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鏈接

Related Links
新聞動態 通知公告 友情鏈接

​2022年秋季學期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文獻”課題研討大綱

来源: 时间:2022-09-13

2022年秋季學期

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文獻”課題研討大綱

 

【上课时间】

2022年秋季学期,第一、二、三讲为周五11-12节(19:30-21:05),第五讲为周六11-12节(19:30-21:05),第四讲及之后每讲为每周四第11-12节(19:30-21:05

【上课地点】

Zoom视频会议室。

【任课教师】

校内:吕鹏志,甘沁鑫,赵川,吴杨;

校外:张晓宇,王家葵,纪赟,李薇,李猛,侯冲,王招国。

【课程助教】

李澂(电子邮箱:licheng9981@outlook.com;微信:mafalda9981)。

【课程说明】

2020年秋季学期,为培养研究生阅读早期中国宗教文献、三教文献和其他不同类型宗教文献的能力,使研究生尽快掌握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和话语语言学三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本中心开设了“中国宗教文献”线上课程。此次课程邀请了十一位在各类宗教文献上做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吸引了二百四十四位来自海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旁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和较大的学术影响。课程纪要先后刊载于本中心通讯《神州研究》第二、三、四期,旁听课程的刘政宁同学撰写的《“中国宗教文献”在线课程印象记》已发表在《弘道》第84期。

2021年,我校开始研究生教学改革,减少必修课程,转而在课外增加各类课题研讨。“中国宗教文献”课程也转为“中国宗教文献”课题研讨,本中心再次邀请各讲主讲人加入其中。除主讲人外,在课程微信群亦有近300位师友参与讨论。

本学期“中国宗教文献”课题研讨即以2020年线上课程的教学录像为主要学习内容,但形式略有调整:

a)欲旁听本次课题研讨,需于助教处登记相关信息,通过后,将由助教邀请加入微信群“神州文献研究”(群规见大纲末附“‘中国宗教文献’课题研讨约法三章”)。每周课前由助教将会议室信息公布在“神州文献研究”“神州仪式研究”及“黄钟大吕”三个微信群。旁听者需实名登入课程会议室。

b)课题研讨第一、二、三讲时间调整为周五第11-12节(19:30-21:05),第五讲时间调整为周六第11-12节(19:30-21:05),第四讲及之后每讲时间调整每周四第11-12节(19:30-21:05),除第一讲课程导论外,不再安排预习人。

c)本学期第一讲课程导论由吕鹏志教授重新讲授,不使用往期教学录像。

d)课程结束后,本校参加课题研讨的学生应在导师或本校教师指导下撰写读书札记或相关论文。

 

 

壹、课程安排

 

1           课程导论:“中国宗教文献”课程的内容、目的和方法——以论文《敦煌写本P. 2440〈灵宝真一五称经〉校补解题》为例

(开课致辞:柏夷;主讲人:吕鹏志;预习人:李澂,李翔;日期:9月9日)

阅读文献:

ž   敦煌写本P. 2440《灵宝真一五称经》,载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第14册,页3850

ž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DZ 671),载《道藏》第11册。

参考论著:

ž   吕鹏志,《敦煌写本P. 2440〈灵宝真一五称经〉校补解题》,收入郑炜明执行主编,《饶学与华学:第二届饶宗颐与华学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成立十周年庆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页402431

 

2           早期中国宗教文献:《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后汉书·祭祀志》(主讲人:吕鹏志;日期:9月16日)

阅读文献:

ž   《史记·封禅书》,载[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4册。

ž   《汉书·郊祀志》,载[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4册。

ž   《后汉书·祭祀志》,载[刘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1册。

参考论著:

ž   [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史记会注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叁册,页1571-1647

ž   王叔岷撰,《史记斠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第2册,页11611217

ž   Edouard Chavannes, Le traité sur les sacrifices Fong et Chan de Se Ma T’sien (traduit en français, Extrait du Journal of the Peking Oriental Society) (Péking: Typographie du Pei-T’ang, 1890), Introduction, p. III-XXXI.

