤松子章曆》與當代道教儀式田野資料結合,介紹了存思上章過程等。
授課內容結束後,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點評道,天師道祭祀的神靈與中國上古傳統宗教所祭祀的神靈明顯不同。首先,天師道信仰的鬼神是道氣化身而來的,基於此,天師道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的口號,即神不飲酒食肉,這就與傳統宗教的“血祭”區別開來,这也是天師道儀式的重大創新和改革。其次,天師道的神靈具有文化修養。對比中國上古宗教的鬼神喜愛“吃燒烤”,天師道的鬼神则喜愛“咬文嚼字”,教徒通過上呈符籙章表來祈福消災。
此外,天師道創造了新的與鬼神交流的方式。祭酒通過“上章”、“授籙”等以書面文字為主要交流方式的形式與鬼神溝通,繼承發展了中國上古宗教以八卦、河圖、洛書、蓍草等為媒介的人神交流方式。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宗教與西方宗教的不同,即西方宗教人神交流方式以語言為主,主要是口頭啟示,反觀中國宗教則以文字為主,主要是書面啟示。
最後,呂鵬志教授通過“出官”這一儀式介紹了天師道最後一個特點,即天師道神職人員可以召役鬼神,這與民間宗教的“降神”不同。民間宗教的巫師降神是請神下降至巫師的身體,鬼神佔據巫師的身體和意志,將巫師的身體作為傀儡來傳達旨意。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精闢地將其總結為:巫師被鬼神控制(controlled by spirits)與道士控制鬼神(control spirits)。
在討論環節,為考察預習人對文獻和參考論著的閱讀情況,主講人吳楊老師首先向兩位預習人提出五個問題:第一,上三官手書與祭祀禮儀有何異同?第二,《登真隱訣》卷下末尾題“右魏傳訣凡五事”如何理解?第三,天師道章文末尾“以聞”有何含義?第四,如何理解《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提到的“六天”、“清約”?第五,結合《太上宣慈助化章》中“道士天地水三官手書籙狀章”,討論三官手書、狀、牒、章的異同。在預習人回答問題後,吳楊老師和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接著,吳楊老師、呂鵬志教授與同學們探討了《大道家令戒》中“決氣”的含義及歐美學者的翻譯,福州厚山道院鄭三罡道長又提出了關於“太歲將軍”從早期天師道至當代道教中形象轉變的問題,呂教授給予了詳細解答。最後,呂鵬志教授根據《陸先生道門科略》總結了本講的重點,再次強調了天師道的三大特點,第一,天師道反對酒肉祭祀,主張書面交流;第二,反對吉凶占卜,主張“任心而行”;第三,反對受控鬼神,主張召役鬼神。這三點正是天師道與民間巫教最根本的區別。
課後,呂教授和吳楊老師在課程微信群中同與課師生繼續討論了“東漢天師道與南北朝天師道史料辨析”、“天師道上章儀式中的‘存思’是否受上清派影響”、“‘六天’與‘清約’的含義”、“道巫之別”、“朱衣玄冠”、“天師道‘三官’信仰的源流”和“天師道‘上章’的儀式創新及章文格式”等問題。这种結合文獻提問,師生交流以及學界、教界互動的授课方式,極大開闊了與課師友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