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間: | 2020-2021 學年第二學期,每週一第 3- 4節(09:50-11:25) |
---|---|
上課地點: | 犀浦X9239 |
任課教師: |
趙川 |
課程助教: |
【上課時間】1-17週 星期一[3-4節]
【上課地點】犀浦X9239
【任課教師】趙川
【課程簡介】“道教文物與考古”係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所研究生的專業課程之一,課程共32學時,每週一次。課程旨在普及考古學知識的基礎上,介紹道教考古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通過閱讀、討論相關考古學論著,培養從事道教研究的研究生閱讀考古材料的能力,瞭解考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跟古代道教史有關的實物遺存和考古材料,以便將道教經典文獻、人類學田野調查、文物考古相結合,運用三重證據開展學術研究。課程以時代爲線索,主要介紹部分與道教有關的文物考古資料,強調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在道教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並鼓勵學生開展獨立的學術研究。每次課程由兩部分構成:前40分鐘由兩名學生發表閱讀報告,師生討論;再用50分鐘左右由教師介紹相關研究。選課學生期末須提交一篇獨立完成的研究論文。
【分數構成】課堂討論占比20%,閱讀報告占比30%,期末論文占比50%。
參考文獻:
Stephen R. Bokenkamp (with a contribution by Peter Nikerson), Early Daosit Scriptur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Stephen Little, Shawn Eichman,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齊東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録·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Schipper Kristofer,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4;
任繼愈:《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勳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張勳燎、白彬:《中國考古文獻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
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凇主編:《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
游子安、游學華編輯:《書齋與道場:道教文物》,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等,2008年;
齋藤龍一編:《道教の美術》,讀賣新聞,大阪市立美術館,200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Jacques Giès, Kristofer Schipper, etc., La voie du Tao, un autre chemin de l’êtr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2010;
韋正:《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大淵忍爾著,雋雪豔、趙蓉譯:《敦煌道經·目録編》,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
丁培仁:《道教文獻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
【課程安排】
一、課程導論
【閱讀】張忠培:《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7-149頁。
二、先秦時期的宗教遺存
【閱讀】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廟仰韶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105頁;
朱乃誠:《〈元君廟仰韶墓地〉的得與失》,《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第43-55頁。
三、戰國秦漢墓葬
【閱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76-148,第307-551頁;
俞偉超:《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與“晉制”的三階段性》,《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332-337頁;
王煜:《漢代太一信仰的圖像考古》,《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第181-203頁。
四、魏晉南北朝墓葬
【閱讀】韋正:《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76-256頁;
齊東方:《中國古代喪葬中的晉制》,《考古學報》2015年第3期,第345-366頁。
五、漢晉墓葬出土鎮墓陶瓶
【閱讀】張勳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1-331,351-574頁。
六、漢魏兩晉南北朝墓葬出土墓券
【閱讀】張勳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805-1001頁;
小林正美著,王皓月譯:《新範式道教史的構建》,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第1-28頁;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南京淳化咸墅南朝羅氏家族墓地發掘簡報》,《文物》2019年第10期,第4-15,1-2頁。
七、唐宋墓葬
【閱讀】齊東方:《唐代的喪葬觀念習俗與禮儀制度》,《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第59-82頁;
秦大樹:《宋代喪葬習俗的變革及其體現的社會意義》,《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13-336頁。
八、漢唐錢幣與銅鏡
【閱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751-758頁;
程林泉、韓國河:《長安漢鏡》,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156頁;
蘇奎:《銅鏡銘文“其師命長”的考察》,《考古》2009年第3期,第64-72頁;
徐殿魁:《唐鏡分期的考古學探討》,《考古學報》1994年第3期,第299-343頁。
九、唐宋墓葬出土神怪俑與買地券
【閱讀】張勳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1611-1750頁;
魯西奇:《中國古代買地券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76-519頁。
十、元明時期的墓葬及墓券
【閱讀】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26-274頁;
周必素、白彬:《貴州遵義楊粲墓出土地券的年代與性質》,《江漢考古》,2015年第2期,第82-92頁;
彭萬、韋松恒:《貴州遵義播州楊氏土司喪葬制度的考古學觀察》,《南方民族考古》(第14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215-230頁;
周必素、韋松恒等:《貴州遵義市播州楊氏土司墓葬形制研究》,《華夏考古》,2020年第1期,第107-115頁。
十一、古代道士墓與喪葬儀式
【閱讀】白彬:《唐以前道士墓和道教信眾墓研究》,《古代文明》,第7卷,2008年,第247-285頁;
白彬:《山西地區金元道士墓研究》,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23-163頁;
南京博物院:《南京西善橋明代長春真人劉淵然墓》,《文物》2012年第3期,第22-30轉1頁。
十二、南北朝道教造像
【閱讀】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第485-508頁;
Stephen R. Bokenkamp, “The Yao Boduo Stele as Evidence for the ‘Dao-Buddhism’ of the Early Lingbao Scriptures,” Cahiers d’ Extrême–Asie 9 (1996-1997):54-67;
張勳燎:《北朝道教造像研究》,張勳燎、白彬:《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609-753頁;
張勳燎:《北朝道教造像再研究》,氏著:《中國歷史考古學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453-461頁。
十三、隋唐道教造像
【閱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安岳玄妙觀唐代摩崖造像調查報告》,《考古學報》2020年第4期,第579-627,649-672頁;
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下冊,1-223頁。
十四、宋代道教造像
【閱讀】景安寧:《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中華書局,2012年,第235-285頁;
李小強:《大足道教石刻論稿》,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第17-171頁。
十五、道教碑刻
【閱讀】王家葵:《漢肥致碑考疑》,《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2期,第47-51頁;
劉昭瑞:《論肥致碑的立碑者及碑的性質》,《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第48-51頁;
黃展嶽:《肥致碑及相關問題研究》,《考古》,2012年第5期,第59-64頁;
孫齊:《南齊〈隗先生銘〉與南朝道館的興起》,《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6-137頁。
十六、道教宮觀
【閱讀】孫齊:《唐前道觀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22-221頁;
湖北省文物局等編:《武當山遇真宮遺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298頁。
十七、課程總結與學生研究論文報告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師生赴安嶽玄妙觀考察
安嶽玄妙觀第一龕
(來源: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