ž   Edouard Chavannes, 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 (Paris: Ernest Leroux, 1895-1905), tome III, p. 413-519.

ž   Marianne Bujard, Le sacrifice au Ciel dans la Chine ancienne: Théorie et pratique sous les Han Occidentaux (Paris: EFEO, 2000), p. 165-217.

ž   Edouard Chavannes, Le T’ai chan: 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Paris: Ernest Leroux, 1910), p. 158-168, 308-314.

ž   Stephen Bokenkamp, “Record of the Feng and Shan Sacrifices,” in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 Donald S. Lopez, J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251-260.

 

3           儒教文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礼记·祭统》《仪礼·士丧礼》

主讲人:张晓宇;日期:9月23日

阅读文献:

ž   《周礼》〈春官宗伯〉“司尊彝”条,《周礼》〈秋官司寇〉“大行人”条,中华书局影印《唐宋注疏十三经》本(《四部备要》本)。

ž   南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九献”说,引自孔颖达《礼记正义》〈礼运〉义疏,中华书局影印《唐宋注疏十三经》本(《四部备要》本)。

ž   《仪礼经传通解》杨复本《祭礼》论“九献”部份,《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1),页459-97

ž   《礼记·祭统》,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ž   《仪礼·士丧礼》,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参考论著:

ž   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通论编第五章,《三礼概述》。

ž   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载氏著《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文章第一、二节,页123

ž   吴万居,《宋代三礼学研究》(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第一、二章。

ž   工藤卓司,《近百年来日本学者「三礼」之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6),〈序论〉,页113

ž   Joseph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19.

 

4           道教文献(之一):天师道经典《度仙灵箓仪》

主讲人:吕鹏志;日期:9月29日

阅读文献:

ž   敦煌写本S. 203《度仙灵箓仪》,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英藏敦煌文献・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页8184

参考论著:

ž   吕鹏志,《天师道授箓科仪——敦煌写本S203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一分(2006),页79166

 

5           道教文献(之二):上清降诰《真诰》

主讲人:王家葵;日期:10月8日

阅读文献:

ž   [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真诰》(北京:中华书局,2011),卷一、十九、二十。

ž   [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著,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卷一、十九、二十。

参考论著:

ž   Miche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oung-pao 63 (1977): 1-64.

ž   Stephen Bokenkamp,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in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ed., Donald S. Lopez, J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66-179.

ž   王家葵,《陶弘景丛考》(济南:齐鲁书社,2003),第三章“《真诰》丛考”。

ž   钟来因,《长生不死的探求:道经<真诰>之谜》(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6           道教文献(之三):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

主讲人吕鹏志;日期:1013日

阅读文献:

ž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DZ 456),载《道藏》第6册。

ž   《太上大道三元品诫谢罪上法》(DZ 417),载《道藏》第6册。

参考论著:

ž   吕鹏志,《灵宝三元斋和道教中元节——〈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考论》,《文史》2013.1(总第102辑):151174

ž   Lü Pengzhi, “The Lingbao Fast of the Three Primes and the Daoist Middle Prime Festival: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Taishang dongxuan lingbao sanyuan pinjie jing,” Cahiers d’Extrême-Asie 20 (2011): 35-61.

ž   吕鹏志,《中国中古时代的佛道混合仪式——道教中元节起源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20.2101108

 

7           佛教文献·汉译佛经(之一):大乘经典《般若经》

主讲人:纪赟;日期:10月20日

阅读文献:

ž   《心经》(整理本)选读、《金刚经》(集成本)选读

参考论著:

ž   Stefano Zacchetti, “Prajñāpāramita Sūtra”, in Brill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Vol.1, ed. Jonathan Silk (Leiden: Brill, 2015), pp.171-209.

ž   Edward Conze, The Prajñaparamita literature (Tokyo: Reiyukai, 1978), Chapter 1.

