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大家好!
馬拉松式的「道教儀式與中國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歷時一個半月,終於順利跑完了全程。我很榮幸擔任本次會議的主要召集人,有機會拜讀、學習了全部47篇論文,全程參與了每篇論文的報告、評議和討論,審閱修改了西南交大和香港大學師生撰寫的20多篇分組討論紀要。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我很樂意今天在閉幕禮上對研討會做一個簡要的總結。
很多人知道道門內部將道教儀式習慣稱為「齋醮科儀」,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齋醮科儀的開幕式、正式儀式和閉幕式都很複雜,單是閉幕式就包含三個大節目:第一個節目是言功拜表,第二個節目是投龍簡,第三個節目是設醮謝恩。
總結發言PPT截圖
我總結發言的內容包括三點,與道教齋醮科儀閉幕式的三個節目正好對應。
第一點想談談本次研討會的成績。感謝參與和支持本次研討會的各方機構和人士,這一點相當於齋醮科儀閉幕式的言功拜表。
大家知道開會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我認為這次研討會成功地實現了至少四個方面的交流。
第一方面是學術觀點的交流。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的主題演講文章“What Daoist Ritual Has to Contribute to Ritual Studies”(論道教研究對儀式研究之貢獻)指出,中國的儒、釋、道三教實際上都將儀式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並指出佛教對道教的影響是原本重視人神之間書面交流的道教儀式增加了誦經、講經、禮懺、讚頌等口頭交流的內容,宋朝以來道教法事又因受內丹、雷法等新道法和密教、民間宗教的影響發生了由文轉武或文武雙全的變遷,這些都是非常精闢的見解。其餘46篇文章,幾乎每篇文章都在個案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例如,中國學者趙川老師在會議論文〈道教造像起源新探〉中首次提出道教造像發端於古靈寶經及其倡行的靈寶科儀,日本學者酒井規史老師在會議論文〈天心正法儀式系統的形成與其發展〉中重新釐清了天心正法文獻資料的年代,並歸納出初期天心正法儀式系統的主要內容和後來增衍的道法,等等。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第二方面是研究資料的交流。首先是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的交流。為了證明各自的觀點,與會學者展示了有關道教儀式的各種原始資料,包括《道藏》經、敦煌道經、科儀抄本、神圖、碑文、考古及藝術資料、地方志、史籍、中土佛教著述、筆記、文集、檔案、報刊、照片、視頻、電影紀錄片等聲像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大致分為教內資料和教外資料兩個大類,也可以按照載體或形式的不同大致分為文獻資料、考古資料和田野資料三個大類。給人印象尤深的是香港大學宗樹人(David A. Palmer)教授團隊收集整理的老撾藍靛瑤儀式文獻,它們既是文獻資料,也是田野資料。我永遠不能忘記謝孟謙同學在會上分享的一張藍靛瑤照片,是團隊核心成員周思博(Joseba Estevez)先生拍攝的。照片記錄的是喪葬儀式中藍靛瑤孩童圍繞在安置家先的寶樓周圍,寫在那些孩子臉上的天真笑容可以讓我們立刻領悟到,度亡儀式可以打通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界限,生者與死者互相得到安慰,死亡不再讓人害怕,甚至可以使人像莊子一樣超越生死,齊同生死。除了原始資料,二手資料中外文研究論著的交流在這次會上也有體現。如上海師範大學曹淩老師在會議論文〈金明七真的經典與教法創造〉中介紹了前人研究道教儀典《三洞奉道科戒》的成果,我給他補充提供了德國洪堡大學常志靜(Florian C. Reiter)教授對這部儀典的英譯研究。
