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20時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三講「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方士儀式」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晨坤、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
方士傳統是道教三大儀式傳統之一,主要由掌握方技術數的方士們舉行,包括傳授、醮祭、養生修仙、驅邪等儀式。呂鵬志教授選取最典型且與其他方士儀式相關的醮儀來作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把時間限定在文獻資料記載最多的兩晉南北朝時期。呂教授首先從《史記·封禪書》中所記載的方士傳統引入,介紹了秦漢時期的方士活動。早期方士們的最終目的和信仰就是追求長生成仙,需要借助鬼神這一外部力量幫助實現,因此祭祀鬼神就是早期方士的重要儀式活動。道教醮儀就出自早期方士的祭祀,所以才有道書中“醮祭”的說法。呂教授講授了“醮”的含義,並區分了“醮”與“祭”的差異,即“醮”的主要特點是敬酒,“祭”的主要內容是向神敬肉。早期中國宗教文獻中,醮和祭常常不加區分,合稱“醮祭”,後來受佛教的影響,開始將二者區分開來。
由早期方士的宗教活動引入,呂鵬志教授隨後介紹道早期方士醮儀是道教醮儀的來源,所謂正一天師立醮之說並不可信。最早的東漢天師道史料並沒有提出「靈寶立齋而正一有醮」的說法,這一說法來自晚出道書(DZ 1221《上清靈寶大法》)。呂教授旁征博引,帶領預習人閱讀東漢天師道教內文獻《千二百官儀》及其南朝改編本《正一法文經章官品》中包含反祭祀的文字內容,有力地論證了道教醮儀並不源自東漢天師道。此外,呂教授還介紹了其他依據,如南朝劉宋天師道經典《陸先生道門科略》和《三天內解經》提出“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以及近幾十年的研究(如Cedzich)表明,上三官手書和上章只是由祭酒與神作書面交流,並不會向神獻酒肉一類的供品,本質上不是祭祀行為,不能由此推斷東漢天師道有祭祀之醮。
隨後,呂鵬志教授介紹南方方士醮儀是早期道教醮儀的主流,主要由《抱朴子內篇》、外丹經和三洞經(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經)這五類道書所記載。呂教授介紹了早期南方方士醮儀的特徵:一是醮、祭不分;二是絕大部分方士醮儀都是與傳授儀或煉丹等方術的實踐結合進行,未出現完全獨立的醮儀;三是醮儀的場地、神位和用品,呂教授將其列為一張表,以便同學們可以更直觀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道書中對醮儀的記載;四是早期南方方士醮儀一般須在醮前擇日並齋戒,而且一般都有完整的儀式程序結構,與中國上古祭祀儀式基本一致,分為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
最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早期方士醮儀的三大流變。流變之一是方士醮祭與天師道儀式的結合,西晉末天師道傳入江南,出現了方士醮祭與天師道上章相結合的儀式。如陶弘景《陶公傳授儀》「授受五嶽圖法」條記載了受五嶽圖的弟子每年舉行的醮祭山嶽之神的儀式,其中添加了天師道的上章儀式。流變之二是靈寶齋中之醮,早期方士之醮被靈寶科儀中的靈寶齋吸收,成為道教齋儀的一個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齋儀的第三個階段即結束部分,醮(答謝餞行)與言功拜表(論功行賞)、投龍簡(祈愿文)合併舉行,古代道士將其稱為“齋後醮”。流變之三是受靈寶科儀影響,大約在六朝後期出現了獨立的醮儀,到唐代逐漸增多,宋代以來尤其興盛,迄今仍然存續未衰。《正一法文經護國醮海品》《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斷殟儀》等書均是記載獨立醮儀的儀典。呂教授認為青城山2018年舉辦的羅天大醮就是受靈寶科儀影響的獨立醮儀,雖然參與演法的經師團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系,但若去除門戶之見,單從儀式的內容來看,羅天大醮的淵源並非來自二者,而是靈寶科儀。
在課後討論的主講人提問環節,三位預習人分別辨析了“祭”、“醮”、“齋”三種儀式的定義,其後,每人又解釋了五處道教儀式文獻中的疑難詞句(如《太清金液神丹經》中的“太清仙王”、《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中“服方寸匕於堂中”、《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齋集、先於私房,燒香束帶說之”等),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作了更正和補充。課程微信群中,呂鵬志教授再次強調課堂紀律及課程群規章。群內師友就佛道交涉、投龍簡的材質、天師道祭酒的來源、“王上”所指代的方位、“道士”與“方士”的定義及聯繫、天師道氣化神明觀念等近十個不同問題展開討論。
本講開始前,微信公眾號“佛研資訊”採訪了著名學者曹凌老師,曹老師在採訪中高度評價並推薦了本課程,他講道:“最近比較值得關注的則有西南交通大學所舉辦的一系列線上課程。這些課程由道教儀式史最頂尖的專家呂鵬志教授主持,請來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學有專長的學者講授自己最得意的研究內容。其範圍也並不限於道教,而是也包括佛教文獻以及佛教儀式等方面。同時它又有鮮明的專註於儀式研究的特色,可謂別開生面。我想這一系列的線上課程會為將來中國宗教史的研究,尤其儀式史的研究培養很多人才,打開新的局面。如果對佛道教儀式的歷史有興趣,從這一系列課程入手應當也可以事半功倍,較快地上手。”
參與本講課程直播和觀看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武漢大道觀組織道眾集體觀看了本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