ž   Stefano Zacchetti,    “Dharmaguptas unfinished translation of the Diamond-cleaver 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Toung Pao LXXXII 1996, pp. 137-152.

ž   纪赟,《心经疑伪问题再研究》,《福严佛学研究》2012.7115-182

ž   山口益著,肖平等译,《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ž   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ž   叶少勇,《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上海:中西书局,2011)。

 

8           佛教文献·中土著述(之二):华严宗典籍《华严五教章》

(主讲人:甘沁鑫;日期:10月27日

阅读文献:

ž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载《大正藏》第45册。

参考论著:

ž   石井公成,《華厳思想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96),页299-331

ž   大竹晋,《唯識說を中心とした初期華嚴敎學の硏究 ——智儼•義湘から法藏へ》(东京:大藏出版,2007),页264-293

ž   王颂,《华严之因果别义学说》,《中国哲学史》2016.1110-116

 

9           佛教文献·汉译佛经(之三):律部经典《四分律》

主讲人:李薇;日期:11月3日

阅读文献:

ž   《四分律》,载《大正藏》第22

ž   《梵网经》,载《大正藏》第24

参考论著:

ž   佐々木閑,『出家とは何か』(东京:大蔵出版,1999),页29-79

ž   平川彰,『二百五十戒の研究』1(东京:春秋社,1993),页255-298

ž   平川彰,『律蔵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99),页121-162

ž   佐々木閑,『インド仏教変移論なぜ仏教は多様化したのか』,(东京:大蔵出版,2000)。

ž   佐藤密雄,『律蔵』(仏典講座4),(东京:大蔵出版,1972)。

ž   佐藤密雄,『原始仏教教団の研究』(东京:山喜房仏書林,1993)。

ž   石田瑞麿,『梵網経』,(东京:大蔵出版,2002)。

ž   船山徹,『六朝隋唐仏教展開史』,(京都:法蔵館,2019)。

 

10        佛教文献·中土著述(之一):护法论集《广弘明集》

主讲人:李猛;日期:11月10日

阅读文献:

ž   《广弘明集》,载《大正藏》第52册。

参考论著:

ž   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二章第二节“《广弘明集》材料来源”,第五章第三节“梁武帝舍道事佛考辨”,第54-79页,109-202页。

ž   河上麻由子,《『広弘明集』卷一七について》,《日本古写経研究所研究纪要》第二号(平成29年);中译本见《论日本古写经中的〈广弘明集〉——以卷二十二和卷三十为中心》,《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十五辑,2017年。

ž   吉冈义丰,《汉法本内伝成立考》,《智山学报》第三輯,1955年。

ž   「六朝隋唐时代の道佛论争」研究班,《笑道论译注》之“解题”部分,《东方学报》1988. 60481-495

ž   李猛,《唐初抑佛政策之定型与巩固——基于贞观十一至十六年间的几个佛教事件的考察》,《文史》2018.3151-186

 

11        佛教文献·汉译佛经(之二):密教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

主讲人:吴杨;日期:11月17日

阅读文献:

ž   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载《大正藏》第18册。

ž   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载《大正藏》第18册。

参考论著:

ž   Charles D Orzech et al ed. Esoteric Buddhism and the tantras in East Asia. Brill, 2011.

ž   Rolf W Giebel. The Vairocanābhisaṃbodhi sutra.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5.

ž   Rolf W Giebel. Two esoteric sutras: the Adamantine Pinnacle Sutra, the Susiddhikara Sutra.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2001.