老撾藍靛瑤(周思博拍攝、謝孟謙分享)
第三方面是研究方法的交流。本次會議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可能因為各自的學養背景、學術傳統、研究旨趣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差異。大家各顯神通,展示了研究道教儀式的各種方法。最常見的方法是文獻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和比較研究的方法。我和我的學生比較偏好運用文獻學和歷史學的方法研究道教儀式,在校勘或輯佚原始文獻資料(如古靈寶經)的基礎上,對文獻內容進行深入細緻的解題、考證和研究。香港大學宗樹人教授團隊提出了四種研究老撾藍靛瑤的方法,也就是同時從文本研究、儀式專家研究、儀式表演研究、參與民眾研究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在我看來是對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方法的一種細化,是一種比較客觀科學的研究方法。美國李福(Gil Raz)教授則綜合運用文獻學、歷史學、宗教學和圖像學的方法解讀早期道教主張和反對人物圖像的觀念和實踐及道教造像的起源和發展,討論比較全面深入。法國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教授在運用文獻學、歷史學、人類學的方法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注重探究道教與社會的關係,特別擅長運用筆記小說、文集、地方志、宮觀志、山志、扶乩降筆文獻、善書、仙道傳記、檔案、報刊等記載道教活動史實的文獻資料。還有四川大學張勳燎、白彬教授團隊成員、四川省社科院李遠國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張總研究員,擅長考古實物與文獻資料比較互證,勞格文教授及其弟子林振源、巫能昌教授擅長田野資料與歷史文獻比較互證的歷史人類學方法。還有范華老師擅長影視人類學的方法,他拍攝了十幾部道教紀錄片,其中有關道教儀式的紀錄片可以讓人全程看完并且看懂一場道教法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認為這些方法都行之有效,值得互相交流和借鑒。
第四方面是學界和教界的交流。眾所周知,道教是今天還存在並且在活動和傳承的宗教,學者研究道教有必要跟道士交流。研究道教儀式應當更多地與道長們交流,因為道教儀式包含大量如何實踐的知識,學者只看書本、紙上談兵是不夠的。當然,道長們因書本知識不足和視野限制,反過來也需要參考學者們視野開闊、資料豐富、深入紮實的學術研究成果。可以說,本次研討會就是學界和教界雙向交流互動的極好例證。一方面,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包括香港嗇色園、武漢大道觀等全真道觀的道長,還有中國內地多位散居正一派道長,他們對本次研討會高度肯定並正面評價。嗇色園宗教文化事務委員會主任樊智偉先生來信說,不少嗇色園委員觀看會議錄像後表示,「今次研討會令他們大開眼界,資料非常豐富,很多論題都很吸引」;武漢大道觀程誠金道長極其佩服臺灣政治大學林振源教授、呂燁博士合撰的敕水禁壇科儀比較研究會議論文,說論文討論的很多內容都是他熟悉的法事,很接地氣。另一方面,本次會議有兩篇會議論文涉及道門內秘知識,一篇有關授籙文憑,另一篇有關越南道教儀式畫,我們邀請了湖北孝昌青山古觀崔振聲道長擔任評議人,他做了非常專業內行的點評,崔道長還參與了多場分組討論,分享他的觀點和看法,修正了一些學者的錯誤認識。例如,在法國高萬桑教授講授王靈官信仰的那一場,評議人美國學者莫達夫(David Mozina)老師分享了他在湖南安化調查的正一雷壇結幡儀式,他說上面畫的符形是王靈官天君的心印(秘諱),但會後崔道長告訴我莫老師搞錯了,他說那個是王天君的諱字,叫「好生諱」,王靈官心印的圖形不同,心印和諱字不是一碼事。
莫達夫老師評議截圖
剛才我歸納了本次研討會成功實現了四個方面的交流。這次研討會之所以能為這些交流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取得圓滿成功,要歸功於參與和支持這次研討會的所有機構和個人——
