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志教授主講“早期天師道朝儀及其淵源考論”紀要
2023年9月28日晚上7點,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舉辦的“早期道教研究”雲端系列講習會第二場在ZOOM會議室準時開始。本場主講人爲呂鵬志教授,預習人爲博士研究生張晨坤及薛聰同學,題目爲“早期天師道朝儀及其淵源考論”。
“早期天師道朝儀及其淵源考論”是呂鵬志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古道教朝儀源流考》一文中的一部分,此文將收入呂鵬志教授待刊書稿《中古道教儀式研究》(以下簡稱《中古》,目錄見文末附錄)之中。基於此背景,呂教授首先論述了《中古》與十幾年前的儀式研究代表作《唐前道教儀式史綱》(以下簡稱《唐前》)之間的關係。第一,兩部著作在觀點上相輔相成。《唐前》較爲完整地論述了唐前的道教儀式演變,提出唐前道教儀式的三個主要傳統,即天師道儀式、方士儀式和靈寶科儀。而《中古》則區分出道教儀式的五種基本類型,即朝儀、章儀、醮儀、齋儀、傳授儀,考察它們各自的淵源、形成和發展。此外還論及中古道教其它儀式類型。大體而言,在五種基本儀式類型中,朝儀和章儀出自天師道,傳授儀和醮儀源出方士傳統,齋儀基本上屬於靈寶科儀,靈寶齋乃道教齋儀之祖宗和大宗。第二,兩書研究方法相輔相成。《唐前》是概論著作,以宏觀研究、綜合研究、概括研究爲主,以微觀研究、分析研究、具體研究爲輔。《中古》則爲一系列儀式個案研究匯集而成,採用考據學、文獻分析、形式分析等方法,因此以微觀研究、分析研究、具體研究爲主。同時又借鑒《唐前》,輔以宏觀研究、綜合研究、概括研究。第三,兩書所用材料相輔相成。由於是概論著作,《唐前》運用的教內資料和規定性儀典(即只講述儀式內容而不指明任何具體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儀典)還不夠多。而《中古》多個案研究,廣引教內外相關文獻是題中之義,故二書所用材料可相互彌補。總之,《唐前》對中古道教儀式史做了全面的研究,《中古》則對中古道教儀式史做了深入的研究,二部儀式史著可資互相參證。
在介紹完背景後,呂教授對《中古道教朝儀源流考》一文進行了概述。呂教授指出,道教朝儀源出先秦世俗朝禮,二者在名稱、形式、功用及用具諸方面都有若干近似之處。道教朝儀由東漢天師道始創(《登真隱訣》卷下保存的“漢中入治朝靜法”),後續發展包括東晉上清經派朝儀、東晉末劉宋初靈寶經派朝儀、隋末唐初金明七真教團朝儀三個階段,與道教儀式興起和發展的歷史幾乎同步。中古以後,道教朝儀被合併入靈寶化的齋、醮等其它儀式類型中,或轉變爲靈寶化的常行科儀,發展到後世成爲宮觀道教的早晚功課儀式。
接著,兩位預習同學分別講述了有關“早期天師道朝儀”的重要論點,並閱讀、解釋其中引用的關鍵材料。
薛聰同學著重講解呂教授論文的第一個重要觀點——道教朝儀源出先秦世俗朝禮。爲此,薛同學閱讀了關鍵材料。《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此明廣義的世俗朝禮包括六種。《儀禮·覲禮》云:“諸侯前朝,皆受舍於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鄭玄注:“言諸侯者,明來朝者眾矣。顧其入覲,不得並耳。受次於文王廟門之外……此覲也言朝者,覲遇之禮雖簡,其來之心猶若朝也。”此云朝禮覲禮繁簡不同。禮學大家沈文倬《覲禮本義述》認爲朝、覲不是時間之別:朝禮行於臯門內、庫門外門屏之間,天子南面,諸公、諸侯分列東西兩側而見;覲禮行於文王廟之堂,天子南面,一侯氏率其眾介北面而見。朝禮爲眾諸侯始終以臣禮見天子;覲禮則一侯氏初以臣禮待罪,受天子勘問。此爲朝覲之異。道教朝儀乃道士禮敬神靈的儀式,其中不少活動都是對世俗朝禮的仿效。
