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道教儀式”線上課程 第六講課程紀要

来源: 时间:2021-04-12

2021472020分,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開設的“道教儀式”線上課程第六講“五世紀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與晉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趨向”教學錄像在ZOOM視頻會議室播放,本講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吳楊老師主講,課程預習人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允嘉、閆瑞、王蔚林,聆聽課程直播的師生近百人,武漢大道觀像往常一樣組織道衆集體觀看了本次課程。


image.png


吳楊老師首先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等級思想與宗教實踐之間的關係,以中國古代“五服”的内容與特點引出道教法位制度。“五服”主要指《儀禮·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居喪服飾、時間及其行爲限制。“五服”的特點有父母有別、親疏有別、男女有別三種。道教法位制度與“五服”相同,皆具有中國本土等級思想的特點。

吳楊老師介紹道,道教法位制度是按道士修學程度授予不同教職的制度,是中古時代形成的重要道教教團制度之一。依照法位之不同,所受法職、道經、戒律和符籙券契有級別之差,教團儀式活動中之先後座次亦會有嚴格區別。法位制度的等級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内容上,吳老師分別介紹了在《正一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正一威儀經》、《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盟威法師喪服儀》中道士所受不同的法位等級,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包含了正一、道德、洞神、洞玄、洞真這幾個分別與道教“三洞四輔”中太玄部和正一部相對應的科目。作爲目錄分類標簽的“三洞”最早見於《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指“洞天”、“洞地”、“洞淵”或相關概念“三奇”,是針對上清經書所做的級別分類,也是古靈寳經“三洞”分類法概念的前身。而以古靈寳經為先導,產生了凝聚道門的意識,如“三乘”、“三十六部尊經”等概念的出現。“三洞”(“洞神”、“洞玄”、“洞真”),指三皇、上清、靈寶三大經派的聯合,作爲修道等級的“三洞”是由作爲經典分類概念的“三洞”的具體實踐衍化。

隨後,吳楊老師介紹了《無上祕要》中所見的南方道教儀式的北傳與南北道教儀式的融合的現象。《無上祕要》題材是類書,按義類品例徵引道經,其材料出自於南方道經(尤其是上清經與靈寶經)居多,所載儀式主要是傳授儀和齋儀。吳老師先後講述了《無上祕要》中與傳授儀相關的品類、傳授儀本身的五個等級、道戒的分類以及齋儀的分類,這些分類都與以上提到的道教法次相關。在《無上祕要》卷三五《授度齋辭宿啓儀品》中記載了「御製新儀」,其不同的規定中法位主體仍然是由十戒、五千文、三皇、真文、上清組成,而法次的不同造成了儀式行道的部分時間長短不齊,且受授不同法次的人具有的稱號也有所不同。法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儀式類型密切聯繫,在中古時期道教儀式有基本的五種形態,分別是朝儀、傳授儀、齋儀、醮儀、章儀,其按照法位區分等級。在與法位相關的儀式中齋儀是最具有普遍性的類型。靈寶科儀中的靈寶齋成了最有影響的道教儀式典範,不僅各個道派或經派都模仿靈寶齋制立相應法位的齋儀,且各個法位的各種儀式類型都效法或仿效靈寶齋儀程序和儀規。


image.png


吳楊老師按照歷史時間順序對唐五代道教儀式的發展進行了介紹。初唐時期,道教義理的發展、政治與宗教的密切互動、成熟的宮觀出家制度等因素都促成了道教法位制度逐漸成熟。這一時期法位制度主要反映在金明七真所著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其内容分爲兩部分:一是道教的義理與活動,用“品”來概括;二是道教的儀式或相關概念,用“儀”來概括。吳老師帶領預習人閱讀了《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中所列舉的十九個法次所對應的名稱以及各個法次需要被傳授的物品。接著吳楊老師介紹了中唐時期道教代表性人物張萬福,其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强調了受法的順序,提出了“法目”的概念,并且從道教神學的角度解釋“法目”的内容和功能,提出了法信的一些象徵性意義。此外,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說》中張萬福還詳細描述了金仙、玉真公主入道過程。晚唐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是杜光庭所著的《太上黃籙齋儀》,反映了齋儀深入到唐代世俗社會之中。杜光庭所著的《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中描述的齋儀過程與《太上黃籙齋儀》所記載内容相似,因此本節課採用前者作爲重點内容進行講解。周西波先生將《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籙拜表儀》與《無上祕要》中的儀式進行對比,發現前者是被省略過的儀節,並且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贊頌和“降五靈衛官,一一稱名受”這一環節,目的是邀請五方真氣和真官到授道者的身中,加强塑造神聖的威嚴和不受邪魔干擾的氣氛。而吳楊老師認爲這是授紫虚籙的儀節,原因有二:一是其主要内容是邀請神官兵將進入自己的身中,居住於自己的身體裏,這符合授籙的基本原理;二是每次邀請都是以“某受”這一環節結尾。


