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道教儀式”線上課程 第四講課程紀要

来源: 时间:2021-03-28

 2021324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四講“東晉末劉宋初融攝天師道、佛教和方士傳統的靈寶科儀”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楊金麗、趙允嘉、閆瑞,聆聽課程直播和錄播的師生逾百人,達到視頻會議室與會人數上限。

呂鵬志教授首先糾正了學界和教界的一個錯誤認知,即靈寶科儀並非南朝劉宋高道陸修靜創造的,而是晉代高道葛洪的從孫葛巢甫在東晉隆安年間(397-402“造構靈寶”時一起創立的。陸修靜整理了葛巢甫所編撰的靈寶經,於元嘉十四年(437)編成《靈寶經目》。日本學者大淵忍爾首先將《靈寶經目》中著錄的經文稱為“古靈寶經”。古靈寶經分為“元始舊經”(簡稱“舊經”,即元始天尊演繹出來的天文或天書)和“仙公新經”(簡稱“新經”,即“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說行業新經”,是敷衍和闡釋元始舊經的一組經典)。靈寶經是“自然天書”。相應地,靈寶科儀也是“自然威儀”,屬於陸修靜將古靈寶經分為十二類中的第七類——“威儀”類,主要是靈寶齋,共分六種。


image.png


隨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靈寶科儀的三種主要類型:一是靈寶傳授儀,主要繼承了方士傳統的秘傳儀式,吸收了佛教的“劫”等信仰和天師道的章表文書;二是靈寶齋,是融攝佛教、天師道和方士傳統的新型齋儀;三是靈寶度亡儀,最早記載在《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簡稱《度人經》),誦唸的核心內容是諸天內音自然玉字,其次是《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妙經》所記載的安靈鎮神、使亡靈死而復生的度亡儀式,融攝了佛教陀羅尼密咒、天師道章文和方士傳統的五行觀念。

呂鵬志教授重點介紹靈寶齋,主要從靈寶齋與其他齋法的差異、靈寶齋的程序、靈寶齋的功能、靈寶齋的源流等方面來全方位考察和分析。根據唐代道教齋儀手冊《齋戒籙》或引錄《齋戒籙》的《雲笈七籤》卷三十七“齋戒部”,齋法就形式來看可分設供齋、節食齋、心齋、持戒齋、行道齋等類別,呂教授將其與靈寶齋逐一對比,著重介紹了靈寶齋與持戒齋和行道齋的關係。靈寶齋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持戒,且所奉持戒條明顯是受佛教影響而所新創的齋法,故靈寶齋也可稱為持戒齋,因常在某些規定的時節持戒,故又可稱為時節齋。靈寶齋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二就是行道,根據古靈寶經《上元金籙簡文》和《下元黃籙簡文》的記載,狹義的行道指“旋行”、“禮十方”的儀節,廣義的行道還包括禮懺或懺悔、轉經或誦經、講經等。從儀式結構來看,古靈寶經《上元金籙簡文》與晚出靈寶齋儀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至十八的記載一致,分為預備儀式“宿啟建齋”(《齋戒籙》中稱為“宿請”)、正式儀式“正齋行道”和結束儀式“散壇言功”三個階段。其中“行道”是靈寶齋的主體內容,故靈寶齋也可稱為“行道齋”。持戒和行道也是靈寶齋區別於其它齋法的特色,二者通常互相關聯或互相結合。


image.png

呂鵬志教授帶領預習人閱讀了自己所整理的《靈寶三籙簡文輯稿》,並依此介紹了靈寶齋的儀式程序。首先是《上元金籙簡文》所載的自然齋程序及儀規,程序主要是朝禮、宿啟、誦經、行道、言功、壇燈,儀規包括預備儀式、穿插儀式、齋壇佈置等。其次是《下元黃籙簡文》所載黃籙齋程序及儀規,程序主要有傳授威儀、立壇、署職等,儀規包括前提條件(即必須經過嚴格傳授、積累功德、遵奉道經才能舉行黃籙齋儀)以及齋壇佈置。呂教授接著介紹靈寶齋按功能可以分為六種,分別是“調和隂陽,救度國正”的金籙齋、“爲同法抜九祖罪根”的黃籙齋、“學士自拔億曾萬祖九幽之魂”的明真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渉學犯戒之罪”的三元齋、“學士一年八過,謝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的八節齋和“普濟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災祈福,適意所宜”的自然齋。

最後,呂鵬志教授介紹了靈寶齋的淵源和流變。呂教授分別從靈寶齋的持戒和行道這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來證明東晉末劉宋初問世的一批古靈寶經借鑒了源出印度佛教布薩(集體誦戒悔過)的漢傳佛教齋法,而又兼融天師道和方士儀式成份,創立了“靈寶齋”這種新齋儀。自從有了靈寶齋之後,朝儀、章儀、醮儀、傳授儀等道教儀式都模仿靈寶齋儀程式,借用齋儀的儀規。

在課後討論環節,三位預習人分別探討了靈寶齋是否源出中國古代祭祀之齋,靈寶齋是否源出天師道旨教齋,八節齋是否源出上清經派道書《登真隱訣》和月十齋是否源出佛教月六齋等四個問題。其後,每人又解釋了五處出自靈寶三籙簡文的疑難詞句(如《上元金籙簡文》中的“三道”和“都門”,《中元玉籙簡文》中“經師”、“籍師”、“度師”,《下元黃籙簡文》中“於都門隨師旋行”等),呂鵬志教授對預習人的回答作了更正和補充。課程微信群中,呂鵬志教授回答了群友提出的相關問題,如道教太歲紀年、道教對佛教“十方”概念的吸納和利用、靈寶壇的演變和壇上神位設置、靈寶天文的翻譯及當代科本讚詞“行溢三千數,時丁四萬年”的理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