感謝主辦單位: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特別感謝宗樹人教授和他的團隊;
感謝合辦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感謝贊助單位:嗇色園;
感謝55位發表了會議論文的學者,感謝18位致辭、主持、評議嘉賓,感謝列席嘉賓及贊助機構嗇色園列席嘉賓86位;
最後要特別感謝香港大學和西南交大聯合會務工作小組的成員:負責海報製作、視頻錄製等工作的童月(Lunar Tong)女士,視頻會議室主持孫嘉玥、范紫微同學,西南交大負責會議通信聯絡的楊金麗同學,視頻會議室聯席主持和錄像重播的趙光偉、趙允嘉同學,負責鈴聲提示的閆瑞同學。這是兩校某天會務工作安排一覽表,整個會議期間他們每天都要發這個工作表,工作非常辛苦。我代表所有參會人員向他們表示真誠的謝意。
會務工作安排一覽表(11月25日)
第二點,我想簡單談一談本次研討會成果論文投稿發表的安排和想法,在此要特別徵求合作學術期刊的意見,這一點相當於齋醮科儀閉幕式的「投龍簡」。
一方面,為了適應中外學術評價體制,我們將按原計劃推薦一部分論文給幾家合作期刊,恭請這些期刊盡快按照刊物的規定找同行專家評審是否可以發表。已經投稿他刊或願意自行投稿給其他刊物的學者,悉聽尊便。另一方面,為了集中展示本次研討會的成果,我們主辦方希望兩年之後將分散發表於各家期刊的會議論文彙編為會議論文集,交付臺灣新文豐或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到時,我們還要請各位學者聯繫已經發表會議論文的書刊,授權我們在論文集中轉載。
我們還有一個想法,為了讓學術界、道教界有更多的人瞭解我們這個特別的會議,我們準備將西南交通大學電子通訊《神州研究》總第六、七期分別作為研討會手冊、紀要專輯,並希望以後能作為論文集附錄出版。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我想安排一個雲端簡易歡送晚宴,宴請這一個半月以來飛上雲端、參與神仙集會的所有嘉賓,感謝你們為我們舉辦的雲端學術會議加持助力,增光添彩。我講的這一點對應於道教齋醮科儀閉幕式的節目「設醮謝恩」。
我們根據早期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記載的神仙服食方,給大家奉上的雲端晚宴主食是靈寶五符天文和松脂、茯苓。根據這部道經的說法,服食靈寶五符天文和松脂、茯苓有神奇的功效。傳說大禹治水因為過於勞累,差點喪命,是因為服食了天上神仙傳給他的靈寶五符天文而得以屍解成仙。魏晉神仙黃初平(也就是著名的黃大仙)因服食松脂、茯苓變成神仙,能夠隱身變化,坐在立亡,也能夠叱石成羊,讓他放牧的羊群隱藏真身,變成一堆白石,黃初平呼之即起。這個神仙傳說故事與傳說中漢代淮南子「一人得道,雞犬昇天」、唐公房攜同老婆、孩子連同他家房子、牲畜舉家昇仙的故事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松脂 茯苓
作為學者,我們無意在此宣傳宗教信仰,只是想分享一下我們客觀研究道教經典的最新學術成果。這是我和我指導的兩名博士生經過半年多時間深入細緻研究撰寫的論文〈《太上靈寶五符序》所見黃初平傳考釋〉。中外學者都有人研究過五符序和黃初平傳記,但我們的研究有超越前賢的新發現。我們最主要的新發現有兩個:一是發現《太上靈寶五符序》是現存最早收錄黃初平傳記的文獻,不是過去絕大部分學者所說的葛洪《神仙傳》;另一個新發現是黃初平能夠「叱石成羊」的關鍵是服食了源出靈寶五符天文的松脂、茯苓。這兩種密切相關的草木藥具有使人及其相關事物隱身變化的神奇功效。今年正逢會議贊助方、崇奉黃大仙的香港嗇色園成立百週年,我們這篇文章深入挖掘了嗇色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大仙信俗」的道教文化內涵,謹以這項學術成果表達我們對嗇色園的慶賀和感謝。
論文摘要截圖
如果您研究過道教儀式史,還會發現《五符序》是現存最早詳細記載道教醮儀程序的道書。最後,就讓我借用經中醮祝之辭祝願各位嘉賓——
長生久視,靈氣衞護,袄(妖)邪亡命,疫螫不彰,魍魎遠迸,如是受上天之佑,靈氣之助,神長守身,令三尸消去,太帝流恩,衆庶不勝洪濟之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