 

12        佛教文献·中土著述(之三):禅宗典籍《坛经》

(主讲人:侯冲;日期:11月24日)

阅读文献:

ž   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三十七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ž   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三十八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8)。

参考论著:

ž   张曼涛主编,《六祖坛经研究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

ž   侯冲,《契嵩本<坛经>新发现》,《世界宗教研究》2018.454-66

ž   侯冲,《

ž   侯冲、刘宝峰,《

 

13        宗教传记资料·道教传记:上清诸真传《茅君传》

(主讲人:吕鹏志;日期:12月1日)

阅读文献:

ž   《茅山志》(DZ 304)卷五《三神纪·茅君真胄》,载《道藏》第5册。

ž   《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载《云笈七籤》卷之一百四,见[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籤》(北京:中华书局,2003),第5册,页22542261

ž   《太上玉珮金珰太极金书上经》(DZ 56),载《道藏》第1册。

ž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DZ 424),载《道藏》第6册。

ž   《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DZ 889),载《道藏》第19册。

参考论著:

ž   Isabelle Robinet, 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ïsme (Paris: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984), tome II, p. 389-398.

 

14        宗教传记资料·佛教传记:《高僧传》

(主讲人:王招国;日期:12月8日)

阅读文献:

ž   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2004)。

ž   吉川忠夫船山彻译,《高僧传》(日文,4册),(东京:岩波文庫,2009)。

ž   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第九辑《高僧传》卷五,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日本古写经研究所•文科省战略プロジェクト实行委员会,2015

参考论著:

ž   岩井谛亮,《石山寺本梁高僧传と其の道安传校异》(《支那佛教史学》221938)。

ž   牧田谛亮,《高僧传の成立》,《中国佛教史研究》三(东京:大东出版社,1989年)。原載《东方学报》444819731975

ž   纪赟,《〈高僧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ž   张雪松,《略论梁〈高僧传〉的编撰、版本及史料价值》,《国学学刊》,2019.290-102143

ž   定源,《佛教文献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日本古写经<高僧传>所见“释法和传”异文考辨》”。

ž   定源,《<高僧傳>テキストの變遷と流傳——日本古寫經による檢證》(國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東アジア佛教寫本研究》,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日本古寫經研究所 文科省戰略プロジェクト實行委員會,2015)。

ž   定源,《日本古写经〈高僧传〉之文本系统——以兴圣寺本为中心》,收入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18辑(北京:中华书局,2018)。

 

15        宗教考古资料:南朝唐宋墓出土道教镇墓文石刻

(主讲人:赵川;日期:12月15日)

阅读文献:

ž   [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真诰》(北京:中华书局,2011),卷十。

ž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DZ 22),卷上,《道藏》第1册。

ž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DZ 369),《道藏》第6册。

参考论著:

ž   张勋燎、白彬著,《中国道教考古》(北京:线装书局,2006),第三卷“拾玖 江苏、陕西、河南、川西南朝唐宋墓出土镇墓文石刻之研究”,页1451-1609

ž   吕鹏志,《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与灵宝五篇真文——〈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校读拾遗》,《宗教学研究》2010.420-30

ž   王皓月,《基于秘篆文的〈灵宝五篇真文〉合校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编:《形象史学研究》(2014)(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页169-191

ž   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成都东郊北宋张确夫妇墓》,《文物》1990.31-13

 

16        宗教田野资料:不足本五雷箓校读

(主讲人:吕鹏志;日期:12月22日)

阅读文献:

ž   “江西省铜鼓县戴礼辉道长藏《上清三洞五雷经箓》(购自戴祥柳道长的不足本)”,收入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编著,《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第二章附件二。

参考论著:

ž   吕鹏志,《赣西北发现的天师经箓》,《世界宗教研究》2015.389103

ž   吕鹏志,《道教抄本〈先天勘合玄秘并填箓填引〉初探》,《宗教学研究》2015.34756

ž   吕鹏志,《赣西北流传的正一箓》,《宗教学研究》2019.24350

ž   丁煌,《<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初研》,《道教学探索》1994.8373-4301995.9199-3801997.10:342-362

ž   吕鹏志,《酆都山真形图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17.23557

 

 

贰、课程说明

 

