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現存《永樂北藏》研究”學術講座紀要

来源:供稿:楊志飛、楊金麗,審閱:龍達瑞、呂鵬志 时间:2022-04-18

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現存《永樂北藏》研究學術講座紀要

image.png

1 講座海報

北京時間20224161000——1240(美國加州時間41519:00——21:40,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與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歷史研究所邀請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通過騰訊會議舉行了一次綫上講座。本次講座由西安外國語大學楊志飛副教授主持與評議,來自中國社院、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大學、亞利桑那大學海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學者逾百人聆聽了龍教授的精彩分享。

龍達瑞教授曾跟隨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心川先生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從 2009 年起,龍教授開始對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保存的《永樂北藏》進行研究,進而擴展到對其他單位收藏的《永樂北藏》進行調查。十多年來,龍教授走訪了中國、美國與波蘭的20餘家圖書館、博物館和寺院(如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波蘭亞蓋隆大學、陝西洋縣智果寺、甘肅張掖大佛寺、遼寧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北碚圖書館等),拍攝過數萬張藏經的照片,積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image.png

2 主講人龍達瑞教授

講座題為“現存《永樂北藏》研究”。龍教授通過200餘張圖片展示了海內外《永樂北藏》的存藏情況:

1.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永樂北藏》。首先,龍老師以一張涵蓋30餘種寫本、刻本、石經本藏經的“漢文大藏經發展時間表”開題,清晰展示了《永樂北藏》在大藏經的位置。普林斯頓大學除收藏有廣為人知的《磧砂藏》,也有《永樂北藏》,後者未受到關注。龍教授通過多年調查,結合遼寧省圖書館所藏《永樂北藏》,利用其中的貼條、題記等,認為普林斯頓大學與遼寧省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北藏》應是同一套,都來自北京金臺坊(後改名為高公庵胡同)的護國慈隆寺。由美國海軍武官義理壽(Irvin Gillis 1875 – 1948)在20世紀30年代從中國運往美國。

image.pngimage.png

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藏《磧砂藏》與《永樂北藏》

image.pngimage.png

4 遼寧省圖書館藏品(左)與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品(右)

2.重慶圖書館藏《永樂北藏》。龍教授發現該館所藏《北藏》原本收錄的“色貽厥嘉猷勉”函錢謙益《首楞嚴經疏解蒙鈔》六十卷,有注文“此六個字錢謙益著前清奉旨抽毀”,又有“大清康熙四十五年三月十八日重修”的刊記,再結合《北藏》卷首的明神宗“皇帝敕諭”已經刪去了飛龍、祥雲等圖案,故認為該館所藏《北藏》為清康熙四十五年刷印。

3.波蘭亞蓋隆大學藏《永樂北藏》。龍教授認為該館的《北藏》是章嘉活佛於1880-1890年之間所贈,先入藏德國柏林圖書館,二戰後多次流轉,現藏該館。該館有《永樂北藏》,又有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間刊刻的《甘珠爾》、西夏文泥金書寫的《妙法蓮華經》,彌足珍貴。

image.png

5 波蘭亞蓋隆大學圖書館藏《甘珠爾》

4.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永樂北藏》。該館《北藏》的入藏經過尚不清楚。龍教授發現該館《北藏》卷首“御制大藏經序”的落款時間“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被“大清乾隆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工竣”的貼條所覆蓋。再結合其中“弘”“玄”有避諱的現象及《大清龍藏匯記》的記載,推斷該本的刷印時間與《龍藏》刻竣時間一致,皆為清乾隆三年。

image.pngimage.png

6 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藏品

關於《永樂北藏》經版的下落,龍教授通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等史料記載,發現清代大臣海望曾奏請乾隆皇帝,稱《永樂北藏》舊經版7萬餘塊,大多模糊殘缺,不堪刷印,可將經版運到琉璃廠燒琉璃瓦,可抵二年柴薪之用。

此外,龍教授廣泛利用碑刻文獻,陝西洋縣智果寺、安徽九華山化城寺、廣東韶關南華寺《北藏》的入藏經過進行了考察。又通過各地藏本比較,發現明英宗正統五年《御制大藏經序》中“弘”“玄”在多部印本中成為缺筆的避諱字,認為這些藏經刷印的時代應在康熙、乾隆之後。《大明皇帝御制藏經贊》中的“下畀”,在《昭和法寶總目錄》《永樂北藏》(綫裝書局影印本)中訛為“下界”“下卑”等。

龍教授還在講座上特別提到虞萬里《正統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此文推翻舊說,考證《道藏》編纂於永樂十七至二十年(1419-1422),與《永樂北藏》編纂時間大致相同。永樂年間開始編纂的佛、道二藏,都是到正統初年才刊刻竣工。龍教授推測,明代前期編纂和刊刻佛、道藏的方式可能大同小異。

