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ies
講座 論壇 工作坊 研討會 研究項目 其他

香港大學副教授宗樹人(David Palmer)主講“夢道華山——全球道教與現代精神追求的困境”

来源:西南交大中國宗教研究中心 时间:2019-07-05

2019  7  5 日下午,由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講座“夢道華山——全球道教與現代精神追求的困境”在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 8 號教學樓 X8210 室舉行。講座由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及社會學系宗樹人(David Palmer)副教授主講,中國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呂鵬志教授主持。本校人文學院向仲敏書記、趙川老師,外國語學院張粲老師以及來自威尼斯大學、四川大學、西華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近 20 位師生聆聽了講座並參與討論。

 講座內容與宗樹人、史來佳(Elijah Siegler)合撰的英文著作 Dream TrippersGlobal Daoism and the Predicament of Modern Spirituality 有關。講座伊始,宗樹人教授首先對DreamTrippers”作了解釋。美國一個名爲“治療之道”(Healing Tao USA)的機構每兩年組織一次“中國夢之游”(China Dream Trip),讓修道的洋人到中國道教聖地來修煉,這些修道的洋人就是Dream Trippers”。 接著,宗樹人教授播放了一段“治療之道”機構負責人與其第三任妻子在華山舉行“道教婚禮”的視頻,以一個互動問題“道教婚禮能不能說是道教的?”正式開啓了講座。與會師生對此問題多持否定態度,宗樹人教授則認爲道教婚禮並不是一件荒唐的事情,而是道教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這種現象反而會讓我們思考道教的正宗性在哪裏,它的權威又在哪裏?

講座中,宗樹人教授分析了華山的神聖性從何而來。他指出在歷史上不同的階段華山被納入不同的系統成爲聖地,華山作爲五岳之一是皇朝的聖地,作爲洞天福地之一是道教的聖地,又是中國文化的聖地、文學的聖地、旅游的聖地,亦是全球修行的聖地,被視爲能量熱點。講座討論的便是最後一種。

 隨後,宗樹人教授分析了修道洋人、全真道士以及論道學人這三類人對道教、對華山的不同體驗。修道洋人興起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反文化思潮,他們在反對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等主流思想的同時,找到了中國的道教。道家的無爲、自然等思想正好契合了反文化運動對自由與個人主義的追求。這些修道洋人對道教的歷史和文化並不感興趣,他們以自我的體驗爲中心,注重打坐、存思時的感受。論道學人以美國道教學者康思奇(Louis Komjathy)爲代表,他既是嚴肅的道教學者,又是修煉道教的信徒。他的“尋根之旅”與“中國夢之游”完全不同,他激烈地反對修道洋人的做法,尋找道教的正宗、道教的傳統,致力于把真正的道教傳承搬到美國去。華山的全真派道士代表著正統道教,鼓勵將大道弘揚于海外。事實上他們既否定那些修道洋人的個人靈性體驗,不認同他們能真正悟道,也認爲康思奇這樣的學人汲汲于在海外建立正統華山派不是“無爲”的做法,不符合道的精神。三者對華山都有不同的體驗。對于修道洋人來說,華山是“中國夢之旅”的一個驛站,他們在此尋求修行的個人體驗;對華山全真派的道士而言,華山是傳統的載體,記錄了華山派的神聖歷史,他們在華山尋求道脉的體驗;對于修道學者康思奇而言,華山又是一個重要的道教聖地,是他的道教“尋根之旅”必不可少的一 環。

 講座臨近尾聲時,宗樹人教授說明了當修道洋人、華山道士與論道學人兩兩相遇後産生的現代修行的困境。一方面現代性以自我、自由爲中心,不願意盲目地聽從一個傳統,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爲什麽有這種修行的需求? 因爲最終還是要尋一個根,這個根不在自我裏面,而是在道教的傳統中。于是産生了另一個困境,即道教的正統已經破裂,經過了斷裂、變化之後,正統的權威已然不復存在,雖有一個表面的傳統,但在裏面很難找到純粹的熏陶。這是身處正統的華山道士的困境。論道學人追問的也是道教的權威在哪裏,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拿道教的東西來修煉、改造、包裝和推廣,那麽一個寶貴的傳統

就有融化在文化垃圾裏的危險。他們都在自由與正統之間搖擺,不知道怎麽找尋自己的位置。

 在提問討論環節,現場師生紛紛就修道洋人的社會階層、道教全球化等問題向宗教授請教,宗教授逐一予以耐心解答。主持人呂鵬志教授最後總結說: “感謝宗老師給我們作了這場有趣而富有啓發的講座。宗教授給我們生動地講述了一個‘中國文化走出去’又反饋回中國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大的啓發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爭取讓我們的‘中國夢’變成現實。”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宗樹人教授和師生們合影留念

講座4.png 

講座海報

講座41.png 

講座嘉賓與師生合影留念