image.png


吳楊老師依據《太上正一閱籙儀》和《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閱籙醮儀》介紹了閱籙醮儀的原理、程序和出奏法籙吏兵。吳老師介紹道,天師道傳統對醮儀的吸收與改造主要體現在《元辰章醮立成儀》和《正一解厄醮儀》,天師道固有的上章儀式原非祭祀,但在東晉南朝時期卻與南方方士的醮祭儀式相結合。劉宋初期問世的上清科範文集《太真科》中已明確提到稱為“章醮”的儀式,因此章與醮實際開始結合時間應當在劉宋之前的東晉時期。此外,兩種不同儀式傳統融合的例子還有“青詞”,其以上章為本色,融入到齋儀中,內容創造受到世俗文學的影響。

最後,吳陽老師以孫夷中的《三洞修道儀》為代表介紹了北宋道教儀式和法位制度的承襲和發展。法次分為初學道、洞神、高玄、昇玄、中盟、三洞、大洞,在此之外另有居山道士、洞淵道士、北帝太玄道士。吳老師分別從正一部、洞神部、三洞部、大洞部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北宋時期法位制度的發展變化。

在課後討論環節,吳楊老師針對本節課內容向預習人提出了四個問題:第一,初唐道士鄧紫陽開創北帝派,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並在唐朝盛極一時,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第二,道教的五種基本儀式類型為章儀、醮儀、齋儀、朝儀、傳授儀,如何分別對應唐以前三個主要道教儀式傳統?第三,分析碑文《龍角山慶唐觀大聖祖元元皇帝金籙齋頌》中的古靈寶經典故。第四,分析張九齡《奉和聖製謁(玄)元皇帝廟齋》中齋的類型。預習人回答問題後,吳楊老師與呂鵬志教授分別對其進行補充說明。接著,三位預習人分別辨析了七處出自不同經典和碑文的疑難詞句(如《唐聖真觀故三洞郭尊師墓誌》中“盟威廿四階”、《玉真公主朝謁譙郡真源宮受道王屋山仙人臺靈壇祥應記》中“八籙三洞紫文靈書”、《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晉唐舊法”、《玄壇刊悟論》中“九州社令一階尚不許入神廟”等),吳楊老師和呂鵬志老師針對預習人的回答進行了更正和補充說明。

課後,呂鵬志老師在課程微信群中指出羅嗣超同學在課上以佛教黑月白月釋道教白黑道的觀點很有新意,但揆諸《三洞修道儀》上下文,白黑道似指天師道的陰陽黃赤之道。群內師友就北宋《三洞修道儀》中「三洞部道士」、「大洞部道士」法位所對應的經籙展開了討論。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根據本節課所講內容在群內展示了一張與大洞法位相關的「畢道券」實物圖,開闊了同學們的眼界。呂鵬志教授表示,「道教儀式」課程大綱配圖使用的是程道長所提供的「上清大洞秘籙第八卷 迴車真圖」即「畢道券」,目的是為了使同學們在學習和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後能夠順利畢業。呂教授順便談道,今年門下有兩位研究生畢業,曹艷紅同學的學位論文為「葛洪《抱朴子》內外篇隱逸思想綜論」楊金麗同學的學位論文為「《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考校解題」,希望兩位同學能夠得到程道長頒發的畢道券,以資鼓勵,並在群內重申了自己對研究生學術/位論文的要求:

1論文寫作的總要求是創新,即論文至少要在材料、方法、觀點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體現創新。若無創新,論文只是低水平的重複

2論文寫作的底線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剽竊、抄襲行為。為此,建議:

1)引用前人觀點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或概括,並註明出處、來源。

2)若行文須原封不動引用前人觀點,則必須用雙引號標識出引用的內容,並註明出處、來源。

3)前人已引用的材料(古籍或今人論著)亦可引用,但必須核查原文內容、標點、版本、頁碼,若前人引用有誤,須糾正錯誤,否則亦視為抄襲。

image.png

“上清大洞秘籙第八卷 迴車真圖”即“畢道券”,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提供


image.png

(武漢大道觀組織道衆集體學習第六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