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分組討論 紀要:田豔《南嶽神戲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演變》

来源:閆瑞 时间:2021-11-21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分組討論紀要:田豔《南嶽神戲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演變》

2021年11月1日20:20-22:30(北京時間),“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ZOOM視頻會議室舉行了兩場學術討論。下半場《南嶽神戲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演變》由湖南省民協梅山文化研究委員會田豔老師主講,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巫能昌副教授主持和評議,來自海內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五十餘位嘉賓參與了本次講座。

一、     論文發表

田豔老師首先介紹了研究南嶽神戲的緣起。2011年,南嶽神戲被列為衡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的申報文書將其定位為起源於花鼓戲的“馬鐙”,這意味著南嶽神戲屬於衡州花鼓戲。另一方面,當地師公兼學正一,正一教的儀式(如度亡、打醮)比較頻繁,地方民眾大多認為神戲表演屬於道教。南嶽神戲的屬性到底為何?其與花鼓戲、正一教有何異同?在這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田豔老師通過田野調查、口述訪問,結合儀式文本、古籍文獻和前人研究,對現存與南嶽及周邊地區的神戲的內涵屬性、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進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討。

image.png

田老師認為“神戲”來自於南嶽地方民眾對於混元教許願酬神儀式的稱呼,指的是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及其周邊的鄉鎮,從事混元教師公主持的一種許願酬神、祈福驅邪的民間儀式戲劇。“酬神”又稱朝神,是指在許願還願過程中通過舉行祭儀、歌舞、戲劇表演來朝賀酬謝神靈。《大盤洞》是混元教中最出名的戲劇曲目。陽映太、陳興儀的《師道戲〈大盤洞〉源流淺析》認為師道戲《大盤洞》是巫師用以酬神的戲劇,在湘西則稱儺堂戲,是通過師道教儺堂法事程序來酬謝神靈、乞求降福、消災彌禍的戲劇形式。田老師依據前人研究和田野調查認為南嶽神戲的功能是酬神還願、祈福驅邪,主持儀式或從事表演的為師公,載體是师公的混元教。總之,從功能和演出形態來看,神戲(師道戲、師公戲)的戲劇屬性是中國古代巫儺的遺存,屬於儺的範疇。接著,田豔老師從混元教的儀式內容來進一步揭露神戲的內涵。從儀式流程來看,混元教的儀式包括祭祀儀式和戲劇表演兩個部分。從戲劇的角度來看,神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神戲指混元教中大型的含有戲劇表演的所有儀式;狹義的神戲指混元教儀式中的戲劇表演,稱之為儺戲,以及其他與之銜接配合的儀式內容,稱之為儺儀。

接下來,田豔老師介紹了南嶽神戲的歷史淵源。古籍文獻《九歌》、《楚辭章句》、《荊楚歲時記》、《衡州上元記》等皆對巫儺歌舞娛神驅邪有所記載。在地方志中對於神戲的記載更為詳細,明嘉靖《衡州府志》卷四記載了巫者朝賀女神的儀式,掛神圖、供神位、巫者鳴鑼鼓吹角、男扮女裝等儀節與今天混元教和霄儀式朝賀桃源洞女神的做法完全相同。師公的手抄科儀本中記載,混元教又稱元皇教、師教、巫教,但其所學教派源於何時,師公本人也不太了解。根據歷代祖師口耳相傳,當地的混元教是從湖南寶慶府邵陽縣武岡州發派而來,在祖傳抄本《下馬科》中有詳細記載,書中列出了混元教的各類神靈和本壇的歷代祖師法名、生辰。

image.png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混元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不斷吸收調整,出現了兩種新的表現形式:一為混元教與正一教的融合;二為師公和花鼓戲藝人的合作。而這兩方面的發展演變,也體現出混元教和正一教、花鼓戲的異同所在。

