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呂鵬志教授 開幕致辭

来源:呂鵬志 时间:2022-05-28

各位道長、老師和同學,各位嘉賓:

相信你們已經看到日程安排,都知道我們舉辦的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次十分特別、史無前例的學術會議。我作為主要召集人之一,有必要在會議開始之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會議。

image.png

我首先交待一下會議的緣起和背景。

20032004年,我在法國高等研究學院師從道教儀式專家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做博士後,在勞老師的指導下,我半路出家,研究道教儀式的歷史,寫了一本小書《唐前道教儀式史綱》。2008年,我們兩人又服從命運的安排,同時到香港中文大學工作,我在勞老師的指導下,從半路的半路再次出家,從事道教儀式田野調查,與勞老師合作主編了田野調查資料彙編及研究叢書《道教儀式叢書》。

image.png

得益於勞老師的教導,我一方面初步摸到了道教儀式研究的門徑,另一方面,還學會了籌辦道教儀式學術會議,為推動道教儀式的研究做些功德好事。為什麼我們要積極籌辦會議?原因很簡單,道教儀式是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專深的冷門絕學,研究道教儀式的人太少了,全世界專門研究道教儀式的學者超不過十位,他們太寂寞了,需要開會交流,吸引更多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加入研究隊伍,以使薪火相傳,冷門絕學不絕如縷。

我們辦的第一次道教儀式會議是在2011年。在飛雁洞佛道社的贊助下,我協助勞格文、宗樹人二位教授在香港大學舉辦了“地方道教儀式實地調查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一個創舉是,首次邀請了中國內地鄉村道壇的火居道士到香港參與學術會議。這些火居道士就是《道教儀式叢書》部分書稿的研究對象和合作夥伴,他們的參與直接促成了叢書的問世。這套叢書由臺灣新文豐和香港嗇色園聯合出版,由嗇色園獨家贊助,迄今已出版48冊。

image.png

我們辦的第二次會議是在2015年,我協助勞格文、譚偉倫、蒲慕州三位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比較視野中的道教儀式”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給所有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幾位學者表示期待下一次儀式會議,比如德國洪堡大學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教授每年都給我寫信,表示期盼能再次見面交流。還有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李福(Gil Raz)教授給我寫信,遺憾沒有參加這次會議,希望我記得下次開會一定邀請他。

這些學者期待的第三次會議就是我們現在舉辦的“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本來預定在2019年舉辦,像開奧運會一樣,四年一次,結果因受新冠疫情影響,一直延遲到現在才舉辦。時間拖延太久,好幾位前輩學者,包括德國常志靜教授,因身體原因,非常遺憾不能出席這次會議。這次會議最終能夠辦成,端賴嗇色園黃大仙祠慷慨贊助,香港大學宗樹人教授團隊大力支持,合辦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及參會學者不離不棄。

其次,我要說明一下這次會議的主題。

本次會議聚焦於道教儀式的主要理由是,自古迄今儀式一直在道教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晚勞格文老師的主題演講會對這一點做更詳細的講解,我就不在此囉嗦了。本次會議主題之所以定為“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目的之一就是想揭示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的關係。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都有不少人曾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道教儀式活動,這說明,道教儀式與傳統社會關係十分密切。

然後我想說明本次會議分組研討的議題或內容,主要包括四個:一是道教儀式史(History of Daoist Ritual),有16篇論文參與交流;二是現存道教儀式(Living Daoist Ritual),有11篇論文;三是道教視野中的其他中國宗教儀式(Other Chinese Religious Rituals in Daoist Perspective),有9篇論文;四是藝術、考古與道教儀式 Art, Archaeology and Daoist Ritual),有8篇論文。

image.png

接下來我要介紹會議的形式或組織方式。

考慮到新冠疫情沒有消停、東西方時差、會議時間與個人工作時間衝突、美國感恩節等多種因素,本次會議創造了全新的開會形式,也就是長達一個半月的線上會議,相當於將傳統的研討會變成系列講座。具體來說就是:每天安排兩篇論文的演講,演講時間都安排在東方人、西方人都在活動的晚上或白天;每週一、二、四、五開會,週三和週末不開會,大家可以休整;週末回放當周會議錄像,供未能實時參與的參會學者和其他聽眾觀看。我個人認為,這種安排具有人文關懷,因為不會讓每位參會學者熬夜開會,顛倒正常作息時間。

然後我想說明一下會議的規則。

為了使本次線上會議順利開展,不出任何問題,我們制定了會議規則,美其名曰“約法三章”,希望大家自覺遵守。

1. 基本要求(Basic Requirements

1.1 發言人和評議人提前做準備,不無故缺席或遲到。

我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反對這條規定。如果某一場沒有安排您發言或主持,而您又有其他事情要做,您可以不出席,不用通知,不用請假,完全自由。

1.2 所有參與者不得宣傳宗教信仰或發表不當言論。

image.png

無巧不成書,我們這條規定有道教經典依據。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古靈寶經《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就制定了180條戒律,其中中元品戒第21條是“學者及百姓子評論國事之罪”,下元品戒第25條是“學者及百姓子妄論國家盛衰之罪”,第32條是“學者及百姓子拜禮神鬼之罪”。我和楊金麗同學合撰的會議論文恰好探討了這部經典(參見楊金麗、呂鵬志《靈寶三元齋之出典——〈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合校解題》,論文集第105108109頁)。當然,道經中的這個“學者”是指學道之士,在這裡可以古為今用,一語雙關。

image.png

2. 研討會須知(Conference Notice

2.1 不得洩露視頻會議室的賬號和密碼。

2.2 實名登入視頻會議室。

這兩條規定還請大家配合。

3. 學術規範(Academic Standards

3.1 研討會免費提供或分享的所有資料僅限於內部學術交流使用,不得出售或外傳。

3.2 若發表論著參考引用發言人及參與者分享的觀點或材料,應出註說明。

image.png

image.png

我相信研究道教的學者都知道,道教的一大特色就是秘傳。剛才我提到的道教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上元戒品第50條是,“學者及百姓子洩露天文之罪”(論文集104頁),意思就是,不要將像天書一樣難懂的道書輕易洩露給外人;第28條是“學上道遏斷賢路自取功名之罪”(第103頁),其用意與我們今天反對剽竊抄襲他人成果搶先發表相似。

image.png

我們為這次馬拉松似的學術會議制定這些規定,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開開心心、順順利利地跑完全程。最後,我代表會議協辦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熱烈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指導,多多交流。祝愿會議圓滿成功!借用道教上清經首經《大洞真经》的经文,祝愿各位嘉賓身體健康,三藍羅,波逮臺,天命長,人恆寧!謝謝!

image.png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呂鵬志教授開幕致辭PPT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