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Research Output
著作 論文 通訊

許詠晴《〈論語〉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出版

許詠晴《〈論語〉中的喪祭與鬼神觀研究》出版

image.png


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許詠晴

出版社:萬卷樓

出版時間:2020年2月 初版


作者簡介

image.png

許咏晴,高雄市人,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招聘外國人學者,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講師,現爲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儒家哲學、先秦哲學。

 目錄

導論 1

第一章 由《論語》中的喪禮分析喪禮對死者的安頓 1

第一節 《論語》中的「喪禮」界說 1

第二節 瀕死的「禱」 6

第三節 封藏形體的「棺」與「椁」 9

第四節 治喪之「臣」 13

第五節 「精」的安頓──「歸」 15

第六節 小結 17

第二章 喪禮對生者的安頓功能 21

第一節 「哭」 21

第二節 喪禮的情感基礎──「哀」、「戚」 23

第三節 真情顯露的契機──「自致」 27

第四節 三年之喪與生者安頓 30

第五節 小結 42

第三章 喪禮對生者的教化功能 45

第一節 倫理規範的普遍性建構 45

第二節 「三年之喪」與「啟仁」 50

第三節 「三年之喪」與「仁」 55

第四節 小結 66

第四章 《論語》中的祭禮──以祖先祭祀為中心 69

第一節 行祭禮對象的界定 70

第二節 祭禮的準備作業──「齊」 76

第三節 參與祭禮所應抱持的態度 84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論語》中的鬼神觀 101

第一節 《論語》中「鬼神」的意義 102

第二節 鬼神的構造 107

第三節  《論語》對「鬼神」的態度 116

第四節 小結 128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5

作者自序

孔子面對禮壞樂崩的局勢,作為具體倫理規範的禮制淪為僵化的形式,這是孔子所憂心的。禮儀以參與者的真誠情感為基礎,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能夠充分顯露內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觸發真情。一旦真誠,人們面對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時,如果不為父母善理後事,心裡就會產生不安的強烈情感,要求人採取行動,這股源於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倫理規範的起點。

隨著醫療與科技發展,高齡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常態。雖然平均壽命逐漸提升,但死亡至今仍然是人類無法避免的問題。初民社會便已形成圍繞死亡事件的各種生命禮儀,中國古代的禮書與思想家的言行,也記載了古人面對死亡事件所採取的措施與態度。物質生活的富庶使得現代生命禮儀的儀式與分工漸趨精緻,並且配合現代人生活作息、環境保護議題等,現代生命禮儀與古代生命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已經產生重大變化,生命禮儀甚至還能夠客製化。古代生命禮儀繁縟的程序由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或許已不再適用,然而,古代生命禮儀所體現的人文關懷與世界觀,仍然可以為現代死亡議題提供參考。

本書以《論語》中的喪禮、祭禮為中心進行考察,首先藉由考察《論語》中對於喪祭禮儀的相關記載,剖析古代生命禮儀中,喪禮對於死者及生者的處置、影響及功能。喪禮對於死者的處置包含形與精兩方面的安頓;對生者的處置則包含身心兩方面的安頓。現代人與初民社會相去已遠,對於喪禮的起源與精神往往沒有明確的認識,導致喪禮的執行淪為形式化的表演。《論語》中孔子對於喪禮起源的詮釋恰可為今人解惑。在《論語》一書中,孔子對喪禮的產生進行了創造性的解釋,孔子認為喪禮包含對生者情感、心理需求的考量。人類的幼兒難以獨自成長發育,需仰賴父母的照顧。由於父母對子女曾有漫長的身體照護時期,身體的照護形成親子間的情感依賴,未來父母亡故時,子女若不能為父母善理後事子女則會不安,於是便形成為父母服喪的內在動力。因此,《論語》將父母的喪禮視為人少數能夠充分展現真情的場合,若不能真誠面對內心情感要求為父母善理後事則是「不仁」。孔子將喪禮的基礎建立在生理、心理、倫理三層環環相扣的人性結構之上。由此可知,真誠面對內心情感要求即是「仁」的必要條件之一,喪禮在《論語》中可以視為「啓仁」的關鍵事件。

人際間的情感不隨死者形骸的消亡而立刻逝去。面對喪禮後接踵而來的祭禮,《論語》對於祭禮的重視始自齋戒等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並強調參與祭禮的恭敬虔誠,展現行祭者對於死者死生一貫的情感延續。藉由「慎終追遠」的喪禮至祭禮,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貫通,同時顯示了人際情感以及死而不亡的生命延續。《論語》對於喪祭禮儀抱持高度重視,並否定虛應故事、毫無誠敬之意的行禮態度。如果僅單方面強調喪祭禮儀中生者的行為與態度,卻避開或否定行禮對象的存否問題,禮儀的實踐將淪為因循成規,或僅只是生者行為的表現場所。《論語》肯定死者成為鬼神受人祭祀,並且出於對鬼神的尊重,所以與鬼神保持適當距離。但是若耽溺於事奉鬼神或祭祀求福,難免造成後遺症。因此,孔子雖不曾否認鬼神的存在,並且予以尊重,仍不忘提醒學生,應該由學習侍奉父母及生者開始,才能按部就班地妥當地侍奉鬼神。

孔子對於人的生死與德行修養具備系統性的理解,生命禮儀的實踐就是德行修養的練習。《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將生命禮儀的起源建立於真誠情感的基礎上,而真誠是行仁的必要條件,喪禮不僅有安頓死者的作用,同時也具備啓牖人性的功能。現代人雖然已經不再執行古代繁複的禮儀,但藉由對於禮儀立意的認識,猶可得到啟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