南嶽神戲屬於混元教,其主要表演者是師公。南嶽當地的師公和道士可分為:只學混元教的師公,只學正一教的道士,以及兼學混元、正一者。兼學二教的既是師公也是道士,俗稱師道合一(參見呂永昇、李新吾編著,《師道合一:湘中梅山楊源張壇的科儀與傳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嗇色園,2015)。關於混元教與道教的關係,當地師公有不同的看法。專學混元教的師公認為混元教是不同於道教的獨立教派,由太上老君創立。兼學正一、混元二教者則認為混元教屬於道教的一支,是和正一教並列的教派。接著,田老師介紹了混元教的神靈、功能、法名以及表層特徵(如人神溝通、書本文字、服飾裝扮、法壇佈置和儀式內容),以使與會人員能夠更進一步認識到混元教與正一教的異同。田豔老師以南嶽地區的譚金鶴壇和楊國華壇為例說明正一、混元二教結合的歷史並不長。這種二教兼學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學教是教職人員謀生的手段。

在同一壇班內部,正一、混元二教的儀式也逐漸受到互相影響。比如屬於正一教的太平清醮儀式中的造船、遊船、差兵、收兵四會儀節,用混元教來做;屬於混元教的和霄儀式中的拜酬謝章儀式,則由正一教來做。此外,受政治運動的影響,混元教的部分科儀文本被焚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恢復時,除特別重要核心的部分,其他只能用正一教的補充代替,並且這種現象影響至今。

image.png

田豔老師接著介紹了師公與花鼓戲藝人的合作。根據陽映太和陳興儀二位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主家在請師公朝神時,同時也會請花鼓戲藝人來唱戲。混元教在室內的儀式場地為內壇;花鼓戲在室外的表演場地為外壇。當時,師公的社會地位較高,而花鼓戲藝人則反之,常作為“淫戲”被禁,因此,為了求得生存,一些花鼓戲藝人也開始學習混元教,就形成了師公與藝人合流的趨勢。《大盤洞》就是師公與花鼓戲藝人合作的產物,田老師以此為例具體說明了二者結合對於儺儀和儺戲的戲劇化和舞臺化的影響。依據陽映太、陳興儀撰《師道戲〈大盤洞〉源流淺析》,我們可以得知師公與花鼓戲藝人結合的歷史已經超過了一百餘年。現在的南嶽混元教儺壇依然保持著師公與花鼓戲藝人的合作,二者各司其職,師公主持儀式和配合奏樂,儺戲表演則由花鼓戲藝人完成,也有學過花鼓戲的師公參與表演的情況。這樣的混合壇班,有時也參加各種民間的演出活動,包括朝神儀式中的花鼓戲表演。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女性藝人參與儺戲表演,這和花鼓戲藝人加入儺戲表演有很大的關係。目前所知最早參與神戲表演的女性藝人是陳月林,時間在1980年前後。以前男扮女裝反串表演的角色,現在則全部由女性藝人來扮演。

最後,田豔老師對本次報告做了一個小結。南嶽神戲就是元始巫儺文化遺存於當代的一種儀式戲劇,其載體是師公為主體的混元教,儀式內容由祭禱、說唱、戲劇、歌舞等組成,主要功能是許願酬神、祈福驅邪。混元教在明代就已經出現,後來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道教,甚至產生與正一教兼學的情況;師公又與當地花鼓戲藝人合作,促成了舞台劇《大盤洞》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神戲與道教的關係、神戲與花鼓戲的互相影響都可以展開做進一步的研究。此外,混元教從武岡至南嶽的傳播過程、武岡混元教的傳承形態、邵陽花鼓戲《桃源洞》與南嶽神戲《大盤洞》的關係等問題都值得關注和考察。

二、評議

田豔老師的這篇會議論文實為《南嶽神戲:歷史傳承與演出文本》(參見譚金鶴、田彥編著《南嶽神戲:歷史傳承與演出文本》,香港:華夏文化出版社,2020)第一章〈南嶽神戲概述〉的刪改版。在評議環節,巫能昌老師首先對該書內容做了一個大概介紹,指出第三章<唱本>揭示了道教與地方宗教融合的儀式環節,“借地”、“請水”、“押字”等大概屬於道教,“立寨 ”、“差兵”、“造橋”則是混元教的儀式。