關於世俗朝禮的用具,相關資料非常豐富。薛同學閱讀了幾則關鍵材料。《儀禮·覲禮》:“乘墨車,載龍旂、弧韣,乃朝以瑞玉,有繅。”此明朝禮執瑞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禮記·玉藻》:“(君子)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此並明朝禮所執玉圭之等。呂教授引用程金造《釋笏》一文,指出圭實即笏,朝禮時可將文字書寫於上。又《白虎通·文質》:合符信者,謂天子執瑁以朝諸侯,諸侯執圭以覲天子。瑁之爲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尚書大傳》:‘天子執瑁以朝諸侯。’”又曰:‘諸侯執所受圭與璧朝於天子,無過者復得其珪以歸其拜,有過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還其珪。’”此云諸侯朝禮所執之圭由天子所頒,實爲信物(“瑞”即符信之義),朝禮時須收集起來,天子以“瑁”驗之。道教朝禮所用的笏板即源自世俗朝禮所執的瑞玉,也具有符信的性質。
在薛同學介紹完後,張晨坤同學根據呂教授的論文,從朝儀場所、行朝人員、所朝神靈、朝文內容、朝禮方向、朝儀性質等六個方面介紹了東漢天師道的朝儀。東漢天師道朝儀內容保存在南朝梁陶弘景所編《登真隱訣》卷下“入靜法”條附錄的《漢中入治朝靜法》中。爲此,張同學閱讀了《漢中入治朝靜法》中的四方朝文,以及陶弘景注文。陶弘景注文有云:“世存榖紙古書,云《漢中入治朝靜法》,必應是此。”可知《漢中入治朝靜法》抄寫在“榖紙”上,“榖紙”即構樹皮做成的紙,品質較差,不易保存,而陶弘景卻言“古書”,蓋《漢中入治朝靜法》乃東晉江南上清經派道士或天師道祭酒以古書法體傳抄於榖紙上而保存下來,並非出於東漢天師道的舊抄本,但其內容應屬於東漢天師道,從這個角度可知道教朝儀由東漢天師道始創。
隨後,張同學又據呂教授論文從入靜時間、入靜儀規、燒香祝爐、四方朝神等四個方面講解了東晉上清派流傳的天師道朝儀,該朝儀保存在《登真隱訣》卷下“入靜法”中,張同學閱讀了其中關鍵部分,同時進行解說。“入靜”乃入靜朝神儀式的秘訣,係東晉上清諸真傳之一——《南嶽魏夫人內傳》所收五條秘訣之一。南嶽夫人魏華存在世時曾做過天師道女官祭酒,三天法師張道陵因此授其“新出明(盟)威章奏、入靜存祝、吏兵符籙之訣”。總體上看,保存在《登真隱訣》卷下“入靜法”條的“天師新出入靜法”對其後附錄的“漢中入治朝靜法”既有承襲,又有發展。
講習會後,呂教授做了三點總結。一是考釋文獻中的疑難字詞時,應注意引用其他相關文獻及注釋,以“漢中入治朝靜法”“天師新出入靜法”爲例,考其淵源,引用三《禮》等他書資料;考其內容,則據陶弘景注釋。二是在研究上清經時,需要有意識地參考三類上清文獻——上清經、諸真傳、《真誥》。三是做學問應注意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結合。之後呂教授又就本講內容分別向兩位預習同學提了一些問題。(1)《儀禮·覲禮》:“乃朝以瑞玉,有繅”中的“繅”是什麼意思?(2)《儀禮·覲禮》賈公彥疏云“獻謂二享後行私覿”中的“私覿”是什麼意思?(3)陶弘景《登真隱訣》卷下“入靜”條注文:“按夫人于時尚在修武,何容已究陽洛之義”如何理解?(4)張天師授魏夫人“新出明(盟)威章奏、入靜存祝、吏兵符籙之訣”如何理解?