一、内容

    1. 早期中国宗教文献

拟阅读《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后汉书·祭祀志》(录自[晋]司马彪《续汉书志》)三部史志。这些史志基本上按时代顺序概括叙述了先秦至后汉的中国宗教(周代以前的文字内容大抵是周代以降造构的传说),其中《汉书·郊祀志》有关汉武帝统治时期及之前的文字内容基本上照抄《史记·封禅书》。

    2. 三教文献

儒教文献拟读《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礼记·祭统》《仪礼·士丧礼》。其中,《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和《礼记·祭统》讲述儒教“五礼”中的“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仪礼·士丧礼》讲述儒教“五礼”中的“凶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道教文献拟从早期三大道/经派——早期天师道经典、早期上清经、古灵宝经——中各选择一部经典来读,分别是天师道经典《度仙灵箓仪》、上清降诰《真诰》、古灵宝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

佛教文献拟从汉译佛经和中土著述中各选择数种阅读。汉译佛经拟读大乘经典《般若经》、密教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律部经典《四分律》,中土著述拟读护法论集《广弘明集》、华严宗典籍《华严五教章》、禅宗典籍《坛经》。

3. 其它不同类型的中国宗教文献

拟阅读的其它类型中国宗教文献包括三类:道教传记《茅君传》和佛教传记《高僧传》属于宗教传记资料;南朝唐宋墓出土道教镇墓文石刻属于宗教考古资料;不足本五雷箓属于宗教田野资料。

4. 文献、考古和田野三类资料结合研究

拟读有关酆都山真形图的道书、墓葬石刻和田野资料,将提供文献、考古和田野三类资料结合研究的范例。

 

二、目的

    1. 指导学生学会查询、检索研究中国宗教所需要读的原始文献资料,并能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资料。课程大纲末尾附录的参考书列出了检索儒、释、道三教文献的目录提要工具书与重要丛书、类书,没有时间专门讲,主要供学生课后参阅。

    2. 指导学生学会审查考订、校勘复原中国宗教文献,并能在撰写学术论著时正确运用。可以参考授课教师本人或其他学者的中国宗教文献整理成果或研究论著,每讲开头以“前言”或导言的方式向学生概括介绍指定阅读的文献。

    3. 指导学生学会精细阅读和透彻理解中国宗教原始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前辈学术大师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精读和透彻理解文言古籍等原始文献资料,从中体会出的新东西远比只看二手研究论著多得多。

 

三、方法

    为使中国宗教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详备、可靠、吃透,主要运用以下三门学科的方法:一是文献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等分支,可参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等;二是话语语言学,这是专门研究句际关系和连接手段的一门语言学,可参王福祥著《话语语言学概论》、沈开木《句段分析:超句体的探索》等;三是历史学,此专指宗教史,可参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李申著《中国儒教史》等。

    具体方法如下:

    1. 要使文献资料详备,可以运用目录学、辑佚学的方法进行搜集。

    2. 要使文献资料可靠,可以运用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的方法进行考订。

    3. 要吃透文献资料,可以运用如下一些互有交叉的方法进行分析:

    a)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单个字词和句子;

    b)运用话语语言学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句际关系或篇章结构;

    c)运用目录学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部宗教典籍的基本事项(即目录的著录或叙录事项,包括题名、著者、年代、存佚、篇卷、版本、真伪、目录著录、他书征引及互见或类似文句、内容提要、源流、评价、参考文献等)及关联问题;

    d)运用宗教史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部宗教典籍所载文字内容的源流演变及其它与历史相关的基本事项(如著者、年代、存佚、真伪、目录著录、他书征引、评价等)。

 

四、考查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每一讲预先指定12名学生阅读、研究相关文献,上课时按授课教师要求用白话翻译、讲解重要段落,或回答相关问题。

    2.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70%):任选一题完成,(a)(b)(c)(d)四题答卷不少于2000字。

a)点校或校注一部中国宗教文献的全文或部分,或对前人点校或校注予以补正。

b)撰写一部中国宗教文献的提要,或对前人提要予以辨正。

c)针对一部或若干部互有关联的中国宗教文献,撰写考证论文一篇。

d)翻译海外汉学中有关中国宗教文献的论文或著作(外文原文不少于3000字)