評議人巫能昌老師認為,報告處理的是南岳神戲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過程中和其它傳統之間的互動,非常清晰地給我們展現了地方不同文化之間的歷史關係,及其後續影響。主要是兩個維度:南岳神戲和正一(道教內部的經典傳統和地方傳統);南岳神戲和花鼓戲(民間道教和地方戲曲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南嶽地方道法和經典道教之間建立了某種聯繫,如現存混元教科儀文本《下馬科》提到“元皇啟教,道門先天”,分別指混元教和正一教,後面的儀式節次也體現了地方法事傳統和經典道教科儀的結合。報告結合地方志、師承譜系、族譜、傳說等珍稀資料對南嶽地區混元教和正一教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追溯。不過,仍有許多和道教相關的田野文獻未整理出版,期待報告人後續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混元教和儺戲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追溯,因為南宋文獻提到衡州儺戲(蒙倛)時並未提到師公,混元教和儺戲之間的聯繫似乎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師公與花鼓戲藝人的合作則和閩西高腔傀儡夫人戲有點像。福建地區的閭山教包括法師閭山教和梨園閭山教,都拜臨水夫人陳靖姑,均取有法名,很多地方均可以追溯到明代。當代的情况,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傳統互動的情况,比如閩西的傀儡戲班會請法師來畫神圖。早期的情況,限於資料,法師和梨園之間到底是什麽樣的一種關係,並不清楚。田老師的個案將類似的過程展現非常清楚,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最後,巫老師向田豔老師請教南嶽師公是否有祈雨科儀和祖師崇拜的神像刻奉實踐兩個問題。

三、提問與討論

田豔老師首先回應了巫老師的問題,南嶽混元教確有求雨的科儀,有師公到祝融峰請龍神降雨的儀節,但田老師只聽過師公口述,並未得見相關的科儀文本,也沒有將其進行整理。南嶽地處湘中偏東,和湘中梅山在同一緯度,距離江西較近,其祖師崇拜的神像刻奉實踐較少。以倒立的張五郎為例,在南嶽的師公儀式傳統中,掌管兵馬的是鎮壇祖師,他是以木雕的頭像供奉在兵馬壇中,而並非張五郎。張五郎的木雕像一般是在獵人家裡供奉或者師公為獵人家裡舉行相關儀式時才請出來。

image.png

香港理工大學梅林寶(Mark Meulenbeld)老師進一步請教桃源洞和南嶽神戲的關係。田老師看過一場桃源洞與“霄”有關的儀式,“霄”分正、邪兩種。“拔霄”即將“邪霄”送走,“接霄”即將“正霄”迎至家中,這與湘中梅山的“和娘娘”儀式很類似,“和霄”儀式就是專門為桃源洞娘娘神舉行的儀式,戲劇《大盤洞》展示的是桃源洞的神性結構和神靈體系。

image.pngimage.png

香港中文大學呂永昇老師請教了關於混元教法師的服飾問題以及桃源洞信仰的問題。田老師回答說混元教法師的法衣只有“天羅衣”一種,並未包裹頭巾,法師的便服和帽子與道教共用。桃源洞信仰,在南嶽有“接霄”“和霄”的儀式,將桃源洞的三霄娘娘迎接到主家,設立神壇供奉,這與湘中梅山地區大體相同。

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閆瑞向田豔老師請教南嶽神戲是否受正一教影響,以及混元教是否吸收具有正一教特色的授籙儀式?田老師認為南嶽神戲的戲劇表演主要還是師公的傳統,在儀式部分受道教影響較大。现在师道合一的出師儀式,即為師道交融的一種儀式,第一天以正一教的儀式為主,第二、三天以师公的戲劇表演為主。其中有項儀節為“奏職標名”,師公會念誦陰憑、陽憑,在陰憑、陽憑中有師公、道士的職品,會用到天師府的授籙品職。另外,在南嶽譚金鶴壇班,道教自明初開始,至今已傳承十七代,據譚道長介紹,他們家是每過三代就有人會去江西龍虎山授籙,所以他們的祖先有族譜中留下籙名、道名、奏名的記載,其中還有女性學道、取道教法名的情況。

巫能昌老師針對混元教吸收道教授籙儀式的問題進行了補充。清代湘中地區,有一尊道士像可以說明,當時的道士上香遠叩龍虎山,而在當地授籙。隨著時間的發展,道與法互相結合,具有正一道特色的儀式也會被當地宗教吸收,“代香遠叩”是最直接的證明。

(供稿人:閆瑞 校改:田豔、巫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