對於前兩個問題,薛同學認爲“繅”乃瑞玉的墊子。《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鄭玄注:“繅有五彩文,所以薦玉,木爲中幹,用韋衣而畫之。”“覿”即以禮相見,“私覿”即私以禮物拜會所朝國君。《禮記•聘儀》:“君親禮賓。賓私面私覿,致饔餼。”孔穎達疏:“私覿者,私以己禮覿主國之君。以其非公聘正禮,故謂之‘私’。”
對於第三個問題,張同學認爲“修武”乃魏夫人生前居所,其夫劉幼彥爲修武令,於時魏夫人尚未修道成真。“陽洛”,王真授魏夫人上清經使其成真之地,也是張天師授魏夫人訣法的地方。此處陶注“入靜”,又據後文“若此時已受判,後不應更用授判,當别有朝靜之法,世有榖紙古書,云《漢中入治朝靜法》,必應是此”,可知“陽洛之義”顯指“新出入靜法”。陶弘景认为魏夫人此時尚在修武,未修道成真,不可能在陽洛山領受新出入靜法,而此時人間所存的入靜法當是漢中入靜法。對於第四個問題,張同學指出“明(盟)威章奏”與天師道上章儀式有關。“入靜存祝”即指“天師新出入靜法”,“存”指入靜存思功曹龍虎,“祝”指入靜燒香祝爐,即一邊存思召神,一邊燒香通氣,以使人神相通。“吏兵符籙”是請官的重要依據,東漢天師道《千二百官儀》記載了各種功曹吏兵,請官時可根據不同的需求請不同的功曹吏兵並控制他們達到治病等目的。呂鵬志教授補充道,“吏兵符籙”與天師道授籙儀式有關,“吏兵”即天師道仙靈籙上的官將吏兵,乃道氣凝結而成,是道士出官的前提,道士只有受籙,將籙上吏兵納入體中才有官可出。而“請官”與章奏儀式有關,根據信徒需要請不同的官君,詳《千二百官儀》及其南朝改編本《正一法文經章官品》。
【附錄】
《中古道教儀式研究》目錄
序(英、中文)[John Lagerwey勞格文]
第一章 導論:中古道教儀式的基本類型和歷史演變
第二章 朝儀研究:中古道教朝儀源流考
第三章 傳授儀研究之一: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
第四章 傳授儀研究之二:天師道黃赤券契考
第五章 傳授儀研究之三:天師道登壇告盟儀——《正一法文法籙部儀》考論
第六章 傳授儀研究之四:早期靈寶傳授儀——陸修靜(406-477)《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考論
第七章 齋儀研究之一:靈寶齋之發端——靈寶三籙簡文輯考[與薛聰合撰]
第八章 齋儀研究之二:靈寶齋淵源考辨
第九章 齋儀研究之三:靈寶六齋考
第十章 齋儀研究之四:靈寶三元齋和道教中元節——《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考論
第十一章 齋儀研究之五:天師道旨教齋考
第十二章 醮儀研究之一:早期道教醮儀及其流變考索
第十三章 醮儀研究之二:羅天大醮起源新探
第十四章 章儀研究:《赤松子章曆》解題考論[與趙允嘉合撰]
第十五章 驅邪儀式研究:攝召北酆鬼魔赤書玉訣與靈寶五篇真文——《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校讀拾遺
第十六章 召神儀式研究:召神問卜——敦煌寫本P.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校補解題
第十七章 供養儀式研究:中國中古時代的佛道混合儀式——道教中元節起源新探
第十八章 結語:《中古道教儀式研究》與《唐前道教儀式史綱》相輔相成
附錄
·相關英文論文之一(對應第一章):
Ordination Ranks in Medieval Daoism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aoist Rituals
·相關英文論文之二(對應第六章):
The early Lingbao transmission ritual: A critical study of Lu Xiujing’s (406-477) Taishang dongxuan lingbao shoudu yi
·相關英文論文之三(對應第八章):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the Lingbao Fast
·相關英文論文之四(對應第十章):
The Lingbao Fast of the Three Primes and the Daoist Middle Prime Festival: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Taishang dongxuan lingbao sanyuan pinjie jing
·相關英文論文之五(對應第十一章):
A study of the Zhijiao fast of Celestial Master Taoism
·相關英文論文之六(對應第十五章):
The Jade Instructions on the Red Writings for Summoning Ghosts and Demons of the Northern Feng Mountain and the Five Lingbao True Writs
參考文獻[楊金麗編輯]
後記
(來源:薛聰、張晨坤;李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