 

五、参考书

1. 目录提要

ž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北京:中华书局,2007)。

ž   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

ž   Yves Hervouet, ed., initiated by Etienne Balazs, A Sung Bibliography (Bibliographie des Su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ž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

ž   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ž   王重民著,《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ž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6)。

ž   《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东京:大正,19261985)。

ž   童玮编,《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北京:中华书局,1997)。

ž   蔡运辰编,《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ž   小野玄妙编,《佛书解说大辞典》(缩刷版)(东京:大东出版社,1999)。

ž   镰田茂雄、河村孝照、中尾良信等,《大藏经全解说大事典》(东京:雄山阁,1998)。

ž   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经藏、律藏、文史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ž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上海书店,2005)。

ž   宿白,《汉文佛籍目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ž   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济南:齐鲁书社,1980)。

ž   [法]施舟人原著、陈耀庭改编,《道藏索引——五种版本道藏通检》(上海:上海书店,1996)。

ž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

ž   任继愈、钟肇鹏编,《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ž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道藏通考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ž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ž   Piet van der Loon, 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 宋代收藏道书考 (London: Ithaca Press, 1984).

ž   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成都:巴蜀书社,2007)。

2. 丛书

ž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ž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31986)。

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1997)。

ž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ž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影印本)。

ž   《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本)。

ž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包括《出三藏记集》《高僧传》《法苑珠林校注》等),中华书局。

ž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ž   《历代禅林清规集成》(北京:中国书店,2009)。

ž   《道藏》(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

ž   李德范辑,《敦煌道藏》(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9

ž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ž   《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1994)。

ž   《道教典籍选刊》(包括《真诰》《登真隐诀辑校》《无上秘要》等),中华书局。

ž   王秋桂,《中国传统科仪本汇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2008)。

ž   劳格文、吕鹏志主编,《道教仪式丛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4-)。

3. 类书

ž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ž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

ž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ž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ž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03)。

ž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

ž   [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T53n212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3

ž   [唐]道世集,《诸经要集》(T54n212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

ž   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ž   [宋]道诚集,《释氏要览》(T54n2127),《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

ž   周作明点校,《无上秘要》(北京:中华书局,2016)。

ž   《三洞珠囊》(DZ 1139),《道藏》第25册。

ž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籤》(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附记:有关石刻史料、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考古图像资料的检索,可参荣新江著,《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附件1主讲人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名

单位与职称

1.         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2.         甘沁鑫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3.         侯冲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4.         纪赟

新加坡佛学院副教授

5.         李猛

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

6.         李薇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博士后

7.         吕鹏志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8.         王家葵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9.         王招国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0.      吴杨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11.      张晓宇

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

12.      赵川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附件2:“中国宗教文献”课题研讨约法三章 

 

1 基本要求

1.1 主讲人和预习人提前做准备,不无故缺席或迟到。

1.2 所有参与者不得宣传宗教信仰或发表不当言论。

 

2 课堂须知

2.1 不得泄露视频会议室实时ID。

2.2 实名登入视频会议室。

 

3 学术规范

3.1 课程免费提供或分享的所有数据仅限于内部学术交流使用,不得出售或外传。

3.2 若发表论著参考引用课程主讲人及参与者分享的观点或材料,应出注说明。例如,吕鹏志在某论文中注释“五音滞魄十类孤魂”,云:“五音指五姓,《登真隐诀》陶弘景注称‘今此当是五音姓墓也’,《天地冥阳水陆仪》中有‘五姓十类孤魂’,《象吉通书全集》有‘五音姓属’条(包括角音属木等),俱可证。此说参考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道教仪式’课程微信群侯冲、曹凌、许蔚、刘金成、李山钦等群友的交流讨论。此处所引三条书证分别由许蔚、侯冲、李山钦提供,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