龍達瑞教授講座結束後,主持人楊志飛老師進行評議,談了方面聽講的心得。首先,他指出,日本學者野澤佳美先生曾認為,“中國至今留存有相當數量的《南藏》和《北藏》,而對這兩藏的研究成果卻接近於零”(《明代大藏經史の研究 : 南藏の歷史學的基礎研究》,汲古書院,1998年),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所幸有龍教授(及何梅老師、張德偉老師等)多年來的調查與研究,使明代藏經的研究狀況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

其次,大藏經研究離不開對實物的考察,研究和立論受到材料的嚴格限制。關注宋元版藏經的學者多,但很難接觸實物,主要依據影印本、圖片,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掃描、排版時,經常會有修版,但往往又不做說明,這樣就會誤導研究者。日本學者曾依據《中華大藏經》影印所用的底本《趙城金藏》,得出《金藏》補版的結論,就是受到影印本修圖的誤導。傅斯年先生曾說,從事學術研究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龍教授就是這樣做的。中國雖有多部《北藏》印本傳世,但至今尚未進行系統的調查與整理,所以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現存目錄的編制。龍教授在做《北藏》的聯合目錄,這對後續的研究非常關鍵,是基礎性的。

再次,明清藏經的研究仍有很多空間,一是可以看影印本、圖版,二是有條件進行實地調查。看宋元藏經的實物,難度比看明清藏要大得多。龍教授用大量的照片向我們展示了大藏經研究的廣闊空間。

之後是提問環節。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楊金麗問及題記“龍飛萬曆,歲在屠維大淵獻年林鍾月 蓂生日 與座元老師誠為後表記之矣”中“蓂生日”的具體所指,《玉篇》釋曰:“曆得其分度則蓂莢生于階,月一日一莢生,十六日一莢落。”題記中的“蓂生日”是否為“蓂生一日”的省稱,也即月一日,“龍飛萬曆,歲在屠維大淵獻年林鍾月 蓂生日”是否為萬曆己亥年六月一日。龍教授表示要下去查證後才能回答這個問題。講座結束後楊金麗對她的理解做了一些補充說明:蓂,蓂莢,即曆莢,也稱曆草,古時用以記曆時之草。《竹書紀年》卷上載:“帝在位七十年……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曰:“紫脫華,朱英秀,佞枝植,歷草滋。”李周翰注:“堯時有蓂莢草生于階,有十五葉,從月一日日生一葉,至十五日日落一葉。若月小,則餘一葉,見此以知日歷,故云歷草也。”龍教授經查閱資料後回應道,以前曾蒙何孝榮教授指出“歲在屠維”指“己”,“大淵獻”指“亥”萬曆己亥即1599。現在年輕學子又考訂“林鍾月蓂生日”為“六月一日”,十分欣賞,希望之後能繼續跟年輕學子交流

騰訊會議聊天室的Hewen提問“藏經修版,例如‘畀’這樣的情況,是不改字刻好,還是對比各個版本根據字義修改好?修改後會不會就成為新的一本四不像的藏經?”龍老師指出,《大正藏》的刷印過程中,因為部分生僻字字模的缺失,就使用形近字做了代替。這個問題涉及到校勘,按照校勘學的規範,底本文字不宜輕改,若底本文字有誤,可通過校勘記加以說明,若需改字,應在校記中說明依據,這樣既保存了底本的原貌,也可以讓讀者瞭解到其他版本的文字。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呂鵬志教授提到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道藏》的裝幀形式是經折裝concertina edition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著錄該館珍藏《永樂北藏》則為梵夾裝。呂教授想知道經折裝與梵夾裝是否一樣。龍老師指出,在版本學上,梵夾裝與經折裝不同,早期的藏經除少量使用卷軸裝,大多用經折裝,到明代刻《嘉興藏》時,為了使藏經更廣泛流通,因而“易梵夾為方冊”,可知當時已將梵夾裝與經折裝混用不過,《甘珠爾》《丹珠爾》仍採用梵夾裝。

image.png

7 主講人龍達瑞教授、中心主任呂鵬志教授、主持評議人楊志飛副教授

講座結束前,參與聽眾紛紛留言感謝龍老師慷慨分享和細心講解。呂鵬志教授指出,普通學人很難有機會得睹佛、道藏實物,龍老師展示的大量圖片使我們對佛、道藏實物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聆聽龍老師的講座不僅可以增長佛教文獻知識,而且可以獲得有益的啟示。《永樂北藏》題記多有“批閱”“看閱”藏經可積功德以救己度人、福國裕民的說法,龍老師分享的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頒賜四川三臺雲臺山佑聖觀《道藏》聖諭要求該觀道眾“虔潔供安,朝夕禮誦”。這些文字內容表明,佛、道藏不只是供人收藏的文物,也是供人閱讀的有益讀物。希望年輕學子從中得到啟發,好好讀書,升華自己,造福社會。

image.png

8 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頒賜四川三臺雲臺山佑聖觀《道藏》之聖旨

>>點擊查看講座相關論文:

龍達瑞《〈永樂北藏〉的題記、牌記研究》.pdf




 

(供稿:楊志飛、楊金麗,審閱:龍達瑞、呂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