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呂鵬志、林振源主講“道教醮儀的歷史和現况”

来源:西南交大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时间:2018-10-14

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四川省道教協會協辦、成都市道教協會和青城山承辦的「戊戌年成都青城山太上金籙羅天大醮,祈福中華、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眾生安康大法會」於2018109-17日在青城山舉辦。為增進學術界和道教界在道教科儀方面的交流,更多更深地瞭解青城山羅天大醮的歷史淵源和現代意義,1014日上午,由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辦,青城山道教學院協辦的學術講座「道教醮儀的歷史和現況」在青城山道教學院舉行。

講座由呂鵬志教授以及法國高等研究院博士、臺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林振源教授擔任主講,德國洪堡大學博士、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歐福克教授(Volker Olles)主持。青城山道教學院教務負責人唐華道長,人文學院唐麗娟、趙川老師以及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大學的多位碩博士研究生出席參與了本次學術活動。

呂鵬志教授講授的題目是《道教醮儀史與早期羅天大醮》。呂教授將中古時代道門內部比較重要而且流行的基本儀式劃分為朝儀、傳授儀、齋儀、醮儀、章儀五種類型,醮儀即為其一。早期儒家經典《儀禮》記載的世俗醮禮乃行冠、昏禮過程中的敬酒儀節,戰國、秦漢間的方士將其改造為祭祀神靈的宗教醮儀,這種宗教醮儀正是道教醮儀的直接來源。道教醮儀原本屬於方士儀式傳統,後來天師道儀式和靈寶科儀中也出現了醮,但後兩者的醮實際上是從方士傳統中借取的,只不過因與天師道儀式或靈寶科儀接觸、碰撞或融合而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比較突出的三個變化是:(一)方士醮祭與天師道儀式的結合;(二)醮變成道教齋儀閉幕式的部分儀程;(三)受靈寶科儀影響的獨立醮儀。

呂教授利用大量的道書、史籍、碑刻三重證據材料,揭示出至遲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已經出現羅天大醮。關於早期羅天大醮,至少有兩點前人還未注意:(1)羅天大醮與河圖醮密切相關,河圖醮系早在南北朝時期即已出現的方士儀式之一;(2)羅天大醮最初可能是金籙齋(靈寶六齋之一)閉幕式的部分儀程,故又稱「太上金籙羅天大醮」。

林振源教授講授的題目是《當代地方道教醮儀的多樣性與典型》。林教授首先結合勞格文(John Lagerwey)、譚偉倫、呂鵬志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大致梳理了道教醮儀的發展歷程,並認為大約宋代開始,醮儀即已成為最流行的道教儀式,並使傳統齋儀相對沒落。然而隨著時空背景的轉移,對於醮儀的解釋似乎變得比較複雜,今天的醮儀已經成為一種地方上的「宗教儀式總匯」。

林教授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利用搜集到的文字、圖像、影音、口述等一手材料進行諸多個案及相關研究,並在講座現場展示了臺北正一派在香港飛雁洞舉行水陸大醮期間所行科儀、浙江蒼南蘇氏玉真祖壇的道士宗譜及科儀抄本、雲南大理白族阿吒力教法事活動等人類學調查資料的照片和視頻。林教授將當代地方道教醮儀歸納為三種常見的類型:(1)古典正一靈寶科儀+宋元新道法(形成道教科儀結構,相當於明以來的正一醮儀);(2)正一醮儀+閭山驅邪法(正一醮儀與地方道法傳統);(3)正一醮儀+民間佛教(正一醮儀與民間佛教傳統)。這一分類,無疑將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醮儀的多樣性與典型性呈現得更為直觀和完備。

講述結束後,兩位主講人分別就師生所提的道教醮儀與造像活動的關係、北朝至唐代樓觀道的科儀活動等問題予以耐心解答。唐華道長通過精彩的實例介紹,進一步強調了科儀法事在道教活動的重要性。最後,呂鵬志教授代表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向青城山道教學院贈送了其與勞格文教授合作主編的《道教儀式叢書》之第三種《閩西南永福閭山教傳度儀式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出版)和本次講座的海報。

中午,參與講座的師生在青城山道教學院用完齋飯,實地考察了羅天大醮法會活動,並向道士請教科儀知識,受到香港飛雁洞等經師團的熱情接待和耐心解答。

 

講座267.png


主讲人吕鹏志教授

講座26.png 

主持人欧福克教授

講座24.png 

主讲人林振源教授

 講座23.png

吕鹏志教授与青城山道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